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失敗可以借鑒,成功沒法復制。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成功案例只能施行一次,劉邦已經(jīng)用過一次,曹魏不會傻到讓他的玄孫再搞一次了!
說實在的,留給劉備的路線已經(jīng)不多了。

其次,人設
劉邦在入蜀的時候,自行燒毀棧道,防備其他諸侯攻擊的同時,還能令項羽放松警惕,劉邦太會使用心理戰(zhàn)了。
反觀劉備,他總把恢復漢室作為口號,從來沒有放棄過,而且還唯恐他人不知。
你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把一個對手送進了監(jiān)獄,這個對手每天都在監(jiān)獄里鍛煉身體,增強力量和肌肉,而且還一直揚言,只要放出來,就會弄死你,換做是你,你會怎么辦?
提防!
你會通過各種方式,破壞他變得強大。
你會比他更關注他被放的時間。
等他出獄之后,你會更加嚴防死守。
除了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外,真正能夠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shù)。
當然劉備也有自己不得已的地方,他需要通過差異化競爭樹立人設,來吸納那些對漢室還有感情或者同情漢室的人和勢力。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不過凡事都是雙刃劍。
這樣的人設也限制了他的行動,或者說延緩了他的行動。

第三、群眾基礎
劉邦在關中的約法三章與項羽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的殘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關中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曹操卻沒有這種殘暴的行徑,至少在關中沒有!
從《資治通鑒》的記載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建安四年(即公元一九九年)曹操派衛(wèi)覬鎮(zhèn)撫關中,并聽從了他的建議,恢復過去的制度,派遣官員監(jiān)管食鹽專賣,用賣鹽所得的錢購買耕牛和農(nóng)具。提供給返鄉(xiāng)的百姓,以這種方式吸納更多逃難在外的鄉(xiāng)民。同時鼓勵他們辛勤耕種、積蓄糧食。關中地區(qū)從此逐步歸附朝廷。
看到差異了嗎?劉備奪取蜀地是在公元214年,而曹操已經(jīng)在關中經(jīng)營了15年,誰更有群眾基礎一目了然!
第四,戰(zhàn)略協(xié)調(diào)
司馬欣、章邯、董翳三人并沒有一個可以進行有效協(xié)調(diào)的上級。他們各自為戰(zhàn),很容易被劉邦分化瓦解,各個擊破。而曹魏則是統(tǒng)一指揮,還有來自長安的支援和統(tǒng)籌。這個就不展開講了,很多人都說過。
第五,關羽。
公元219年5月曹操因糧草不濟等原因,被迫放棄漢中。
不過,曹操在 215 年與 219 年已經(jīng)完成兩次從漢中及周邊向中原和關中人口的遷移:第一次由杜襲遷漢族 8 萬余口至中原,第二次由張既遷氐人五萬余落至關中,其中‘五萬余落’的具體數(shù)量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實際為 2-3 萬戶,另外一種說法是5萬戶。不過結(jié)果是一樣的,導致漢中人口銳減。

同年七月,關羽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
同年十二月,關羽敗亡。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發(fā)動對吳戰(zhàn)爭。
同年八月劉備夷陵大敗。
從時間線來看,關羽根本就沒有給劉備整合漢中的時間。
接連的失敗又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最后一點,第一次北伐的失利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突然性,令曹魏一開始很不適應,不過曹叡快速反應,親赴五萬兵騎趕往長安,從天子親自守國門可以看出,曹魏上下有多么重視諸葛亮的這次北伐!
后來諸葛亮因為街亭失,糧草斷,蜀漢徹底失去了最有可能北伐成功的機會。
試想一下,如果劉邦出陳倉的時候,受到頑強的阻擊,并被打回漢中,他還有多少概率成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