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中國AI的敘事可能還是圍繞著“AI六小龍”,但今年故事完全變了。在應用端,我們先是看到字節(jié)的豆包日活一騎絕塵,春節(jié)DeepSeek爆火后騰訊元寶火速接入并以史無前例的激進速度增加投放,而阿里也宣布夸克作為其AI旗艦產品面向整個C端市場。字節(jié)、騰訊、阿里三家的 AI to C 應用已經都上場了,各自拿出了各自在上個十年最看家的本領。今年在AI應用市場上,似乎已經變成了新的“BAT三國殺”。
我找了張寧和闌夕一起來聊這個 AI 應用的“三國殺”。闌夕提到的一個段子是:豆包里面能刷抖音,正是大廠博弈的典型體現(xiàn)。而張寧更多從產品容器角度拆解,移動互聯(lián)網最重要的 UI 是“流”,但如今 AI 帶來通用能力,智能組合工具解決問題才是方向,“框”的價值正在回歸。
這集播客我們考古了很多陳年舊事,感興趣的可以聽播客。
以下為部分播客內容呈現(xiàn):

三大AI應用路線各不相同
闌夕:從產品上說,這三個產品真的都不一樣,雖然他們在同一市場區(qū)間競爭。元寶其實是最接近模型級產品的概念,就是“我的模型是怎樣,我就提供一個ChatGPT式的產品承接”。
豆包有個比較大的矛盾。豆包去年在推一個形態(tài)——打開后每天會給你隨機推送一個他扮演的人物,比如今天是蘇格拉底,明天是誰,然后是個語音。但內部復盤發(fā)現(xiàn)數(shù)據并不好。最近有個真事也能體現(xiàn)豆包內部的掙扎:有人給孩子用AI,發(fā)現(xiàn)孩子在幾個AI產品里最愛用豆包。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因為豆包每回答一個問題都會推一個抖音短視頻,孩子在里面刷短視頻刷得很爽。豆包在思考Chatbot到底是不是很好的產品載體,內部做了非常多的斗爭和嘗試。
而夸克相比之下概念更清晰,它就是不斷開拓應用場景。我寫PPT也好,幫你寫論文也好,幫你找資源也好,他把一個個場景細分下來,然后把所有工具應用做成工作流來適合用戶使用。這三個產品形態(tài)真的非常不同,各自押注了不同的未來。
張寧:夸克這次其實我有點意外。這個產品跟騰訊元寶和字節(jié)豆包不太一樣。那兩個產品是這兩年(尤其是元寶)突然鋪天蓋地推廣,但夸克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它過去就已經有了很好用的工具基礎和用戶群體。
三家的基礎不太一樣,競爭有路徑依賴。就像剛才提到的那個段子,為什么在AI應用里,豆包里最后因為回到了上下滑刷視頻這樣的場景而吸引用戶,這就是有用戶依賴。后面的格局演變還是會回到三家公司各自的資源稟賦,它們的路徑依賴會推動未來產品走向和競爭格局。
模型接入之爭:要不要接入DeepSeek?
潘亂:DeepSeek出來后,之前那些做大模型的公司都需要回答“要不要接入DeepSeek”。當一個開源產品、一個好用的開源產品出來后,市場上絕大部分低于這個水平的產品大概率會被市場拋棄掉。
張寧:這顯然是一個“魷魚游戲”,是末位淘汰。今天看百模大戰(zhàn),決賽圈已經快速縮小,它是個排位賽。特別是有了DeepSeek這樣的開源模型,排位賽的決賽圈在快速縮小。過去講的“六小龍”,今天面臨的角色確實很尷尬。
闌夕:我的觀點其實非常極端:在有自家大模型的情況下,去公開擁抱DeepSeek是很恥辱的敘事。你為了流量,明知道這流量是DeepSeek換方給你的,他自己不要、別人不要的東西,你卻當個寶,我覺得這很意外。
如果你沒有自家大模型,你是個殼,你去接入完全沒問題。但你自己有團隊正在奮斗,那最好的致敬DeepSeek方式就是拿出更好的產品跟它競爭。我比較欣賞這種正面硬剛的趨勢——DeepSeek振奮了我們中國AI從業(yè)者的信心,所以我要更努力把產品做好,大家一起百舸爭流、群雄逐鹿。而不是把自己的產品模型放著不用,先吃DeepSeek的流量,這讓人難以接受。
夸克何以成為阿里AI戰(zhàn)略的C端主力
潘亂:如果看阿里的AI戰(zhàn)略,現(xiàn)在很明顯:To B是釘釘,To C是夸克。雖然每個大廠都需要一個主推的AI應用,但為什么這個身份落在夸克身上?
闌夕:談夸克時不能把它獨立看待,而是要將它與阿里連接起來。阿里的AI戰(zhàn)略分三層:最底層是阿里云提供算力資源,中間層是千問模型,最上層是產品層。這種三位一體是中國科技巨頭都在做的,包括百度、字節(jié)、騰訊。他們既要提供算力,又有自研模型,還有消費級產品,三層缺一不可。
相比之下,海外只有Google是這樣三位一體的。亞馬遜有云但沒模型,微軟有云但模型用的是OpenAI的,而OpenAI沒有云,只有模型和產品。中國科技巨頭特別強調獨特的生態(tài)壟斷位——云、模型、應用一手抓。所以這不是“為什么選中夸克”,而是阿里必須要有一個在消費級市場幫它開拓疆土的產品,而夸克最合適,沒有其他選擇。
從框計算到超級框:PC時代到AI時代的轉變
潘亂:夸克主打的“超級框”讓我想起2009年百度提出的“框計算”概念,當時也是要聚合服務。比如在百度輸入天氣、人民幣匯率,它用一個框把你的需求計算掉,找第三方服務商,把結果直接呈現(xiàn)。但那時候受限于各種問題,沒能很好實現(xiàn)。
今天夸克推出超級框,說“過去是用戶輸入關鍵詞,未來是交付任務”。從框計算到超級框,這種轉變你們怎么看?
闌夕:框計算是李彥宏當時非常重視的項目,但受限于PC端客戶端的產品形態(tài),只能做一些標準化嘗試,比如做個計算器。當時API剛火起來,發(fā)現(xiàn)所有服務都能從其他地方調用過來,這是個相對開放的生態(tài)。但復雜服務做不到,框計算主要還是針對信息交互,服務交互做不到,所以后來有了“中間頁戰(zhàn)略”。
現(xiàn)在為什么夸克能做超級框?因為AI能用工具了。以前程序做不到,用戶需求那么多,不能為每個需求寫一個程序放到框里。但現(xiàn)在AI能自己動了。為什么前段時間MOS引起那么多好評?因為我們能直觀看到AI在幫你干活了。這跟傳統(tǒng)Chatbot不同,它不只是對話,而是真的能組織自己的能力去幫你干活,能夠處理長尾需求。這是技術飛躍帶來的本質差別。
潘亂:搜索其實之前只是老百姓表達需求的起點和發(fā)現(xiàn)的功能,不能保證和完善用戶體驗。老百姓發(fā)起需求,想獲得完整解決方案。以購物搜索為例,淘寶本質上也是商品搜索引擎,但它圍繞匹配做了很多事情:支付擔保、店鋪、評價體系等,讓用戶能得到好的交付。之前的搜索產品做得太薄,沒想到更多鏈路如何完成。
張寧:之前的框邏輯是在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過程中,當大廠占到先機、拿到入口機會后,希望成為所有事情的入口。但那時技術不完善,框里能做的事比較簡單:查天氣、查股票、算計算器。后面的事情如訂機票怎么做?只能靠資本方式。那段時間跟資本市場火熱有關,大廠戰(zhàn)投非常發(fā)達,花很多錢建立強大團隊,通過“撒幣”建立連接。這是那十年里比較普遍的范式,百度、騰訊、阿里都做了很多。
到了現(xiàn)在,過去15年大家做了很多基建,很多任務完成、工具構建已經各自有生態(tài)壁壘和護城河。加上現(xiàn)在大模型可以聰明地選擇合適工具幫用戶完成任務,重新看這件事,雖然名詞十幾年前就有人用過,但技術到了新周期,看起來相似其實已不一樣。
全能助手的未來與商業(yè)模式挑戰(zhàn)
潘亂:如果超級框真能實現(xiàn)“一個框解決一切”,會不會有新產品成為替代傳統(tǒng)APP的源頭入口?它可能是夸克元寶豆包,也可能是Siri小藝小愛同學。那些業(yè)務邏輯不太重、本身就依賴大模型構建功能的AI產品,是不是都會被這種入口統(tǒng)一?
闌夕:我們可以想想:如果你在做作業(yè)幫,你怎么面對這波AI?我覺得會有明顯的分道揚鑣。真正垂直應用的利潤會被打薄,因為它要投入更多資源給用戶填補損失的那部分體驗。
搜題是典型例子。夸克提到這是很大的需求,因為有很多大學生,不管寫論文還是做作業(yè)。而用作業(yè)幫要付費,可能十幾塊錢一個月的會員。如果你是深度用戶可能繼續(xù)使用,但如果一個月只用一兩次,就不會付費。對于不頻繁使用的用戶,像AI搜題這種通用功能可能足夠了。
張寧:全能這個定位,某種程度上是個生產關系問題,不是生產力問題。從技術角度看,全能這件事對所有人都開放。創(chuàng)業(yè)公司融幾百萬美金也可以做全能產品,但缺乏大廠的資源整合能力、深厚生態(tài),缺乏在大尺度上重新做利益分配的能力,讓大家甘愿做被你調用的工具。
從生產力角度講,1996年或2006年亞馬遜的貝索斯在股東信里寫道:“垂直電商根本不存在,絕對不成立,一定是通用電商、綜合性電商。”今天在中國想做平臺的人都在學這句話。但對全能助手這樣的定位,我覺得在今天的中國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生態(tài)已經盤根錯節(jié),真的不太可能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機會,真可能是大廠、是這三國殺里誰能殺出來的機會。
潘亂:不管是做垂直還是通用,選擇方向都很重要。有些大廠可能想了太小,比如淘寶做新零售時不到2億日活,沒想到后來能有純電商產品做到4-5億日活。從宏觀角度看,如果更早做一個通用的、全能的、更大規(guī)模的產品,很多問題都能自然解決,不會面臨小體量思考時的艱難。
張寧:今天如果有機會,一定要選all-in-one、全能。沒理由再去做很垂直的產品。行業(yè)里有句話叫“高頻打低頻”,所有工具產品都有頻次上限。PPT除少數(shù)人天天寫,大部分人一個月一個季度才寫一次,頻次就這么多。留存靠不同使用場景疊加而來。這考驗產品功力,怎么在簡單界面里安排這些場景。有了模型的工具調用,可以安全放到框里而界面不會太亂。萬事俱備,不選全能助手是有問題的。
闌夕:我提一個稍微不同的意見。從大廠角度,all-in-one沒問題,但創(chuàng)業(yè)公司不做all-in-one可能才有機會。如果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垂直領域把長板做足夠長,能夠活下去,只是不要奔著日活去做,而是做年化收入,養(yǎng)活團隊或被大廠收購。大廠需求和創(chuàng)業(yè)公司需求可能是兩條路線。
瀏覽器為何成為AI創(chuàng)業(yè)的首選戰(zhàn)場
潘亂:為什么很多AI創(chuàng)業(yè)都選擇在瀏覽器做插件?為什么大家都選擇在桌面端,尤其是瀏覽器上做應用?
闌夕:瀏覽器首先是桌面端入口。PC瀏覽器和移動瀏覽器已經是隔離的物種。在PC上,大多數(shù)人獲取信息和使用服務都在瀏覽器中,這是Web行業(yè)花了幾十年形成的市場。所以要么做插件,要么自己做瀏覽器作為新的信息入口。但自己做瀏覽器困難,在海外有Chrome,國內有更多選擇,小公司做瀏覽器沒人理會,只能依附在現(xiàn)有生態(tài)上。至少Chrome的應用商店插件很繁榮,能在那里獲客,能讓周活、月活數(shù)據上來。
移動端瀏覽器能否成功還存疑。五六年前,很多移動端瀏覽器發(fā)現(xiàn)最后還是要回到推薦算法路徑,要放入小說、視頻、短劇等內容推薦,用戶才會打開。因為移動場景被各種獨立應用切分完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重新回到PC端,意識到Web環(huán)境還是足夠開放的,這是個回旋鏢效應??淇嗽谧鰹g覽器方面做得比較稱職,因為它發(fā)現(xiàn)了PC端瀏覽器在多年不思進取后的痛點。
潘亂:這是不是跟這輪AI更多針對生產力和效率需求有關?它不是娛樂需求,而是生產力需求,主要集中在辦公場景,大部分生產力還是在PC上。
張寧:這肯定跟AI最早的采納者都是所謂的Pro C(professional consumer,專業(yè)消費者)有很大關聯(lián)。這群用戶的信息獲取、內容創(chuàng)作、效率提升需求非常強。這幫人工作和生活之間沒有平衡,上班用這個工具,下班還在用,是最早找到使用場景的用戶群體。
從瀏覽器切入還有另一個原因。去年我也問過“為什么是瀏覽器插件”。有個產品叫Grammarly,最初做拼寫檢查、語法檢查,后來延展到寫作場景。這公司做了很多年,最早的用戶量就是從瀏覽器插件開始的。他們嘗試過各種產品形態(tài),最后在瀏覽器上找到突破點。后來他們甚至把管理Google擴展商店生態(tài)的人挖來當產品負責人。
Chrome插件生態(tài)、瀏覽器插件生態(tài)對用戶本地的數(shù)據接口高度開放,這也是為什么Manus和Grammarly都是從瀏覽器插件做起來的。他們在這個藍海市場拿到了在瀏覽器端的很多權限。
闌夕:補充一點,ChatGPT去年GPT-4出來后開始做Google插件時也做得非常激進,能夠劫持Google搜索結果。Google不能直接下架它,只給它標了個高風險標志。Google開放的權限確實很多。
張寧:所以對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看到這樣為數(shù)不多的藍海時,一定是沖進去做插件,先拿到這部分流量。
結語:AI重塑互聯(lián)網格局的可能性
潘亂:年初市場有聲音說AI創(chuàng)業(yè)基本是大廠游戲,上周晚點又寫道“曾經大公司吸空了整個創(chuàng)業(yè)生態(tài)的氧氣,現(xiàn)在AI又帶來了新的可能,大廠產品的范式被動搖了,創(chuàng)業(yè)的可能性又回歸了”。你們現(xiàn)在怎么看?
闌夕:曾經大廠游戲是指模型端是大廠的游戲,燒卡只有大廠燒得起。但如果“模型即產品”這個公式不通,說明在產品端有很多創(chuàng)新空間。像Perplexity這種“套殼產品”很受歡迎,沒被OpenAI之類的產品頂?shù)?。如果你在外面套個殼,但產品規(guī)模不夠大,導致大廠不會關注你或覺得自己做會很累,就會有夾縫生存空間。
這里面最大的標志是什么?字節(jié)玩不轉了。如果字節(jié)還是那種“見誰殺誰”的狀態(tài),大家都會很悲觀。當你發(fā)現(xiàn)字節(jié)開始反思,這說明我們有機會了。
張寧:全能、通用、all-in-one這種定位在未來一段時間非常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Manus有點在預售這個概念,它雖然能調用三四十種工具且不斷進化,但實際使用體驗還不夠好。夸克現(xiàn)在講超級框、全能助手是類似定位,但后面的工具積累能否通過量變實現(xiàn)質變?這可能是勝負手,不是在模型層競爭,而是在工具層競爭。
潘亂:這跟搜索引擎很像。搜索引擎默認是網頁搜索,但還有新聞搜索、圖片搜索、視頻搜索、學術搜索,每塊都需要專門能力構建。今日頭條當初是把搜索里最集中的需求拿出來做產品化:圖片搜索做搞笑囧圖,視頻做美女視頻、內涵段子等,再匯總到一個通用APP承載。當抖音出現(xiàn)后,頭條的需求又在抖音里被完成了。是一個拆分、封裝、再整合的過程。
闌夕:確實,把AI功能聚合起來有點像早期中國搜索引擎。百度MP3搜索占了30%以上流量,很多人是為這個功能而來,因為需求太剛了。但這種垂直能力仍然有些薄,元寶、豆包都能做這些事,門檻不算太高。
張寧:在中國互聯(lián)網有個很重要的點:在整個競爭變化中,快人一步、先入局、積累時間優(yōu)勢,在功能上總比別人多一些或打磨得更好一些,這就是護城河。商學院理論會說這不是護城河,但我的經驗是在中國互聯(lián)網這就是護城河。有些團隊就是能比別人卷得快,總是比你快那么幾個迭代,比你多那么一點功能,而且踩得很準,這真是PM的功力到位。你就會發(fā)現(xiàn)總有一些用戶拿不到,總有一些留存比不過對手。
潘亂:我想起某家大廠的AI負責人曾說:“這個行業(yè)變化太快了,有時候真的可能只是幾個信息,認知領先只是一小段時間的問題,我要率先實現(xiàn)?!本瓦B我們寫的一些東西,他們有時候感覺像是在給市場泄密。雖然能領跑的時間很有限,但在這有限時間內已經足夠先發(fā)展起來了。
張寧:這個行業(yè)確實就是這么做起來的。在全能助手這個位置上的競爭可能會很慘烈,但夸克之所以有底氣提出超級框,是因為它過去在智能工具、智能搜索上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今天他敢第一個提出這個概念,不是發(fā)布概念后才臨時組隊開發(fā)功能,而是已經有了積累。
闌夕:我覺得超級框現(xiàn)在可以做是因為AI能力已足夠強,能夠自己組裝、自己制作很多場景,不需要人工抽象工作流。AI的主觀能動性出來了,能夠把碎片化場景重新聚合到母產品里,完成需求釋放。這與MOS概念特別火有關,大家發(fā)現(xiàn)AI能跟外部硬件達成協(xié)議,不僅能匯集信息,還能主動干預、操縱信息來完成用戶任務。
潘亂:所謂超級框如果定義成人與信息和任務的解決系統(tǒng),這可能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有眼鏡、不同模態(tài)的交互方式,不只限于手機。從AI興起這波開始,很多人都在問下一代計算平臺是否要來了,大家想看到新的移動互聯(lián)網機會。目前在產品端還沒看到明顯證明,但有個懸念是硬件會被革新。從PC到移動,不只軟件生態(tài)變了,硬件也變了。但下一個規(guī)模可能需要一個組合軍團來對抗手機,包括眼鏡、音箱、電視等。
夸克目前的定位是聰明、專業(yè)、萬能的信息和任務處理引擎,未來應該會解決更廣泛的問題,服務更多人群,成為一個更普惠的智能助手。加上阿里的生態(tài)和期許,它的更大價值應該在未來的生產力和更多維度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