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就認為過度的善良本身就是一種防御,是為了防御壓制內(nèi)心的攻擊性。
所以太善良的人就容易抑郁,就容易腸胃不好,或者身體不好。
因為他們壓抑下來的這些攻擊性會指向了自己,進行了自我攻擊,比如他們會容易內(nèi)疚、自責,容易后悔等。
當然太善良的人,也顯得沒有力量,不敢和去和他人競爭,因此守不住自己的利益和邊界。
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訓練里,有很多學員在描述自己的性格的時候,會提到自己很善良,但是過得不好,其實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什么善良,而是軟弱。
比如我們有一個同學,他的同事呢,總是向他借錢,還不及時還,這個同事背后還向領(lǐng)導說他的壞話,搶占他的晉升名額,他知道這一切,結(jié)果事后他啥也沒有說。
他對此的解釋是這是自己善良,自己不和他計較。
這其實就是自欺欺人,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一種自我合理化。
這個事情的真相是他性格軟弱,不敢去理論,去反駁,去競爭。
但是承認自己軟弱,會給自己帶來羞恥感,于是呢,他就采用合理化的方式來解釋,這是自己善良,自己大度,自己不與人計較。
這樣他反而會得到一些道德優(yōu)越感,就可以抵消軟弱帶來的羞恥感了。
但是這種虛弱帶來的羞恥感并不會因為這種自我欺騙消失,而是會進一步降低他的自我評價,進一步讓他感受到自卑、軟弱。
因此他不僅僅守不住現(xiàn)實利用,心理上也會進一步受損。
那如果這樣的人,有孩子,愛人,家人,他的這種自我攻擊,大概率也會延伸到孩子、家人身上,因為潛意識里,他會認為我們是一家人,所以我們要共享自卑,共享這種攻擊性。
好了,更多內(nèi)容,可以學習我們原生家庭訓練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