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關注我哦!
財聯(lián)社3月30日電,從部分股份行、國有大行地方分行人士獲悉:多家銀行接到總行通知稱,4月起信用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或上調至不低于3%。
我之前就已經在星球提示過了,這波貸款,大家有條件的,最好能去貸。

因為貸了,你只要不拿去消費,別管你是拿去提前還貸,還是換到其它地方吃息差,都是賺的。
原因很簡單。
這是普通人唯一能反向從資本手里撈錢的機會了。
至于怎么撈,你要先明白這波消費貸由來的邏輯到底是什么。
財富的積累一般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通過勞動,另一個則是通過金融分配。
通過勞動很簡單,就是你去工作,通過付出勞動換取工資,差異在于看你的勞動交易價值是否稀缺,比如說你去奶茶店打個工,誰都能干,那月薪高不了,兩三千塊錢,而相反,如果你能去互聯(lián)網公司干活,工資就會高些。
勞動收益,就是付出勞動,換取金錢,這也是大部分中產一直在做的事。
而金融分配則不同,它的作用是能過分配環(huán)節(jié)來大量分配掉財富,就比如說現(xiàn)在的企業(yè)家,為什么一個人就能身價幾百億,甚至是幾千億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能通過金融分配,從其它人的勞動中獲取收益。
比如說老板開個超市,連鎖超市一年能賺幾個億,但這個連鎖超市,老板一個人運營不過來,他要就雇傭員工來做事,按道理來說,這個連鎖超市是老板和員工一起做起來的,但在實際利益分配里,員工能拿多少,完全看老板。
有的老板摳,不喜歡給員工分錢,喜歡剝削員工的剩余價值,那么這家超市不管生意好壞,給員工的,都是三千塊。
而有的老板大方,比如胖東來,喜歡給員工分錢,那么便能給店長稅收接近10萬的月薪,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
從賺錢模式來說,這種做企業(yè)的模式天然比勞動賺錢的模式好。
因為你靠勞動,是你一個人在賺錢,但你如果做企業(yè),是一堆人靠勞動在賺錢
但這只是賺錢的初級模式。
因為真正厲害的企業(yè)家,不會去賺消費者的錢,而是會去賺股民的錢。
原因很簡單,靠賺消費者的錢,你是一年一年的賺,這樣賺錢,不說辛苦不辛苦,而是太慢了,而且還有風險。
因為你不知道你以后能不能穩(wěn)定賺這個錢,那么還不如選擇上市,一次性把錢賺回來。
上市的魅力就在于此。
一家年利潤1個億的企業(yè),老板即使占有100%的股份,每年也就是賺1個小目標,但如果可以按20倍市盈率上市,那么,這家公司瞬間就增值了20倍(公司市值 = 1個億利潤 * 20倍市盈率 = 20億。
對老板來說,他瞬間靠著上市這一個操作賺取了19億的虛擬財富,一年賺了公司持續(xù)經營20年的錢,只要上市后他的股票過了解禁期,那他隨時可以套現(xiàn)這個錢。
但這,還遠不是老板賺錢的終點。
問題來了,現(xiàn)在上市了,他的公司是不是市值20億,他憑空多了19億,那老板還有沒有辦法,再去多賺點錢呢?
有辦法,那就是想辦法把公司的市值給提升一些。
上市后的公司,利潤一年是一個億,市盈率是20,市值20億,那如果老板能把企業(yè)利潤從1個億增加到2個億,市盈率不動還是20,那這個公司的市值,是不是直接跑到40億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但問題來了,對老板來說,如何讓自家公司從20億跑到40億呢?
如果是靠正常的商業(yè)運營,想給自家公司增長一倍利潤,非常不容易,即使能做到,也是這個行業(yè)極個別公司能做的。
因為大家都清楚,在拋去通貨膨脹的基礎上,行業(yè)的總市場份額是有限。
你吃的多,對方公司就相應吃的少,那怎么才能讓整個行業(yè)都有利潤呢?
經營企業(yè)保持增長是很難的,但想辦法讓消費者加杠桿卻沒那么難。
比如說房地產,如果讓購房者全款買房,那么房地產公司的利潤,增長的絕對沒那么快。
但現(xiàn)實是,我們這里是允許購房者貸款買房的,而且最多可以貸30年。
貸款30年的另一層含義,就是把購房者未來三十年的勞動收益兌現(xiàn)到當年,讓房地產公司一次性賺到消費者未來三十年的錢。
因為邏輯是這樣的。
購房者全款買房的時候,上市公司,利潤一年是一個億,市盈率是20,市值20億。
而購房者貸款30年買房,上市公司,利潤一年賺三十年的錢,利潤一年是三十億,市盈率還是20,市值就是600億。
這就是杠桿的魅力。
在杠桿的加持下,上市公司的市值直接跑到了600億。
那這個時候,如果上市公司的老總選擇減持50%的股份,是不是就直接就有了300億現(xiàn)金呢?
一個神奇的事情出現(xiàn)了。
這個老板,還是有一年賺一個億的公司,在上市的加持下,他身價跑到了20億,在杠桿的加持下,他身家跑到了600億。
他的財富是怎么來的呢?
一個是股民貢獻的,另一個則是貸款買房的人貢獻的,而這者的錢,大多都是靠勞動收益賺來的。
也就是說,在資本市場上,這個上市公司老板一刀就割掉了前者這么多年的勞動收益。
房地產老板成為首富,就是這么來的。
但這個模式成立,是有一個前提的:
那就是有人愿意消費,也愿意為此背上負債。
但現(xiàn)在的市場,大家也都清楚。
正常人是根本不愿意消費也不愿意背杠桿了。
原先上市公司,利潤一年賺三十年的錢,利潤一年是三十億,市盈率還是20,市值就是600億,現(xiàn)在大家不愿意消費背杠桿后,一年算上杠桿利潤只有2個億了,市盈率也跌到了10,那么市值就變成了20億了。
對應的,市場上所有消費相關的上市公司,也因為大家不肯消費,盈利減少,市值降低,連帶著就是大家現(xiàn)在看的情況,市場整體不景氣。
那問題來了,這個方法,如何破?
破局的辦法就一個,那就是把杠桿再想辦法加回來。
那么,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為什么我們一直在大力鼓勵消費貸和房貸
房地產調控,就為了保房價,然后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老百姓繼續(xù)砸鍋賣鐵6個錢包背上30年貸款去買房,為的是讓老百姓加杠桿。
刺激消費,就是鼓勵老百姓把家里面還能繼續(xù)用的舊電器淘汰了,花錢買新的電器,消費貸就是為了老百姓加杠桿。
核心思路就一個,那就是讓老百姓繼續(xù)加杠桿,來維系住消費規(guī)模,幫助對應的社會群體去還債。
還債的本質,就是讓你透支未來的勞動收益來承擔債務。
但相反,我們的做法應該是什么呢?
我們現(xiàn)在的做法,不應該是給自己加杠桿,而是應該反其道而行之,想辦法給自己降杠桿。
聰明人是這樣的做法,即使房貸利率降個不停,但市場上依舊還是大量的選擇提前還房貸,去掉自己身上的負債。
因為眼在這個階段下,如果你真選擇加杠桿選擇消費,你等于變相幫別人還債。
所以現(xiàn)在有些人選擇的是利用消費貸的利率差來還自己身上房貸或者去其它地方吃高息,以此來給自己降杠桿。
但問題是,政策的初衷,實際就是讓你去加杠桿,要不然就不會出現(xiàn)這么低額度的消費貸了。
但給到的結果卻是,大量的人選擇通過消費貸模式來給自己降了杠桿。
這點大家不用懷疑。
因為銀行是這樣的,你現(xiàn)在去申請還貸,他為了季度末的貸款數(shù)據(jù),一定會給你推到四月份,但他那邊一定有數(shù)據(jù)顯示你在還貸了。
問題來了,你站在銀行高層角度來看,憑什么之前月份提前還貸申請是這個數(shù)據(jù),這個月提前還貸申請又是這個數(shù)據(jù)?
一查,貓膩出來了。
本來是打算讓你加杠桿賺利潤的,但沒想到老百姓拿著去降杠桿降利潤了。
當收割的鐮刀反過來了,這個游戲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里,請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我們另開設有知識星球,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先加入。
這個是加入星球的二維碼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