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文字,讓我們相遇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白城西南隅的柳溪村,坐落著始建于前朝的玄真廟宇。這座青磚黛瓦的殿宇自永徽年間便香火斷絕,檐角的風鐸早已銹蝕,唯有斑駁的影壁上還殘留著《度人經(jīng)》的墨跡。村東三里外的山坳里,十數(shù)株百年古槐掩映著一座荒廟,每當月晦之夜,常有磷火在斷碑殘碣間游弋。
這年早春,村塾學童張永年不慎墜入冰封的葦塘。其父張鐵匠將渾身青紫的幼子抱回時,屋檐下的冰凌正映著斜陽,在青石板上投下血色的光影。正當全村老少圍聚哀嘆之際,荒廟方向忽起一陣腳步聲,有位白須及胸的老者自薄霧中顯形。此人著赭色直裰,腰間懸著枚青銅鈴鐺,足下木屐踏雪無痕。
"且容老朽一試。"老者嗓音如裂帛,枯瘦的指節(jié)搭上孩童腕脈。但見他自袖中抖落三枚銀針,分刺天突、膻中、鳩尾三穴,又以掌心覆住孩童囟門。約莫半炷香光景,孩童喉間忽作嗆咳,吐出半碗冰水后竟能開口喚娘。張氏夫婦伏地磕頭答謝,瞥見老者襟前沾著幾根金褐色絨毛。
此后每逢朔望,總有人見那白須老者立于古槐枝椏。村中宿疾纏身的周寡婦,經(jīng)他以針灸調(diào)理而愈;樵夫王二被毒蛇咬傷,老者取雄黃合著露水調(diào)制膏藥治好蛇毒。最奇者當屬貨郎趙四的肺癆,老者以枇杷膏配合草藥治療,三月后咳血之癥竟消散與無形。
白須老者無需多言。時間久了,村里老人也認出他的真身:黃大仙幻化而成。
這天傍晚時分。白須老者帶著八名黃衣童子抬著朱漆禮箱來到村口。里正(古時村長稱呼)譚文遠喜出望外,問他意欲何為。白須老者直言道:"吾孫欲要成親,想借村里轎子一乘,三日為期。"
譚文遠目光掃過廊下那頂描金繡鳳的八抬大轎——此乃縣太爺贈予柳溪村的功德轎。如何借給一個成精的妖物使用?譚文遠猶豫一番說道:"仙家娶親自是美事,然此轎轅長九尺六寸,重逾三百斤。若你們有辦法抬得動,自然會借予你們。"
老者捋著花白胡須,笑道:“既然您愿意,我們自有辦法!”
譚文遠點點頭,就見老者低頭念了幾聲咒語后袍袖輕揮,那頂需十六壯漢方能扛起的轎輦竟平地升起三丈,似有無形之力托舉,緩緩沒入飛出屋外。
譚文遠目瞪口呆,可也無可奈何。
三日之后,譚文遠正擔心老者借轎不還之時,突聽耳邊傳來一陣長嘯。屋外有聲音說道"借物三日,完璧當歸。"話音剛落,村口古槐忽然無風自動,那頂轎裹挾著松脂氣息自云端墜落。轎簾掀處,靈芝、人參等奇花異草灑落滿地,轎廂內(nèi)卻彌漫著奇異香味。
百姓歡喜不已,當即將這些貴重之物哄搶而空。對于這頂轎子,百姓們則避之不及,生怕沾染不吉利的東西。
"此轎沾染妖氣,當焚之以除穢。"譚文遠此言一出,百姓紛紛附和。他指揮青壯年百姓潑灑雄黃酒焚燒轎子?;鹧骝v起時,有人瞥見荒廟方向升騰起青煙,隱約傳來嘆息聲。
自此,柳溪村白須老者很少出現(xiàn),唯有村東古槐冬去春來之時便開出金蕊白花,幽香經(jīng)月不散。
偶爾有人找白須老者治病,治好之后全都想從他這里拿到些東西。白須老者雖然無奈,卻也無可奈何。這年柳溪村出現(xiàn)了大旱,百姓食不果腹,不少人眼見走投無路,便渴望從黃大仙這里撈些好處。
“那黃皮子既占著本村廟宇,就該納足香火錢。它都不幫我們,為何要與它為鄰?不如趕之,除之!”百姓們議論紛紛,譚文遠也覺得百姓的話甚是有理。
人群后方傳來弱弱的質疑:"可去年借轎時,黃大仙不是贈過野果…是我們不義在先。"
話音未落便被譚文遠打斷:"那轎子本是宗族財產(chǎn)!"他突然壓低聲音,渾濁的眼珠掃過眾人,“諸位可曾想過,今年大旱為何獨獨廟宇周圍花開錦繡?”
此言如冷水入沸油,人群頓時騷動。幾個青壯漢子將鋤頭杵在地上,鐵器與卵石相撞迸出火星。村西獵戶張鐵牛忽然悶聲道:"就是!分明是他將我們的福氣都偷走了!這等邪物不留也罷。"這話引得眾人倒吸涼氣。
“去!向他討要東西,若是不給,就趕盡殺絕!”譚文遠氣憤不已,眾人隨聲附和。
當夜子時,二十余支松明火把將后山廟宇照得通明。譚文遠手持族譜走在最前,來到廟宇前。石階盡頭,破敗的門楣上懸著半幅褪色紅綢,在夜風中獵獵作響。
白須垂胸的黃大仙見眾人來勢洶洶。它琉璃般的金瞳掃過人群,最終眼神停在譚文遠
懷中的族譜,問道:“各位鄉(xiāng)鄰攜眾夜訪,所為何事?”
"仙家想必心如明鏡,我也就開門見山?!弊T文遠展開族譜,枯指劃過某行墨字,"按嘉靖三十七年地契,廟宇屬全村百姓所有。如今仙家居此百余載…"他突然提高聲調(diào),“該納糧百石以抵地租!”
廟宇梁柱間響起細碎的騷動,數(shù)十雙幽綠眼睛在陰影中閃爍。黃大仙白須微顫:“今歲大旱傷田,我等儲糧不多…”
"仙家莫要推諉!”譚文遠猛然跺腳,震得供桌上銅香爐嗡嗡作響,"三日為限,若無百石新糧…"他轉身舉起火把,怒目圓睜,“鄉(xiāng)親們今日便要將你驅離這里!”
暗夜中忽有陰風穿堂而過,二十支火把齊齊熄滅。待眾人慌亂重燃照明,只見供桌上整整齊齊碼著十袋粟米,老黃大仙的聲音自梁上傳來:“此乃洞中存糧半數(shù),權作地租?!?/p>
譚文遠見狀喜出望外,百姓也心滿意足。眾人合力將糧食運回村里,下山路上,有人摸著鼓脹的糧袋嘀咕:"那老畜答應得忒爽快!看來我們要的太少了。"譚文遠猛然駐足,渾濁的眼珠映著殘月:“當真如此,明日召集全村百姓帶齊鍬鎬去廟宇,將它們存糧和金銀全挖出才好。”
此言一出,他們身后廟宇傳出一陣嗚咽。分完糧食后,黃大仙找到譚文遠家中。哀求說道:“我們不過是受人所托,護你們族類周全而已,為何你們貪婪無度,不知收斂?”
"仙家在此清修,總該給鄉(xiāng)親們個交代。"譚文遠冷笑幾聲,“這點糧食抵不上租子?!?/p>
黃大仙睜開琥珀色瞳孔,對他說道:“洪武年間你們先祖棄官修行,我在此與他結下靈契。他當初說的是:望仙家護佑我族血脈不絕。多年來,我身處黃廟潛心修煉,與相鄰世代友好......”
"莫要啰嗦,這廟宇歸我們所有?!弊T文遠面色慍怒,黃大仙滿臉無奈。它掐指推算因果,當年譚文遠將廟宇據(jù)為己有引發(fā)的業(yè)障,如今化作百丈紅塵纏住整個村子。"貪狼星照命宮,劫數(shù)難逃。全村那些不明事理的百姓也會因此遭殃。"他輕嘆著離開此地。
子時三刻,山風驟起。黃大仙帶著所有子孫走出荒廟,身后傳來梁木斷裂的轟鳴。護佑村落百年的地脈靈氣化作螢火沒入夜空。譚文遠帶著全村的百姓掘地三尺,卻沒有掘到金銀財寶,也沒有掘到任何糧食。
次年開春,柳溪村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澇。溝壑全被淹,舉目望去,一片汪洋大海。百姓死傷無數(shù),這時候人們才明白,是自己太貪、太蠢,自作自受。
多年后,斷壁殘垣間,那個破敗的廟宇上記錄了一段文字: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
關注我,明天的故事會更精彩!
本故事為純原創(chuàng)民間故事,寓教于樂,旨在豐富讀者業(yè)余文化生活,所有情節(jié)根據(jù)民間口述整理而成。純文學作品,借古喻今、明道講理,勿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抄襲、侵權必究!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