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年 1 月 19 日,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走廊里飄著消毒水的氣味。55 歲的梁啟超躺在病床上,形容枯槁。

他的手背上插著輸液管,眼神卻始終落在床前那個身著藍(lán)布衫的女人身上 —— 她是王桂荃,陪伴他 22 年的 “小妾”,也是梁家子女口中的 “娘”。
此后王桂荃又當(dāng)?shù)之?dāng)娘,為了將9個孩子全都培養(yǎng)長大并且成材,她將梁啟超苦心設(shè)計的飲冰室賣出去,然而晚年還是被趕進(jìn)牛棚含恨而終。

沒有名分的小妾
梁啟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出身貴州名門,其父李端棻官至工部尚書。
1891 年,18 歲的梁啟超與 23 歲的李蕙仙成婚時,不過是個初露頭角的舉人。
這段婚姻背后,是李端棻對梁啟超才華的賞識,更是傳統(tǒng)士大夫階層 “聯(lián)姻保才” 的典型操作。
婚后,李蕙仙生下四子一女,但長女梁思順出生后,她因難產(chǎn)落下病根,再難生育。在那個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的年代,延續(xù)香火成了梁家的頭等大事。

據(jù)梁啟超日記記載,1901 年的某個深夜,李蕙仙突然對丈夫說:“我這身子怕是撐不住了,不如讓桂荃給你生個孩子吧?!?/p>
王桂荃當(dāng)時正在外間縫補(bǔ)衣物,聽到這話指尖猛地一頓。
她出身四川農(nóng)村,4 歲喪父后被繼母賣到李家為婢,7 歲起就跟著李蕙仙伺候梁家老小。
此時的她不過 15 歲,卻已在梁家見識了太多人情冷暖。她知道,這是李蕙仙對她的 “恩典”,也是她改變命運(yùn)的唯一機(jī)會。
1903 年,王桂荃正式成為梁啟超的妾室。但這場 “納妾” 儀式,沒有媒妁之言,沒有三書六禮,甚至連一張婚書都沒有。

在梁家,她依然被喚作 “王姨”,與其他下人同桌吃飯,只有孩子們私下里喊她 “娘”。但王桂荃的隱忍與勤勞,漸漸贏得了梁家上下的尊重。
她不僅包攬了全家的飲食起居,還自學(xué)文化,能幫梁啟超整理文稿。
1915 年袁世凱復(fù)辟期間,梁啟超被迫流亡日本,只帶了王桂荃隨行。據(jù)《梁啟超年譜長編》記載,他當(dāng)時對友人說:“非王姨司我飲食不可,唯她能辨我脾胃?!?/p>
1912 年,梁思莊染上白喉,高燒不退。王桂荃日夜守在床前,用酒精給她擦身降溫。與此同時,她自己年僅 3 歲的女兒也染上了同樣的病。

據(jù)當(dāng)時的仆人回憶:“王姨白天照顧大小姐,晚上還要給小少爺喂奶,常常抱著兩個孩子在走廊來回走,嗓子都哭啞了。”
最終,梁思莊奇跡般康復(fù),而王桂荃的女兒卻因耽誤治療夭折。事后,梁啟超在日記中寫道:“桂荃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腫了。
我勸她節(jié)哀,她卻說:‘只要大小姐沒事,我這孩子也算沒白死。’”
這場悲劇讓王桂荃在梁家的地位悄然改變。李蕙仙開始主動讓她參與子女教育,梁啟超也將更多家務(wù)交給她打理。
但在梁啟超的心里,她連“妾”的名分都沒有,信件中從來都稱她為 “王姨” 或 “桂荃” 。

獨(dú)自撫養(yǎng)孩子長大成材
梁啟超去世后,王桂荃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shí):遺產(chǎn)清單顯示,梁家存款不足 2000 銀元,而每年子女教育支出就超過 5000 銀元。
為了湊錢,她決定出租飲冰室,但有一個條件:“書房不能動,這是先生的命根子?!?/p>
飲冰室的書房里,梁啟超的手稿、藏書仍保持著他去世時的模樣。王桂荃每天清晨都會進(jìn)去擦拭桌椅,整理書卷。
梁思達(dá)回憶:“母親擦?xí)鴷r,總把臉貼在書脊上,輕輕摩挲,好像這樣就能離父親更近一些?!?/p>
1950 年,梁家實(shí)在揭不開鍋,王桂荃不得不以 “梁家親屬會” 名義將飲冰室賣給政府。
成交那天,她在書房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人們發(fā)現(xiàn)她的枕頭上沾滿淚痕,桌上放著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
梁啟超去世時,留下的遺產(chǎn)少得可憐:飲冰室房產(chǎn)、少量股票和書籍版稅,根本無法支撐九個子女的生活與教育。
此時,李蕙仙已去世五年,王桂荃不得不獨(dú)自挑起大梁。她帶著孩子們搬到租來的小屋,白天接針線活,晚上監(jiān)督孩子們學(xué)習(xí)。
“母親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手指被針扎得全是血點(diǎn)?!绷核歼_(dá)回憶道。

雖然很辛苦,但是王桂荃始終牢記梁啟超的教育理念。
次子梁思永在美國哈佛求學(xué),三子梁思忠在西點(diǎn)軍校,次女梁思莊也在海外讀書。
1941 年,最小的梁思禮收到美國普渡大學(xué)錄取通知書時,家里已揭不開鍋。王桂荃連夜敲開親友家門借錢,變賣家中僅剩的值錢物件,湊出了路費(fèi)。
可是命運(yùn)對王桂荃的打擊從未停止,1932 年,次子梁思忠在淞滬會戰(zhàn)前線病逝,年僅 25 歲;
1950 年,長子梁思永因積勞成疾去世,年僅 50 歲;1966 年,長女梁思順意外去世。

老年喪子之痛,幾乎擊垮了這位堅強(qiáng)的母親。但她始終咬牙堅持:“我答應(yīng)過先生,要把孩子們養(yǎng)大成人?!?/p>
1966 年,特殊年代來臨,79 歲的王桂荃因 “梁啟超老婆” 的身份成為眾矢之的,她被趕到農(nóng)村草棚居住。
年老體弱的她受不住患上了腸癌,臨終前,她對鄰居說:“我想葬在先生墓旁?!?但因子女四散,她的遺體被草草裹上草席,埋在山坡上。
直到 1995 年,子女們才將她的骨灰遷葬到梁啟超夫婦墓旁,墓碑上刻著 “王夫人之墓”—— 這個遲到了半個世紀(jì)的名分,終究沒能讓她以 “梁啟超夫人” 的身份安息。

梁家子孫在她墓旁種下一棵白皮松,取名 “母親樹”。
碑文由長孫女梁再冰撰寫:“她畢生犧牲自我,默默奉獻(xiàn)…… 其貢獻(xiàn)于梁氏善教好學(xué)之家良多?!?這棵樹如今已枝繁葉茂,正如王桂荃的精神,在梁家代代相傳。
王桂荃的一生,是舊社會女性堅韌與奉獻(xiàn)的縮影。她從丫鬟到妾室,從操持家務(wù)到支撐整個家族,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梁啟超未竟的責(zé)任。
盡管至死未能獲得名分,但她用行動證明:愛與付出,本就無需標(biāo)簽,飲冰室的青磚黛瓦終將老去,但 “母親樹” 下的故事,永遠(yuǎn)鮮活。

參考信息:
澎湃新聞:她是丫鬟出身,卻養(yǎng)出9名國家棟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