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herry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是學員寫的第135篇文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但是我的家卻如寒冬的冰窟窿。

去年,我的老公不顧家,我總是碎嘴子抱怨,女兒進入青春期,脾氣暴躁,兩頭夾擊得我像無頭蒼蠅一樣找不到方向。

有一次女兒跟我對抗,我突然意識到我的教育方式錯了,我該改變了。

于是我焦慮地到處找學習的平臺,一次機緣巧合進入了修心大家庭。

剛開始,我聽了涔汐老師講的修心課,仿佛打開了我的認知天窗,讓我覺得很新穎。

老師讓我們要先學會訓練自己的覺照力,修心是修自己,而不是修家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態(tài),我開始每天覺察自己為什么老是容易對老公不滿,各種抱怨?

為什么老是喜歡控制孩子?總是希望孩子都要按照我的要求發(fā)展,而且每天盯著他們的缺點和不足?

覺察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在我的身上,都是我的貪心、傲慢心,控制欲作怪。

去年修心前幾個月,每天我覺察與家人互動時的矛盾點,我的情緒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

那個時候,我覺得好心累,時刻要保持清醒的狀態(tài)去覺察自己的言行,我不能像以前一樣放縱自己的習氣,想咋滴就咋滴,太不自在。

但這只是一個階段,當我熟練地運用覺照力以后,我發(fā)現(xiàn):

我不會輕易生氣,當情緒來了的時候,我不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情緒失控,而是很習慣地先內觀自己怎么了。

這種感受太好了,我成為了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

以下是我們家庭的改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前夫妻互懟的夫妻關系,現(xiàn)在是相互包容

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四口去超市買完東西回到地下車庫,老公拿著買回來的東西就先一步走回家了。

兩個孩子慢吞吞地跟著我一起下車,當時已經晚上八點半,女兒下車后提出想要去學騎自行車,即使我當時拒絕了,她仍然堅持要騎。

我就準備帶她騎一會,這時弟弟也吵著要騎,兩個孩子就這樣發(fā)生了爭執(zhí),大哭大鬧。

當時的我身像爛泥一樣疲憊,巴不得早點躺在床上,面對兩個孩子的爭吵我無暇應對。

于是我責怪老公為什么下車不先把兒子帶走,就因為他先一個人自顧自回家了,才導致兩個孩子發(fā)生爭吵。

老公聽了我的指責也很生氣,他說因為不希望我拎東西,所以就想著先把一大堆東西拎回家。

當時我就突然意識到自己一點兒不成熟,看不到老公是不希望我拎重物,反而還嚴厲地責怪他不照顧我感受。

我不僅沒有感恩心,還有很重的傲慢心和我執(zhí)。覺察后我冷靜下來,立刻跟老公道了歉,我不應該這樣責怪他。

他說:

以后我也知道,不管怎么樣,盡量一人帶一個孩子,這樣他倆就不容易發(fā)生爭吵,你也更輕松一些。

這件事就這樣平靜地過去了,不像以前一樣我總是揪著對方錯誤不放,一直抱怨,而是通過覺察我看到了他為我做的,學會了感恩和包容。

這樣的溝通方式,讓我跟老公的內心鏈接也更了一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親子關系:

以前孩子哭鬧我的情緒就很容易爆,甚至會責罵孩子,不允許他們有負面情緒。

而現(xiàn)在孩子哭鬧,我會站在媽媽的位置,允許孩子先把情緒宣泄出來,然后再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有一次國慶假期,我們一家人出門去騎自行車,我騎車帶弟弟,女兒和爸爸分別騎著自己的自行車。

從家出發(fā)準備到一個公園去玩蹺蹺板,路上我們比賽看誰更快,弟弟很開心地叫了幾聲:

“我們贏了,我和媽媽更快?!?br/>

而姐姐落在了后面,騎到一半她就有點騎不動了,于是想要坐我的車,但當時我搭著弟弟沒辦法帶她,后來她堅持騎到了公園。

公園里有一個之前玩過的蹺蹺板,當我們好不容易騎到了發(fā)現(xiàn)這個蹺蹺板被拆了,她頓時就有點失落,于是開始指控我以前她想來玩的時候我都沒有帶她來玩,但現(xiàn)在拆了沒有了。

當時我的感受是特別無辜,怎么又開始翻舊賬了呢?蹺蹺板拆了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老公當時不理解說道:

就因為蹺蹺板被拆了,怎么就指責起媽媽以前不帶你來玩?

接著女兒說:

“我不管,我就要媽媽帶我,我不想自己騎了!”

突然我就意識到應該是她看我?guī)е艿埽T的還比她快,有點吃醋了,覺得媽媽跟弟弟是一隊的。沒有蹺蹺板這是一個情緒發(fā)泄口。

當我看到她這個情緒背后是渴望媽媽能和她在一起,也希望得到媽媽的關注和愛的時候,我及時給她安撫,很快她的情緒就平復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換做沒有修心前,我肯定劈頭蓋臉把她吼一頓,罵她無理取鬧,然后母女兩個互罵,如此一來矛盾還會升級。

當我修心后,放下改造孩子的執(zhí)念,學會共情孩子,慢慢地孩子也打開了心門,愿意跟我說很多心里話。

任何一段關系,如果想要相處融洽,首先應該要做到不對抗。

不管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如果想要不發(fā)生沖突,訓練好內觀內心。涔汐老師教的這個方法太好了。

時刻覺察讓我內心,會變得平和,遇到種種問題我會從容應對。在訓練覺照力中,我的心智也得到了飛速成長。

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在于人懂得反省反思和覺照,打開內在的心門是智慧,打開外在的門是煩惱,慧從心中生。

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為何涔汐老師說:要想搞好家庭教育,父母先修心修德了。

因為當我們具備了智慧和福德,孩子自然就不教而教了。

我太喜歡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了,無比感恩遇見了涔汐老師,讓我有了重生的機會,讓我擁有經營幸福家庭的智慧。

作者簡介:張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頭發(fā)雖長見識不短,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職場的認知大坑,歡迎關注@我是涔汐,公眾號(id:zhangcenxi99),一個讓你增值的地方,個人微信:zhangcenxi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