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宗—全真南北宗的異同

全真派,起源于金朝初期的北方,最初并沒有南北宗的劃分。鑒于當時中國分裂為南宋和北方的金朝,全真教派在形成的同時,南方也孕育出了一個注重內丹修煉、不追求符箓和外丹術的道教流派。這個流派自稱為呂巖(洞賓)傳道給北宋的張伯端,張伯端傳給石泰,石泰傳給薛道光,薛道光傳給陳楠,陳楠傳給白玉蟾。這五位得道者被尊稱為南五祖。有人據俞琰《席上腐談》,稱張伯端《金丹四百字》、石泰《還原篇》以及陳楠《翠虛篇》均是白玉蟾偽作,因此,南五祖的傳授系統(tǒng)被認為是白玉蟾所編造的。不論這一說法是否成立,歷史事實表明,在南宋時期,道教神霄派遭到了朝廷和民間的排斥,然而在南方確實形成了一支專注于內修的道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元代的到來,全真道派獲得了朝廷的青睞,而南派則開始向與之有諸多相似之處的全真派靠攏。這一過程中,陳致虛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陳致虛,出生于江右廬陵(今江西吉安縣),四十歲時師從趙友欽學習道教。趙友欽作為北宗的嫡傳弟子,同時也兼修南派的教義。在陳致虛的不懈努力下,南北兩宗在思想和修行方法上實現了融合。到了元惠宗時期(約1333年左右),南北兩宗正式合并為全真道派,并對各自的傳承體系和祖師進行了調整,最終達成了共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調整后傳承系統(tǒng)為:

南北宗共同的五祖是:東華帝君(王玄甫),鐘離權,呂巖,劉操(海蟾),王重陽

北宗七祖是:馬鈺、丘處機、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

南宗七祖是:張紫陽、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和劉永年、彭耜。

南北宗派的最大共同之處在于重視煉養(yǎng)而輕視符策。然而,在煉養(yǎng)的具體方法上,兩者并不完全相同。它們之間最顯著的差異在于:

北宗強調以“性”為修煉核心,主張先修心性再修命理,注重明心見性。而南宗則提倡性命雙修,主張先修命理后修心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宗的修煉理念主張斷絕情欲,強調全真道士應致力于苦行和禁欲。相對而言,南宗則提倡融入世俗生活,不必出家修行。例如,張伯端曾是幕僚,石泰和薛道分別是縫紉工匠,而陳楠則以箍桶為生?!段蛘嫫酚性姺Q:“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p>

北宗的信徒擁有宮觀,并且擁有較為嚴密的組織架構。相對而言,南宗的組織結構較為松散,沒有固定的祖庭或宮觀,也缺乏明確的清規(guī)戒律。由于北宗受到朝廷的青睞和優(yōu)待,其地位顯得尤為尊貴。而南宗的信徒大多來自社會的中下階層。

在內修方面,南宗留下的丹訣和丹經數量超過北宗,其修煉方法也比北宗更為系統(tǒng)、具體和詳盡,成為了我國古代文化和養(yǎng)生學的寶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