◎袁家方(北京城市學者)

陶然亭
清初以來,京城的士人和試子的生活中,陶然亭總被提起。他們宴游于此,詩詞唱和、書畫相酬,令陶然亭聲名遠播,并由此名忝中國四大名亭之列。
初版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燕京歲時記》稱:“陶然亭在正陽門外西南黑窯廠慈悲庵內(nèi),康熙乙亥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建?!?/p>
次年(1907)問世的《天咫偶聞》書中說:先農(nóng)壇西,有野鳧潭,“野水彌漫,荻花蕭瑟。四時一致,如在江湖,過之者輒生遐思。”“陶然亭,在潭之南,又名江亭,江郎中藻所建,自來題詠眾矣?!?/p>
陶然亭一帶,就荒野、天然的景致而言,比不上萬柳堂;水面的浩渺氣勢,又不如積水潭。但它與宣南近在咫尺,所以為士人們喜為聚會、吟嘯之地。有道是,“宣南士夫宴游屢集,宇內(nèi)無不知有此亭者?!?/p>
或花朝、清明、端午、重陽等節(jié)日,或接風、餞行,文酒集會,總之,春秋佳日,宴集無虛。據(jù)《藤陰雜記》載,康熙四十七年(1708)春末,年屆七旬的五位老京官,在陶然亭曾舉行“五老齒會”,并以“人生七十古來稀”為起句賦詩,傳為一時佳話。
鄉(xiāng)會試后,試子們也多有在陶然亭宴集的?!?a class="keyword-search" >藤陰雜記》中,作者戴璐說,他的浙江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同鄉(xiāng)試子科考試后的陶然亭宴集,已經(jīng)有四十余年的歷史了。戴先生還倡議應京兆試的舉子們也來陶然亭宴集。這本書初刻于嘉慶丙辰(1796),上溯40年推算,這就意味著,至少在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歸安的試子們就聚會陶然亭,飲酒論文。
據(jù)《林則徐日記》:“二十七日,乙亥。上半日晴。辛未(嘉慶十六年,1811)同年季會,集陶然亭,上午偕蘭卿赴之。是日會者三十二人,酉刻散?;赝居龃笥?,抵寓后則雨雹,至晚庭中積水尺余?!蹦菚r的北京,天氣很有些高原的味道,上午還晴云朗日,下午就瓢潑大雨了。
還有《藤陰雜記》記載“雨中江亭會”:工部汪啟淑夏日與工部同人陶然亭會飲,“是日大雨如澠,雨聲與笙歌相間,亦春明所罕遇也。翌日記之以詩?!笔咳藗兊奶杖煌ぱ偶?,留下很多詩篇,他們的遭逢際遇、心曲跌宕、人生感悟,盡在其中。
清代著名詩人查慎行(當代作家金庸的先祖,康熙四十二年進士)自朱彝尊去世后,為東南詩壇領袖,他的《游陶然亭》詩中“誰憐一派蕭蕭意,我是江南不系舟”為清人陶然亭詩作的代表性名句而廣為流傳。乾隆二十七年(1762)進士、翰林院編修、“吳中七子”之一的名詩家曹仁虎,則作有“穿荻小車疑坐艇,出林高閣當?shù)巧健?,被稱為絕唱。
士人們的宴游雅集,也引得平民百姓關注?!堆嗑╇s記》中說,春暖花開時節(jié),士大夫在陶然亭飲酒賦詩,繼以書畫,游人環(huán)坐四周,看他們作畫。忽然,還有人走出來,拿出事先備好的宣紙上前求畫。
清代二百余年間,陶然亭在士林享譽長盛不衰,成為都中一勝。它是士人們的必游之地,也是平民百姓近距離“旁觀”士人之地,甚而,還是他們彼此有所交流的場合之一。
能想象到當時的情景:游人怯生生地走上前,捧紙求畫;士人與游客交談兩三句,沉吟片刻,揮毫潑墨;所有人圍攏過來,看紙上圖畫漸次出現(xiàn);最后,題款、鈐印,畫家把畫作捧送游客,游客連連道謝,士人頷首微笑……此后,“江亭求畫”在胡同里,就成了有趣的故事,被演繹談論;在會館里,或也成為士人們的談資。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