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堅守,于思想間傳遞,用好書點亮世界。這里是自在的飛花輕似煙,今天為你解讀的是科學(xué)有故事團隊王杰等人寫作的植物科普圖書。
植物的戰(zhàn)斗在我們的認知當中,植物似乎總是處于一種相對弱勢的地位,它們扎根于土壤,無法像動物那樣自由地移動,一旦遭遇危險,根本沒辦法拔腿就跑,只能呆在原地默默承受。

于是,在自然界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它們常常淪為動物的食物,面臨著許多難以逾越的生存挑戰(zhàn)。
可令人大為驚嘆的是,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廣袤的地球,會發(fā)現(xiàn)一個無比神奇的現(xiàn)象,植物早已悄無聲息,卻又勢不可擋地占領(lǐng)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
無論是崇山峻嶺間的懸崖峭壁,還是廣袤無垠的沙漠荒原,亦或是人來人往的城市街巷,植物的蹤跡無處不在。
那么,這些看似安靜無聲,無法移動的植物,究竟是運用了什么樣的奇妙手段,才實現(xiàn)了這么了不起的領(lǐng)土擴張呢?
植物的戰(zhàn)斗這本書就為我們介紹了植物千奇百怪的生存策略,看完你一定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驚嘆。
植物身上竟然蘊藏著如此高級的生存智慧,之前真是小瞧它們了。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神奇的植物世界。
首先聽我講一個故事。
2019年6月,廣州一個七歲的小女孩兒軒軒放學(xué)回家后,看到家中茶幾上擺了幾盆新鮮的荔枝。
因為餓了,他吃了很多。
然而到了晚餐時,萱萱突然顯得無精打采,甚至暈倒了。
幸運的是,他得到了及時的救治,沒有大礙。
軒軒遭遇的是所謂的荔枝病。
2017年柳葉刀雜志上的研究揭示了荔枝病的真正原因。
荔枝中含有一種名為亞甲基環(huán)丙基乙酸mcpa的有毒物質(zhì),主要存在于荔枝糊和未完全成熟的果肉中。

成熟后mcpa含量會降低。
荔枝為何含有毒素?
這與植物的自我保護機制有關(guān)。
中國大約有3萬種植物,其中人類可食用的僅約2000種,并且大部分植物只有特定部分可食用。
例如荔枝的種子有毒,即使是成熟的荔枝種子也不可食用。
馬鈴薯我們平時吃的是它的塊莖,但馬鈴薯的其他部位卻都含有劇毒的龍葵堿,而且塊莖一旦發(fā)芽也會變得有毒。
有些植物之所以能成為食物,是因為人類習慣吃熟食,高溫加熱能去除許多毒素,比如豆角和木薯。
還有一些食物盡管有毒,但人類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它們的毒性,如咖啡,巧克力,洋蔥,韭菜和大蒜。
但這些食物對小貓,小狗等動物來說,毒素是能致命的。
植物之所以制造毒素,是因為它們無法移動,需要生化武器來保護自己。
荔枝中含有大量糖分,這是自然界中的稀缺資源,但植物合成有機物需要付出代價。
荔枝樹用甜美的果肉當做獎勵,吸引動物們吃它,但又不許吃掉種子,所以在種子里增添了一種毒素作為懲罰機制。
吃了就會中毒,所以動物們就不會去吃種子了。
吃完果肉以后就把種子吐掉。
種子有毒不是荔枝的專利,你敢相信嗎?
幾乎所有水果的種子都有毒。
你可能會說,不對呀,杏仁兒,桃仁兒這些種子不是很流行的干果嗎?
怎么會有毒呢?
其實啊,杏仁桃仁不僅有毒,毒性還不小呢。
這種種子當中含有一種名叫情呆的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溶于水后會產(chǎn)生有劇毒的氫氰酸。
我們之所以能吃杏仁和桃仁,是因為它們在被我們吃之前都經(jīng)過加工,去除了其中的毒性。
那么,動物是怎么知道水果的種子有毒的呢?
答案是,他們早就練就了一種迅速識別有毒物質(zhì)的絕技,這種絕技就是對苦味的感知。
我們把人類能夠品嘗到的味道歸為酸,甜,苦,咸,鮮這五種了。
在這五種味道當中,苦是最敏感的一種味道。
我們可以從非常復(fù)雜的味道中檢測到極其微弱的苦味。
對于動物來說,苦味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苦的東西不僅難以下咽,有時候還會直接催吐。
包括昆蟲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動物都可以感受到苦味,對苦味的感受越敏感,被毒死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而對于植物來說,它們本身也不想毒死動物,因為它們還指望動物替它們傳播種子呢。
最佳策略的策略是讓那些動物牢牢記住,只可以吃自己的果肉,但不要觸碰種子。
自然界中幾乎所有有毒化合物都表現(xiàn)為苦味,但許多無害的化合物也被動物感知為苦味。
這種保守但安全的做法有助于動物避免中毒。
人類社會中,由于協(xié)作的存在,即使失去了對有毒物質(zhì)的辨識能力,大多數(shù)人也不會被奇怪的食物毒死。

這使得一些突變基因得以傳播。
中國人喜愛的苦味食物包括茶和苦瓜,苦瓜中的苦味素和野黃瓜之酶是其苦味的來源,自然成熟后,苦味會消失。
對于普通人來說,如果從本來不苦的食物中嘗到苦味,應(yīng)特別警惕植物產(chǎn)生毒素和動物識別毒素都不是意識對植物的提醒。
我們最好小心為妙。
通過這些故事,我們了解到一個關(guān)于植物的普遍規(guī)律,所有的植物都有毒,這是一個令人驚訝但顯而易見的結(jié)論。
剛才說到苦瓜,如果你種過苦瓜,就會知道,在苦瓜苗破土而出之后,你需要給它搭一個架子,好讓它沿著架子往上爬。
需要搭架子的植物除了苦瓜,還有爬山虎,葡萄,豆角,絲瓜,南瓜等等。
這些植物有個名字叫爬藤植物,或者叫藤蔓植物。

接下來我們來聽爬藤植物的故事。
爬藤植物共同的特征是自身無法直立生長,必須依附在其他東西上才能向上伸展。
全球究竟有多少種爬藤植物,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數(shù)字。
植物學(xué)家通過小范圍的觀察統(tǒng)計,推測,熱帶森林中有20%至25%的物種屬于爬藤植物。
我們中國已知的爬藤植物就有三千多種,這個數(shù)字是不是讓你很驚訝呢?
畢竟我們在生活中很少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但是,爬藤植物正是用自己獨特的生存智慧,才在自然界中占據(jù)了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喬木需要長得高大粗壯,才能比周圍的植物照到更多的陽光。
茂密的森林底部總是缺少陽光的一棵小樹,想要長得像其他樹木一樣高,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小樹很難在缺光的環(huán)境里存活這么久的時間,所以茂密的森林中很難有新生的樹木。
但是爬藤植物就完全不同,爬藤植物直接放棄了直立生長的能力,改為纏繞著其他的樹木爬到森林的最高處去爭奪陽光。
一棵爬藤植物的小苗,從發(fā)芽到爬到森林的頂端,只需要短短的幾周就夠了,成長為參天大樹對于植物來說并不是必備的生存技能。
它只是爭取陽光的一種方式而已。
獲取同樣多的陽光,爬藤模式消耗的能量要比直立生長小得多。
在這場陽光爭奪戰(zhàn)中,爬藤植物具備足夠的成本優(yōu)勢,因此它們的生存優(yōu)勢也很明顯。
那么,爬藤植物是怎么攀爬的呢?
達爾文是第一位系統(tǒng)研究爬藤植物的科學(xué)家,它根據(jù)爬藤植物用于攀爬的器官,把它們分成了四大類。
這四種攀爬器官被稱為爬藤植物的四大發(fā)明。
在深入探討爬藤植物的四大發(fā)明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種特別的植物微柑橘。
雖然微柑橘不完全符合傳統(tǒng)爬藤植物的定義,因為它的葉片和花朵是直立生長的,但它的匍匐金貼地生長,這種生長方式與爬藤植物在爭奪陽光資源時的行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微柑橘通過其匍匐莖迅速擴張領(lǐng)地,覆蓋并遮擋其他植被的陽光。
這種行為與爬藤植物的競爭策略不謀而合。
然而面對一堵墻,微柑橘就顯得無能為力,而真正的爬藤植物則發(fā)展出了獨特的攀爬機制來克服這一障礙。
爬藤植物的第一項發(fā)明是攀原刺,這些生長在莖部的棘刺或倒鉤最初并非為了攀爬,而是為了防御哺乳動物的啃食。
但當這些植物遇到墻壁時,新長出的倒鉤能夠勾住墻面,幫助植物向上生長。
藤本薔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能在一個夏天覆蓋上百平方米的墻面,并開出上千朵花。
這是普通月季和玫瑰難以比擬的。

爬藤植物的第二項發(fā)明是攀原根,常春藤,秋蘭,凌霄花和綠蘿等植物都具有攀緣根,例如常春藤的盤圓根能分泌出膠狀物質(zhì)。
不僅能幫助它附著在其他物體上,還能協(xié)助常春藤向上攀爬,以獲取更多的光照。
達爾文認為,相比于攀元次和攀元根,更高級的是爬藤植物的另外兩種發(fā)明。
第三項發(fā)明是安全繩。
像豆角,黃瓜,牽?;ǖ戎参飼L出柔軟的觸須,這些觸須會朝著陽光生長,像鞭子一樣旋轉(zhuǎn),探索,尋找并纏繞附近的樹干或支架。
一旦找到支撐,就會像安全繩一樣緊緊地鎖住,確保自己不掉下來。
最受達爾文稱贊的是爬藤植物的第四種發(fā)明,專門的攀爬器官。
為什么呢?
我們前面說到的三種發(fā)明,攀原次適合勾筑山崖和石塊,攀巖。
根適合抓住高大的樹干,觸須適合抓住細長的枝條。
但是他們都沒法順著筆直光滑的墻壁爬上去,而爬山虎卻做得到。
爬山虎最厲害的是發(fā)明了吸盤這種攀爬器官。
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光滑的墻壁放大很多,背后在看表面都是凸凹不平的。
爬山虎觸須的末端在接觸到墻面后,會立即發(fā)育成一個吸盤。
吸盤接觸到凸凹不平的表面之后,表皮的細胞就開始往長了長,長成一根根刷毛的形狀,它們會鉆進物體凸凹不平的表面的縫隙中。
去填滿墻面上所有的縫隙,然后還會分泌出一種粘液,就像膠水一樣在空氣固化,把自己牢牢地粘在墻面上。
正是因為有了吸盤這個發(fā)明,一顆主干只有拇指粗細的爬山虎藤蔓可以長到二十多米高,覆蓋幾百平方米的墻面。
爬藤植物不愧是陽光爭奪戰(zhàn)中真正的贏家。
關(guān)于爬藤植物的故事就講到這里,在自然界中,只要有環(huán)境壓力,生命就會拿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生命力。
大自然的物種大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中有一種植物的生命力非常罕見,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

你還記得少年派和老虎帕克的小船漂流到一個小島上的情節(jié)嗎?
整個小島看上去森林茂密,生機勃勃,但其實這片森林僅僅由一棵大樹組成,這棵樹就是榕樹。
在整個自然界,只有榕樹擁有獨木成林的本領(lǐng)。
獨木成林這四個字看起來靜謐美好,實際上卻暗藏殺機。
榕樹一般生長在雨林環(huán)境里,雨林氣候溫暖,江水豐沛,是全地球生物最向往的黃金地段。
一般情況下,一公頃雨林里能生長超過4萬種昆蟲,八百多棵樹木和一千五百多種其他高等植物。
可謂是寸土寸金,生物之間展開的生存競爭十分激烈。
所以在雨林這種地方,一棵榕樹要想獨木成林,沒有點兒特殊的本事肯定是做不到的。
那么榕樹是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呢?
咱們還得從雨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開始講起。
我們總以為雨林厚厚的落葉下面必然是肥沃的土壤,但事實上,雨林的土壤非常貧瘠,這是因為雨林中的降雨特別充足,過多的水分流過土壤后,帶走了土壤中的磷,鉀,鈣,鎂等元素。
因此,雨林里的植物如果想要生存得更好,就不能指望腳下的土壤,而是要爭奪地面以上的營養(yǎng)。
榕樹就是這場地面營養(yǎng)爭奪戰(zhàn)的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它的解決方案是不斷地長出氣生根。
什么是氣生根?

氣生根不是從地面以下的主根上長出來的,而是從地面以上的樹干上萌發(fā)出來的,它們裸露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
氣生根會一直向下生長,直到夠著地面為止。
一旦氣生根觸碰到地面,它們就會立即像真正的根系一樣鉆進土壤里,并且會發(fā)展成真正的根系,而留在地上的部分則會長成真正的樹干。
越長越粗,并且起到支撐作用。
一棵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孟加拉榕樹,大約有4000根已經(jīng)承擔了支撐作用的7L根。
平均算下來,每一顆氣生根只需要承擔2.5平方米左右的樹冠的重量,這對于粗壯的氣生根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
榕樹就是依靠這些強壯的氣生根不斷擴大生命規(guī)模的。
但榕樹還要面對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來自外部的競爭者,其他樹木可不會輕易地把寶貴的生存資源拱手相讓。
所以榕樹使出了十分狠毒的一招,那就是誰阻擋他就殺死誰。
植物學(xué)家發(fā)現(xiàn),榕樹的氣生根在觸碰到外界的物體時,會立即改變生長方向,碰到左邊的物體就向左彎曲,碰到右邊的物體就向右彎曲,然后緊緊纏繞。
試想一下,如果榕樹的七聲根觸碰到了一棵小樹,小樹會被氣生根全面包裹起來。
隨著這些氣生根逐漸變粗,小樹生長受到限制,根系吸收不到足夠的營養(yǎng),枝葉照射不到足夠的陽光,就被活活勒死了。
假如我們用巖石攝影把這一切記錄下來,再快放的話,你可能會覺得榕樹是一種恐怖的外星生物。
有這么一種榕樹,名字就叫絞殺榕,他們甚至能絞殺死旁邊的大樹。
在絞殺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大樹絲毫感覺不到危險,畢竟七生根跟自己龐大的身軀相比不值一提。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氣生根的優(yōu)勢會逐漸顯現(xiàn)出來,每一根七生根都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已經(jīng)抓住土壤的七生根會為榕樹源源不斷地輸送養(yǎng)分。
讓其他氣生根能夠茁壯成長。
這樣的絞殺現(xiàn)象常??梢猿掷m(xù)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終有一天,旁邊的大樹會徹底的死去,而榕樹卻生機勃勃。
榕樹就像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依靠氣生根開啟了一家又一家的分店,又依靠強大的絞殺能力清空了一片又一片的街區(qū)。
榕樹的七生根不僅會纏繞在其他的樹木上,也會自己跟自己纏繞起來,形成一個更粗壯的結(jié)構(gòu)。
這個結(jié)構(gòu)在接近地面時會四下散開,形成一種形狀像火箭尾翼的板根。
板根就像一個牢固的底座,支撐著榕樹。
即使是臺風來襲,榕樹也不會被吹倒。
榕樹越老,它的板根就長得越高。
一些古老的大榕樹,一個板根就能長到三米多高,綿延十幾米長,成百上千的板根交織在一起,把地面分隔成一塊一塊的。
這些迷宮之間就是小動物的天堂。
不僅越來越多的小動物以榕樹為家,鳳梨,蘭花,松蘿等植物也在榕樹上找到了自己的生態(tài)位。
榕樹成了一個能夠容納多種生態(tài)的平臺,實現(xiàn)了與周圍動植物的密切共生。
植物雖然不能移動,但它們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生存策略。
前面已經(jīng)介紹了三種植物獨特的生存技巧,接下來要介紹的這種植物,兔絲子似乎已經(jīng)厭倦了傳統(tǒng)植物的生活方式。
開始朝著動物的方向發(fā)展。
先來聽我給你介紹一段錄像的內(nèi)容,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xué)的一位女昆蟲學(xué)家康蘇埃羅德莫拉埃斯設(shè)計了一個實驗。

他在一張桌子上擺放了左右兩個玻璃圓柱體容器,左邊容器最底部裝了一些土壤,右邊容器里面生長著一株番茄。
兩個容器中間用復(fù)雜的跟迷宮一樣的玻璃管道相互連接。
整個裝置的正上方有一盞明亮的車燈,用來為那株番茄提供光照。
讓我們把錄像快放。
突然間,左邊容器的土壤里鉆出來一條黃色的蠕蟲,他的身體直立起來,一邊蠕動,一邊跳著奇怪的圓圈舞。
它越來越長,很快觸到了容器的內(nèi)壁。
他扶著這個臂站起來,迅速向中間那條玻璃管道鉆過去。
雖然中間的玻璃管道設(shè)置了很多岔路,結(jié)構(gòu)像迷宮一樣復(fù)雜,但這條蠕蟲卻迅速找到了最佳路徑。
堅定地鉆進了右邊的容器里。
就在他觸到番茄植株的一剎那,他的身體迅速卷曲起來,猛地纏住了番茄。
這到底是一種什么生物呢?
其實它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種植物,它的名字叫菟絲子。
菟絲子是一種寄生植物,它沒有根,不從土壤里吸收營養(yǎng),身上也不長葉子,體內(nèi)也幾乎沒有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yǎng)分,所以它只能寄生在做這個玻璃迷宮實驗之前。
德莫拉博士已經(jīng)做過很多次實驗了,他想通過實驗了解一下兔絲子是如何找到宿主植物的。
最初的時候,德莫拉博士嘗試著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迷惑吐絲子。
他先用偽裝的假花把兔絲子圍起來,但兔絲子對假花無動于衷。
隨后,他換成了真正的番茄,但把番茄扣上了玻璃罩子,吐絲子依然無動于衷。
第三次,德莫拉用透氣的紗網(wǎng)把番茄包起來,然后把包好的番茄放在暗處。
這一次,兔絲子立即發(fā)動了猛烈的攻勢。
他迅速爬過去,用藤蔓纏住了沙網(wǎng)。
德莫拉判斷菟絲子是依靠嗅覺而不是視覺來尋找寄主的,于是他設(shè)計了剛才我給你講述的那個玻璃迷宮實驗。
證實了自己的判斷,植物擁有嗅覺,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很多人都知道,把還沒熟的水果放在已經(jīng)熟了的水果附近。
成熟水果散發(fā)的乙烯氣體能起到給其他水果催熟的作用。
幫助吐絲子找到番茄的是番茄身上散發(fā)的一種氣味。

不過,我國廈門大學(xué)的植物學(xué)家李東霄博士和他的團隊還發(fā)現(xiàn),菟絲子不僅有嗅覺,也有視覺,因為當菟絲子只感受到紅光和白光時。
它的藤蔓就不會發(fā)生纏繞反應(yīng)。
但一旦附近有植物,植物的葉子反射藍綠光,這種藍綠光的信號被兔絲子捕捉到,就會促使兔絲子的藤蔓卷曲,從而抓住宿主植物。
兔絲子纏住宿主植物之后,要干什么呢?
它一定不會像榕樹一樣殺死被纏住的植物,因為宿主植物死了對它沒啥好處。
它的目的僅僅是掠奪宿主植物身上的一部分能量,用于自己的生存。
菟絲子屬于玄花殼,牽?;ㄒ彩切さ模洼私z子的親緣關(guān)系比較近。
我們都知道牽?;ㄊ且环N爬藤植物,而科學(xué)家推測,最開始菟絲子也和牽?;ㄒ粯?,是一種美麗無害的爬藤植物。
科學(xué)家目前還不太確定菟絲子是如何從一株正常的爬藤植物演化成一種寄生植物的。
但是作者推測故事可能是這樣的,菟絲子在演化的初期,先爬上了四周的植物,以便獲得充足的陽光。
為了能夠更加牢固地纏繞住宿主,植物吐絲子逐漸演化出吸氣這種器官。
早期的吸氣只是為了牢牢粘附宿主,植物不是用來吸取宿主的汁液的。
但是有一天,吸氣變異了,它變得能夠刺破宿主植物的表皮細胞,深入細胞內(nèi)部,直接吸取養(yǎng)分。
以前的菟絲子需要辛辛苦苦地從土壤里吸收養(yǎng)分,還要進行光合作用,才能合成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但從吸氣變異的這一天開始,只需要寄生了。
于是,葉綠素,葉子,根系全都成了累贅,他通通把這些器官甩掉,節(jié)約了大量能量,把曾經(jīng)枝繁葉茂的身體結(jié)構(gòu)塑造成像蠕蟲一樣光禿禿的。
這就是菟絲子的生存智慧。
最后,我們再講一種跟人類的餐桌關(guān)系非常大的一種植物,小麥,2014年,以色列歷史學(xué)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
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類。
在赫拉利提出這個觀點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是人類馴化了小麥,使其成為高產(chǎn)的農(nóng)作物。
但赫拉利認為,如果去掉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而是從小麥的角度來看待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那就是小麥馴化了人類,而不是人類馴化了小麥。
智人原本靠狩獵和采集過著頗為舒適的生活,直到1萬年前才開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培育小麥智人幫助小麥清理掉地上的石頭。
除掉旁邊的雜草,驅(qū)除傷害小麥的蟲子,保護小麥免受動物的啃食。
還從很遠的地方把水源引來,為小麥提供它們需要的水分,又給小麥收集動物糞便,給它們提供養(yǎng)分。
智人付出了巨大的勞動成果來讓小麥生長和繁殖得更好。
赫拉利提供的這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思考馴化與被馴化的關(guān)系。
本書作者用人類馴化狗的過程作為例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清這個關(guān)系。
人類馴化狗的過程是這樣的,一開始,一些生活在人類營地周圍的灰狼發(fā)現(xiàn)人類丟棄的食物中有可食用的食物。
就過去撿了吃。
人類也沒有驅(qū)趕它們,因為人類發(fā)現(xiàn)有灰狼在的時候,其他動物都跑得遠遠的,灰狼起到了一個站崗放哨的作用。
隨后,一些膽大的灰狼開始接近人類,人類也給了這些灰狼更多的食物,人和狼的關(guān)系變得親密了。
再后來,一些小狼出生在人類營地里,那些富有攻擊性的個體被殺掉,而溫順的個體則被保留下來。
這些溫順的小狼逐漸演變成了第一代狗。
作者認為,如果人類在灰狼試圖接近垃圾時選擇獵殺而不是利用它們,兩個物種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會完全不同。
人類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主導(dǎo)角色,所以馴化與被馴化的關(guān)系是不能堆掉的,沒有人會認同是狗馴化了人類這種說法。
那么,在小麥與人類的關(guān)系中,有可能是小麥馴化了人類嗎?
我們不妨從小麥誕生的時候開始說起。
小麥在誕生之前歸屬于一個名叫山羊草的屬,山羊草屬的植物是典型的自花授粉植物,雄蕊和雌蕊離得很近,花粉很容易從雄蕊掉到雌蕊的柱頭上。
刺花授粉雖然不需要借助昆蟲的幫助,但也阻斷了不同植株之間的基因交流。
如果一株山羊草發(fā)生了變異,這個變異只能傳遞給它的后代,而不會擴散到整個種群中。
科學(xué)家通過對現(xiàn)代小麥進行基因溯源,認為,大約250萬年前,有一株山羊草通過不斷積累自身的變異。
從山羊草屬中分離出來,形成了具有大而飽滿籽粒和長麥芒的形態(tài),已經(jīng)有現(xiàn)代小麥的樣子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原始小麥。
原始小麥足足又積累了150萬年的基因變異,才分化成兩個獨立的種類,一粒小麥和烏拉爾圖小麥。
這兩種小麥的野生植株至今仍存在,形態(tài)與150萬年前相差不大。
再過了50萬年,一個罕見的小概率事件發(fā)生了。
一株烏拉爾圖小麥幸運地與一株你山羊草發(fā)生了雜交。
為什么說它罕見呢?
因為經(jīng)過200萬年的獨立演化,烏拉爾圖小麥與擬山羊草已經(jīng)算是遠親,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隔離。
而且你山羊草的花期比烏拉爾圖小麥的花期稍晚,二者的花期又都十分短暫,很多時候他們花朵開放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而已。

所以他倆的基因相遇的機會微乎其微。
然而這次雜交竟然成功了。
成功之后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假設(shè)烏拉爾圖小麥提供的染色體是一二三,擬山羊草提供的染色體是一二四。
由于染色體三和四差異太大,無法配對,受精卵細胞無法正常分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雜交后的植株干脆保留了所有染色體,形成了一二三,一二四的組合染色體數(shù)量從三條增加到六條。
小麥從二倍體變成了四倍體。
科學(xué)家管升級后的小麥叫二粒小麥。
就這樣,二粒小麥,烏拉爾圖小麥及其山羊,草鼠的親戚們又共同生活了50萬年,直到遇到了在兩河流域定居下來的人類。
人類的到來將徹底改變這些植物的命運。
當時的人類雖然已經(jīng)定居在兩河流域,但那里的水草豐美,食物充足,通過采集和狩獵就能滿足能量需求。
然而,好景不長,兩河流域的氣候開始惡化,人類在饑餓的壓力下被迫發(fā)展起了農(nóng)業(yè)。
小麥之所以成為最早被人類種植的作物,不是因為它好吃,而是因為它有如雜草般頑強的生命力。
人類要種植小麥,必須解決一個重大的技術(shù)問題,如何采集小麥的種子?
所有禾本科植物的種子成熟后都會自動脫落,這是它們的生存策略。
但在一次關(guān)鍵的基因變異中,一些小麥產(chǎn)生了麥粒成熟后不會自動脫落的變種。
在自然條件下,這種變異的小麥會因為無法傳播種子而滅絕。
但遇到人類后,這些籽粒不會脫落的小麥反而成了寶貝,因為人類可以在小麥種子完全成熟掉落后再來采集。
于是,這種變異的小麥就像那些主動走進人類營地的灰狼一樣,架起了與人類深度合作的橋梁。
這些籽粒不會自動脫落的小麥可以稱作第一代被馴化的小麥。
沒有人類的幫助,它們無法獨立繁衍,成了離不開人類的物種。
幾千年來,人類不斷選育麥種,使得小麥種子越來越大,淀粉含量越來越高。
人類越發(fā)成熟的田間管理技術(shù)讓小麥不用與雜草競爭,也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和營養(yǎng)。
因此,作者認為,人和小麥到底是誰馴化了誰,答案就顯而易見了,是人類的選擇促成了小麥物種的繁盛。
如果人類選擇吃掉而不是播種這些不會自動脫落的小麥,兩個物種的關(guān)系就會完全不同。
關(guān)于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的呢?
好了,植物的戰(zhàn)斗就為你解讀到這里了,你有什么感想,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