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節(jié)危行——金元的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作為金元時期的一個道教派別,由來自滄州樂陵(現(xiàn)屬于山東?。┑膭⒌氯仕鶆?chuàng)立。劉德仁(1122—1180年),號無憂子。早年喪父,家境貧寒。在二十一歲那年,他自稱遇到了一位白發(fā)老者,這位老者傳授給他“道德經(jīng)真言”(亦稱“玄妙道訣”),從此他開始傳道。最初傳教時,他利用召神劾鬼的法術為人治病,一時之間,信徒眾多,他自稱為大道教。教派五次傳承后,分裂為兩派。由于酈希成(誠)得到了元憲宗的支持,教派遂被賜名為“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主要流傳于今河北一帶。
元初興盛時期,史稱奉其教者“西出關隴,至于蜀,東望齊魯。至于海濱,南極江淮之表”。真大道教的道士必須出家修行,其修行場所最初被稱為庵,墓地則稱為塔,使用的法器包括衣缽,這與佛教有著相似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真大道教道士的居所被稱作宮觀,其道教特色也逐漸凸顯。然而,真大道教并不強調(diào)飛升化煉的法術,不崇尚符篆之術,也不進行化緣乞食。

《元史·釋老傳》稱“其教以苦節(jié)危行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茍侈于己”。
真大道教以《道德經(jīng)》為宗旨,同時汲取部分儒、釋思想。有戒條九則:“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力,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眲?chuàng)教人劉德仁在宋金時期,清心寡欲,謙遜自律,勤奮勞作,自給自足,不依賴他人,以《老子》的教義啟迪人心,許多人因此追隨他。

劉德仁之后,真大道教的傳人有:二祖陳師正(?—1194年),三祖張信真(1163—1218年),四祖毛希琮(1185—1223),五祖酈希成(1181一1259),六祖孫德福(1217—1273年),七祖李德和(?—1284年),八祖岳德文(1234—1299年)。其中五祖和八祖頗有神異之跡。
據(jù)《重修隆陽宮碑》稱,五祖酈希成繼位后,時夏山東泰山大旱,酈希成至泰安州語“吾不到泰山而不雨”。官吏信任了他的話,立即護送酈希成前往泰山。隨行的人認為酈祖的話過于夸大,懷疑天道的必然性。到達泰山岱岳觀后,立刻召觀主說:“速迓行李,恐雨來而無雨具耳?!逼浜蠹疵嫖鞅倍ⅲ陨缺蚊娑\之,片云即從所向之方而起,烏云密布,雷鳴電掣,雨如傾盆。

又據(jù)虞集《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岳公之碑》稱,八祖岳德文曾為安童丞相治病,“視之立差”,于是,各地的王室紛紛致函,表達對教育的尊重與支持,修繕宮殿,擴建門墻,增加田地,達到了極致的繁榮。真大道教的第九代祖師張清志,來自乾州,十六歲便出家修行。他身材高大,相貌古樸,耳朵寬大,胡須美觀,給人一種莊嚴而令人敬畏的印象。
虞集在《吳張高風圖序》中記載了翰林學士吳臨川帶領門生和兒子特意前往拜訪張清志的情景,童子以“真人深居至靜”拒見。吳臨川即命回車,不以為忤。是年秋天,張清志“著芒屏、戴臺笠,策木杖,布褐短才至膝,從弟子一人,服亦如之”。步行至國史院,弟子告以“張真人上謁吳學士”,受到門口閽人輕慢譏笑,張真人以杖畫地作“誠”字而別。待吳臨川得悉追趕,于麗正門南三里所,見真人“長歌徐行,音韻清暢,上出林表,追者不敢致辭而返”,后世之人,感懷其高潔風范,尊稱張清志為張高風。
至元末,真大道教逐漸走向衰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