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總理決定讓張樾丞篆刻開國大印??蓻]想到,事成之后,張樾丞還留了手絕活,給國印做了一個“留邊”,保證制作過程中的所有工匠都拿不到印樣。
張樾丞是雕刻開國大印的不二人選,不過在他接下這個重擔后,他在大印的設計上也有自己的打算。
開國大印必定要設計的大氣、精致,當別人看到的時候必須要感到震撼才行,其次這個大印必須是世間獨一份的,而且也必須帶有張樾丞的風格。
北京琉璃廠有一家專門雕刻圖章和墨盒的刻印店,這家店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張樾丞,他在行業(yè)內的名聲很高,但凡有誰想雕刻印章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
張玉成出生在清朝末年,他家中世代依靠種地為生,收成好的那幾年他也曾讀過幾年私塾,后來隨著世道越來越艱難,他也決心要學門手藝。
張樾丞住的村子距離北京琉璃廠有上百里遠,他早就聽說雕刻是門技術活,如果有了這門手藝,他在社會上就有了立足之地。
于是張樾丞背著父母準備的干糧徒步去北京,他一路上風餐露宿,走了很多天后終于來到了這個富貴迷人眼的京城。
張樾丞跪在大師家門口,他懇請大師收他做徒弟,而大師也終究被他的誠心所打動,于是張樾丞就開始了漫長的學習生涯。
張樾丞在這方面還是很有天賦的,師傅教他沒多長時間他就能摸索著自己上手,一年后他就可以雕刻出精美的作品。
四年時間,張樾丞從一個貧窮的農家小孩蛻變成了雕刻能手,他在十八歲那年正式出師,并且還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刻印店鋪。
張樾丞有一身雕刻的好本事,但他在文學方面的修養(yǎng)卻差上許多,為了彌補這點不足,他白天給人雕刻,晚上關起門潛心學習。
在這種鍥而不舍的努力下,無論是他的雕刻技術還是自身的學識都提高了不少,經他手雕刻出來的印章也有一種獨特的感覺。
張樾丞的成名作是為梁啟超雕刻印章,他店鋪的生意也開始熱鬧起來,不管是清末的皇帝還是民國的軍閥,又或者是像張大千這樣的藝術家,他們都很喜歡張樾丞雕刻的印章。
名聲如此響亮的張樾丞在新中國成立后也成了雕刻中國第一大印的專人,這個任務意義重大,張樾丞激動的好幾天都沒能睡著。
他查找了多天資料后,最終交上去了四種模板,這四種模板用的字體都不相同,但字面的意思卻是一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經過毛主席和其他領導們商量過后,最終決定用宋體雕刻印章,毛主席選定宋體的原因也很簡單,能讓老百姓們看清上面寫的是什么字。
從前的國印上用的都是篆書,目的就是為了表達皇室的威嚴,雖然這種印章要精致許多,但百姓們卻很難看懂上面的意思,如今毛主席選用宋體這也恰恰證明中國的新時代到來了。
自從確定好印章的樣式后,張樾丞的工作就更加忙碌了起來,這時候他已經年近七十,腦子的靈活性和身體都大不如前,但在刻印這件事上,他卻精神的很。
他刻印的時候他的兒子就在一旁輔助,張樾丞有心把這門手藝傳給兒子,百年之后張家的刻印技術也是一門不可多得的藝術。
張樾丞刻印的速度很快,不到一星期的時間他就把印章刻好了,而印章的四角也高出一點,這樣做的是為了在正式使用那天磨平,也意味著大印正式啟封,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有人私拓圖樣。
雕刻印章的任務終于完成,張樾丞也松了一口氣,不過他心中更多的還是高興和自豪,國家肯定了他的手藝,這比得到任何獎賞都讓他高興。
張樾丞手中的工作大多都轉交在兒子身上,他年紀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也該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
不過在這之后他還雕刻了幾枚意義非凡的印章,這些光榮又輝煌的經歷張樾丞從未向別人炫耀過。
他的一生幾乎都在雕刻中度過,八十歲那年張樾丞離世,他的兒子接過了雕刻工作,這門手藝還會永遠的傳遞下去。
信息來源:《張樾丞——開國大印的鐫刻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