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圩“九月蒲塘有戲睇”這句民間歌謠,因每年農(nóng)歷九月各門各街請戲班、藝術團表演民間文藝已廣為大眾所周知。但是當下大部分人不知道此句出自蒲塘圩民國時期傳唱極廣的《蒲塘十二月生活歌》,此詞只是其中一句。這首歌謠可方便儂兒用土話傳唱本圩風土人情,是時年蒲塘圩人精心編寫。十二月歌謠生動描繪了蒲塘圩解放以前社會生活情景,大多數(shù)月份歌詞圍繞當時日常生產(chǎn)生活所作。
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生活早已和民國時期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F(xiàn)在人們要理解《蒲塘十二月生活歌》含義,需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去解讀,詳說這首歌謠的內(nèi)涵,這又何嘗不是一篇微型蒲塘鄉(xiāng)土歷史文章。原歌如下:
蒲塘十二月生活歌
◎鐘承來記敘
正月新官來行禮,
二月拉牛出垌使,
三月清明煮黑米,
四月煮粥米沉底,
五月苦瓜釀糯米,
六月熱頭曬死鬼,
七月粽葉包糯米,
八月神童來調(diào)鬼,
九月蒲塘有戲睇,
十月鯪魚送晚米,
十一月家家戶戶搗炒米,
十二月香油紙燭回廳邸。
1、正月新官來行禮
這說的是蒲塘圩新姑爺(女婿)在次年正月期間夫妻必須雙雙帶禮回蒲塘圩娘家,通常是初二至初十前。民國時期撫康區(qū)署駐地在蒲塘圩,在圩居住的人家以當官經(jīng)商為主,生活是相對不差。蒲塘圩人對待新姑爺?shù)谝淮位啬锛揖洼^為隆重,設宴時要叫上自家兄弟叔侄一起來陪飲。此外,還要帶新姑爺去親戚家訪親行禮,這就是老蒲塘人說的“新姑爺上門行腳跡”。所以“正月新官來行禮”,也可以理解作為蒲塘圩女婿,蒲塘人對其是極為“上敬”的。延伸至“蒲塘圩養(yǎng)外甥狗”一說確也是事實,當時在圩生活條件好,蒲塘外甥在圩中生活就學較為方便,由此想來也是正常。
2、二月拉牛出垌使
此句容易理解,即開春后要開始春耕。直至八九十年代使牛耕地仍是主流。由于圩上耕牛不是很多,圩周邊村落如白花村的使牛師傅紛紛出圩幫忙,通常圩上主家要備好酒飯招待。即便如此,出垌使牛耕地花費時間也頗長。
3、三月清明煮黑米
進入清明時節(jié),就是一年二祭的春祭。蒲塘習慣用黑糯米作為祭祀供品的其中一種。黑糯米用楓葉熬制黑水再泡糯米蒸熟而成。
4、四月煮粥米沉底
農(nóng)歷四月正進入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部分人家只能煮米粥度日,米粥做得又清又稀,米沉在鍋底,上面全是清粥水,伸撈勺下去米鍋用力撈幾下也不見有幾粒米在勺。幾碗清粥下肚,當時飽過不了一會就餓了,這就是蒲塘人常講“吃水飽”。
5、五月苦瓜釀糯米
進入五月端午節(jié),這也是蒲塘頗為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人們也叫苦瓜節(jié)。詳見蒲塘五月節(jié)(端午)習俗
6、六月熱頭曬死鬼
熱頭即是指太陽光照。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天氣,此句形容連鬼都會曬死。
7、七月粽葉包糯米
進入七月,俗稱鬼月,七月十四節(jié)是蒲塘極隆重的節(jié)日,通常在本月包米粽。用粽葉包糯米在十四節(jié)施幽,詳見蒲塘七月十四習俗。
在解放前,每幾年或者蒲塘人認為不太順利遇到困難的年景,就會“打大幡”。這是一種道教儀式,目的驅(qū)災避難,宣揚二十四孝,祈求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蒲塘圩東北角(今大塘肚方向)夾于北寮嶺和百足嶺之間,從地理風水上蒲塘人認為此處易于被邪鬼侵入。所以到七月初十日在此豎起高大竹竿,掛起預告幡,開設醮壇道場。自東門開始經(jīng)南門十字街直至西門北門豎立24個紙扎彩色紙人,每個紙人通常對應一個二十四孝典故。有時也會扎本地流傳“淚血孝子”故事紙人,說的是母病亡時子不在身邊,子歸家后到母墳前傷心欲絕,痛哭無淚至眼出血。本地話形容人傷心難過也常講:“涕哭冇出眼淚”。打大幡通常在七月十五六結(jié)束,結(jié)束時會把紙人等全燒掉。
8、八月神童來調(diào)鬼
這說的是廟宇廟誕和社頭一種至今仍在流傳的習俗“跳廟”。本質(zhì)是請神逐鬼,祁福消災,豐收酬神。通常在廟或社頭的前面地坪空地開展,設立神臺,掛神像、擺香案、擺祭品,把會場布置莊嚴肅穆。有時還有山歌“跳廟調(diào)”唱演?!疤鴱R”名堂繁多,耗時數(shù)日。
9、九月蒲塘有戲睇
九月蒲塘圩請唱戲的歷史極久,規(guī)模之大,為人樂道。究其起因,乃是與蒲塘二月初十寒山誕同出一轍。九月十五為寒山三圣張大圣的誕日,進入農(nóng)歷九月就開始唱大戲。到了九月十四,蒲塘圩集中在這一日為大圣賀誕,這一日寒山廟、東南西北四門都同請牛戲班同日唱戲,所以又有一句老話講“睇冇辦”,形容幾門同時演牛戲,無法分身睇那一出。到了新時代,不再限于唱牛戲這一形式,只要是文藝歌舞曲劇甚至廣場舞都可以上演,但在開演之前都會例行先演唱傳統(tǒng)牛戲劇目“仙姖送子”、“八仙賀壽”等等。這種形式可謂蒲塘人的創(chuàng)新,既兼顧傳統(tǒng)又適應新時代潮流。

10、十月鯪魚送晚米
進入農(nóng)歷十月天氣已經(jīng)變涼起來,正是晚春豐收時節(jié),農(nóng)忙結(jié)束后人們又要忙著去捕魚。解放前蒲塘圩周邊有十數(shù)張大小不等池塘,養(yǎng)有數(shù)種家魚,這些魚塘如今僅大塘和三角塘尚見,其余大多為填平建房。家魚中白鯪魚是最不耐寒的,遇到霜凍溫度只有幾度的天氣就可能大面積死亡,所以人們必須在這段時間捕撈白鯪,避免損失。白鯪大批捕撈上來后,一部分自己做魚干或魚鬆等等,另一些會賣或送人。因鯪魚刺多,人們把魚去肚翻炒一下?lián)v碎,和晚春糯米一起下鍋炒熟吃,這樣做法現(xiàn)在看不到了。捕撈鯪魚需要親戚朋友一起來幫忙,捕后主家要分一些魚給眾人。所以在時年干塘捉魚成為人們憧憬的事情。到了這個時節(jié)有一盤鯪魚“送”晚春米的一餐飯就再好不過了。
11、十一月家家戶戶搗炒米
到了十一月天氣較為晴好干燥,雨水幾乎沒有。人們要早早準備年貨過大年了。蒲塘較為知名的白糤就在這個時候開始做。家家戶戶就要先搗炒米,然后炊熟做成圓餅狀再晾曬干,這就是白糤胚。白糤胚在接近年節(jié)時油炸后就是成品了。
12、十二月香油紙燭回廳邸
進入一年最后一個月,有灶君上天,大年卅拾,新年等等節(jié)氣,就必須提前置辦好香油紙燭(即仙香、蠟燭、紙寶、炮仗)。在蒲塘圩建有宗祠的人家不多,大部分為廳邸,即在客廳設有香爐和堂幅。所以當香油紙燭置辦好回廳邸就是要過大年了。(完)
十二月生活歌敘述者:鐘承來,蒲塘西門人, 男 ,小學文化。上述歌謠在2009年玉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資源普查時,由鐘孝科2009年3月錄于蒲塘圩。鐘孝科,蒲塘東門人,時年在蒲塘塘供銷社工作 。
創(chuàng)作有類似于《蒲塘十二月生活歌》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今城北高山村,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進入新時代,蒲塘人是不是又該應景重寫十二月生活歌了?
蒲塘年三十“灶君”下天與春節(jié)、壓歲錢習俗
蒲塘十二月二十三“灶君”上天習俗
蒲塘冬至節(jié)習俗
蒲塘九月重陽節(jié)習俗
蒲塘中秋節(jié)習俗
蒲塘七月十四習俗
蒲塘五月節(jié)(端午)習俗
蒲塘掛燈習俗
春節(jié)過大年習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