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張光 學人榜樣

——晚清狀元駱成驤的文教貢獻

楊明強

前不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大中華文學》雜志總編輯曾訓騏(筆名曾令琪)先生“耗數(shù)年之時收集資料,積一年之力潛心寫作”,終于將一部20多萬字的心血之作和學術評傳——《末代狀元駱成驤評傳》,交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再版(2014年7月第一次出版印刷),全國公開發(fā)行。據(jù)悉,該書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國內第一部駱成驤傳記,繼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和好評。

近日得閑,認真拜讀該書,對訓騏先生家鄉(xiāng)資中縣誕生的清代四川唯一狀元駱成驤的生平事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特別是駱成驤在文化、教育領域的重大貢獻和對后世的影響,激勵著、鞭策著我想寫一篇小文章,既是真切緬懷,也因頂禮膜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駱成驤(蓬州閑士攝于天府家風館,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古人云:十年寒窗讀書苦,一朝成名天下知。

歷史充分證明:考中一個全國狀元,何其艱難。

曾記否?早在公元1511年,四川新都人楊慎(字用修,號升庵,1488—1559),赴京殿試,狀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后來成為明代著名文學家、學者、官員,被譽為“明代三才子”之首。

時隔384年后的1895年,四川資中人駱成驤(字公骕,1865—1926),又才有幸成為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個中艱難,可想而知。

高中狀元 全川唯一

想當年,從成都尊經書院赴京應試的駱成驤考試如愿成為新貢士,在三天后的殿試中,他又就光緒皇帝出的四道有關軍事、民生、節(jié)儉和水利農業(yè)等考題,一氣呵成,很快成文。這篇應試文章盡管只有1704字,卻都直指時弊,建言變法圖強。其文以經典警句開端引得光緒皇帝龍顏揚眉,大加贊賞,欽點了駱成驤為狀元,讓其獨占鰲頭而大魁天下,成為繼1511年四川誕生明代狀元楊慎的384年后,才誕生的另一位四川狀元——資中籍學子駱成驤。不難想象,這是何等難上加難的大好事!

資料表明:清朝共267年,偌大的四川,僅在1895年出了唯一的狀元駱成驤。狀元的榮譽是巨大的,科舉的魅力是無窮的。高中狀元,駱成驤一舉成名天下知,破了清代四川無狀元的“天荒”,登上了封建社會讀書人能抵達的巔峰,讓川人終于揚眉吐氣。

據(jù)史料記載:當時,駱成驤深知朝廷上帝黨和后黨的矛盾,但作為臣子,駱既不回避,也不便挑明這些矛盾。因此,在殿試策中,他沒有空發(fā)議論,而是巧妙將清代所強調的“祖宗之法”與當時大清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相結合,將變法之主張融入字里行間,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

所以,他以“臣聞殷憂所以啟圣,故盛世不妨有水旱之災;直言所以竭忠,故諍臣不必避斧鉞之罪”開篇,再以“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切膚之感,希望在內憂外患的特定時代,光緒皇帝應親掌大權,變法圖強。

光緒帝最為欣賞的,應該是駱成驤殿試文章開頭部分的那幾句經典錦言,特別是“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那八個字。

因為,光緒帝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駱成驤的這種拳拳之心,激發(fā)了光緒皇帝不為傀儡、變法圖強的雄心。所以,在最后敲定三鼎甲(即第一甲一、二、三名)時,光緒皇帝將初定為第三名的駱成驤調整欽定為第一名,駱成驤因此成為大清開國后267年以來四川唯一的狀元,也是四川歷史上的最后一個狀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駱成驤狀元殿試卷(蓬州閑士攝于天府家風館,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事實上,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以文章(含詩歌)之優(yōu)劣取士乃是一大正途。我國的科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兩宋,興盛于明清,在中國實行了1300余年。尤其是兩宋以后,中國的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必須闖過“六關”,即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闖過縣試和府試,可稱“童生”(明代后);過院試,可稱“秀才”;過鄉(xiāng)試,稱“舉人”,可擇優(yōu)放官;過了會試,便可稱“貢士”;而過了最后一關殿試,即可成為“進士”。由此可見,一旦成了“貢士”,就離成功就只剩一步之遙了。

關于駱狀元,川內民間流傳過諸多傳說。比如,清朝官員忌諱漢人入皇室,幾代皇帝都不肯點川人中狀元;甚至還有人揚言:川人要中狀元,除非是“鐵樹開花馬長角”。而后來,駱成驤中狀元,恰恰應了“馬長角(各)”的說法。結果,乙未科殿試前,慈禧太后夢見“三馬奔槽”,意為“駱成驤”和其字“公骕”名字中的三個馬旁,“槽”也就是“朝”。此乃賢臣奔赴朝廷效勞之意。于是乎,駱成驤就這樣中了狀元。

駱成驤既然能在數(shù)千舉人中拔得頭籌,成為大清近300年歷史中唯一的川籍狀元,為全川父老爭了光,其實,靠的是他在考場撰寫的文章,而不是什么“馬長角”??梢?封建科舉制度下的全封閉下的入闈考試,現(xiàn)場作文的難度有多大?要脫穎而出有多難?更何況,是幾千名舉人競考;同時,一道參考的那一科,還有大名鼎鼎的康有為、梁啟超師徒共同參加會試,也有后來中國近代教育重要奠基人和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先驅、世界級藝術大師張大千的老師李瑞清(1867—1920)。當時,駱成驤在會試中的名次是190名,并不理想,其名次最多處于“中等”,但畢竟成了“貢士”;梁啟超會試落第;康有為會試獲第5名,獲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3天后,殿試如期舉行。

光緒乙未科的會試和殿試,正值1894、1895年期間,中國因朝鮮問題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被日本打得大敗;隨后又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賠償巨款,整個中國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機。就是在這種內憂外患中舉行的會試和殿試。對此,殿試自然會考察貢士們對時事的見解。

縱觀駱成驤的一生,從少年立志寒窗苦讀,到青年大魁天下,名揚四海;從創(chuàng)蜀學堂,辦大學堂,到三賢開館,重龍授徒;從留學東瀛,考察憲政,到應邀赴桂,主政法政;從提學山西,到籌辦川大;從三電飛天,怒斥袁賊,到潛心文教,培養(yǎng)英才,等等。這些精彩紛呈的人生歷程充分證明:駱成驤狀元在晚清和近代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創(chuàng)辦蜀學堂和京師大學堂

公元1898年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清政府與德、俄、美、英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戊戌變法開始;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光緒帝下令獎勵新學人才;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被處死。繼而,中國近代深陷內憂外患之中。

在這種歷史背景和時代大潮之下,在京的四川人都顯得異?;钴S,駱成驤成為主要的發(fā)起者和參與者。他們主要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創(chuàng)辦蜀學堂。當年,在京師任職的14名四川籍官員聯(lián)名上呈軍機處的奏折中,翰林院修撰駱成驤列名僅次于恩師、四品卿銜、內閣侍讀楊銳。當時,朝廷的變法已出現(xiàn)危險征兆,政治風云形勢嚴峻,川籍官員可謂是冒著風險,呈上了奏折,申請創(chuàng)辦蜀學堂,將川籍官員中學業(yè)有成的舉貢俱入其中,孜孜講業(yè),俾采學之人,以“正人心、開風氣”為宗旨,上以備朝廷之器使,下以為鄉(xiāng)里之師儒。

《蜀學堂入學章程》共11條,入學簽名者73人,以舉人、拔貢居多;而駱成驤以狀元的身份,不僅是蜀學堂的創(chuàng)辦者,又是一個積極認真的教員、職員兼學員。這些學員,已經成名入仕,還孜孜不倦學習包括英文、算學等新知??梢?四川先賢們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后輩后學敬仰和學習。

二是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在維新運動的103天中,光緒帝共發(fā)布諭旨230多道,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等各個領域。其中,在文教方面,包括命設京師大學堂、廢除八股、改試策論、獎勵私辦學堂、令各省舉辦中小學堂、選派學生出洋留學和在京設立報館等。

1895年5月初,康有為上《請開學校折》奏請加速籌辦京師大學堂。5月15日,光緒帝頒諭,同意開辦。后來將5月15日視為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辦之日。梁啟超根據(jù)光緒帝的旨意,起草了《京師大學堂章程》,共計八章52條,規(guī)定大學堂的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并用,觀其會道?!边@樣,京師大學堂不僅成為全國最高學府,也是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1898年,京師大學堂正式創(chuàng)辦期間,駱成驤與大學士孫家鼐一道,做了很多工作。光緒帝欽點駱成驤為京師大學堂提調。當時,共設5個提調,駱成驤為首席提調。提調相當于教導主任,接近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梢?駱成驤作為京師大學堂(即后來的北京大學)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是當之無愧的。

留學日本 考察憲政

1904年,39歲的駱成驤,從廣西鄉(xiāng)試考官返京,主蜀學堂事務;1906年,41歲的駱成驤,奉命赴日本留學,并考察憲政。

駱成驤以狀元之功名,竟能抱盛名之軀,在人生仕途看好的當下,毫不猶豫,毅然接受委派,東渡日本,發(fā)奮求學,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忠君愛國的可貴情懷。

當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讓更多中國人的頭腦逐漸清醒,繼而拋棄幻想,尋覓著一條新的務實之路;同時,也在反思:一個區(qū)區(qū)的日本小國,為何能打敗堂堂的大清帝國?繼而,從上到下,興起了一股留學之風,特別是留學日本,此之謂“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也。

在這種大背景下,清政府向日本派出大批官費留學生。其中,學習法政的最多。1906年7月,駱成驤到達日本,進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第五班(政治部),全班58人,全是中國留學生。駱成驤潛心學習、考察和研究日本的法律、政治和經濟。1908年秋,43歲的駱成驤從日本法政大學畢業(yè),回到北京。這充分體現(xiàn)了駱成驤的確身懷忠君報國、濟世救民之心,不以自己在國內的仕途和功名為念,不愧為封建時代有良知的讀書人。

應邀赴桂 主持法政

1908年,廣西巡撫張鳴岐將法政講習所改為法政學堂,聘請駱成驤為監(jiān)督。

“當年,新式教育在中國剛剛起步,司法人才奇缺,邊疆省份困難尤其嚴重。例如廣西開辦法政學堂之初,合格學員不足”。這段話出自曾訓騏的《末代狀元駱成驤評傳》。事實上,廣西法政學堂的生源和教師都較為匱乏。為此,巡撫張鳴岐做了不少工作,他奏請朝廷將剛從日本留學歸國的駱成驤調往廣西,主持法政學堂工作。

由于駱成驤是乙未科(1895年)狀元,一是在學界有很高的聲譽;二是人品端方,清廉耿直;三是剛畢業(yè)于日本法政大學,從日本留學歸國,且有專著問世;四是1903年曾主持過廣西鄉(xiāng)試,取士公正,為廣西選拔了一批人才,在廣西官民中口碑很好。

駱成驤受朝廷指令,從北京出發(fā)去廣西桂林任職。來到桂林疊彩山下的廣西法政學堂,他非常敬業(yè),并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的社交能力,按照張巡撫的指導方針,禮聘名士和法政專業(yè)畢業(yè)的留學生任教,團結了不少人才同堂執(zhí)教。

當時,廣西沒有中學畢業(yè)生,就先辦了一年半的講習科和三年畢業(yè)的別科,講習科分官、紳兩班,別科招考省內學生和省外前來投考的舉貢納捐人員。兩科名額300人,全部官費,后來規(guī)模逐漸擴大。

那時,廣西桂林成了四川人才的薈萃地。新軍協(xié)統(tǒng)胡景伊(1878—1950)是四川人;四川華陽(今成都)人顏輯祜、顏楷父子也在那里。顏氏父子是知名的學者、書法家。因駱成驤曾受顏輯祜老先生之托給他的女兒、顏楷的年輕貌美且有才的妹妹顏機提親,介紹給尹昌衡。結果一拍即合,很快訂婚,隨后喜結連理。后來,駱成驤與尹昌衡因此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駱成驤不僅愛教書,還強調一定要教好書。他常說:“誤人子弟,猶如男盜女娼?!彼€經常讓“官班”和“紳班”學生彼此競賽并獎勵獲勝者;即使官員到學堂聽他講課,他也像對待學生一樣,將官員們全部安排到“官班”,接受法政啟蒙。

兩年后,廣西舉行了一次法政考試,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法官考試。朝廷從中錄取最優(yōu)等、優(yōu)等和中等生共32人,駱成驤在法政學堂的努力結出了碩果。駱成驤也因成績顯著,而與顏楷、王芝祥合稱“三杰”。

提學山西 潛心教育

1910年,駱成驤告別廣西,北上山西太原就任提學使(相當于今天的省教育廳廳長)。清代之山西商業(yè)發(fā)達,銀號馳名全國,但讀書的風氣不濃,主要原因在于重利輕學、環(huán)境閉塞、眼界不開、民生凋敝。因此,整個清代,山西科舉一直較弱。全國出狀元114個,其中江浙兩省69人,山西一個都沒有,與云南、甘肅一樣;山西僅出一個榜眼,三個探花。

對此,駱成驤首先設法轉變當?shù)厝说乃枷胗^念,培養(yǎng)通省文氣,讓讀書人看到希望的曙光。他先制定和完善了教育規(guī)章制度,制定了好幾十條,上書學部尚書被全部采納;年終,山西教育評績?yōu)槿珖谝弧?/p>

他還深入各地視察,摸清實際情況,單車千里,風雪炎暑,督促各地方政府發(fā)文,督促興教尚文,否則免去地方官員職務。為了教育,他還敢于據(jù)理力爭,是非常愛才惜才的。

在擔任山西教育學政期間,駱成驤將個人薪酬和朋友饋贈的資金全部用于教育,包括把孔祥熙送給他的一千兩白銀,用于獎勵優(yōu)秀學生;把四川都督陳宦送他的四千元大洋,全部捐贈給瀕臨解體的四川高等學校,成為四川大學史上第一位捐贈如此巨款的興學重教人士。他對教育是如此慷慨大方,而自己的生活卻非常清貧,用餐常常兩菜一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山西現(xiàn)當代教育蓬勃發(fā)展,成績突出,追本溯源,曾任山西提學使的駱成驤的榜樣引領功不可沒。

籌辦川大 促進留學

真正作為近代高等學校的原四川大學,是從1896年創(chuàng)建的以學習“西文西藝”為特征的四川中西學堂為肇端的。

1902年,四川中西學堂和尊經書院、錦江書院合并,組建四川大學堂,后又改為“四川高等學堂”,這是四川大學的正源。

稍后于1905年創(chuàng)辦的四川師范學堂,以及五大專門學堂,即四川法政學堂(1905年)、四川農業(yè)學堂(1906年)、四川藏文學堂(1906年)、四川工業(yè)學堂(1908年)、四川存古學堂(1910年),與四川高等學堂一起,形成了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陣容。

1912年,駱成驤回到故鄉(xiāng)四川,被公選為四川省臨時議會議長,成為四川歷史上第一個民選議長。后任國史館纂修,國學專門學校校長。他晚年寓居成都,后半生的時光,幾乎都是在辦學和育人中度過的。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四川高等學堂改稱四川高等學校,四川師范學堂改稱四川高等師范學校,五大專門學堂分別改稱四川公立法政、農業(yè)、外國語、工業(yè)和國學專門學校。

1916年,四川高等學校與四川高等師范學校合并為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成為全國六大高師之一。

1916年9月8日,四川各界社會名流和地方紳士曾鑒、趙熙以及省城各校校長駱成驤、周翔、顏楷、廖平等24人,聯(lián)名上書四川省省長公署,要求“主持地方籌款”,在四川高等學?;A上,“速建大學”。省議會予以通過。然而,1917年教育部再次扼殺此決議。期間,駱成驤在四川法政學堂、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兼任教師。

1922年,全國新學制公布,普遍醞釀改辦大學。當年5月,經川軍總司令兼四川軍務善后督辦劉湘決定:四川高等學校管理處改稱四川大學籌備處,并任命駱成驤為處長,籌辦四川大學。1923年,駱成驤到四川國學專門學校(四川大學的前身)任校長,并開始籌辦成都大學,張瀾(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副主席)就是因駱成驤的推薦,才當上成都大學第一任校長。因駱成驤熱心教育,又是飽學之士,人們都尊稱他為成都“五老七賢”之一,位列七賢之首。

在川大籌辦過程中,駱成驤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為學校寫校歌,激勵師生激流勇進,以自己擅長的七言古詩的形式,揮毫寫下了校歌。歌詞凝練精悍,意蘊豐富,立足岷峨、天府,溯及華夏文明,將大禹以后、文翁興學以來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意識,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切中了四川大學海納百川、銳意創(chuàng)新的改革實踐和培養(yǎng)人才的遠大目標與胸懷。

總之,駱成驤于1912年擔任四川高等學校校長,一直到1916年。在此期間,他積極參與四川大學的籌辦,付出了許多心血。

近代四川留學風氣濃厚,原因有二:一是清政府大力倡導,一是駱成驤高中狀元的巨大沖擊。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41歲的駱成驤奉命赴日本留學,進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學習,并趁機考察憲政。

得知11年前的乙未科(1895年)破了清代四川無狀元“天荒”的駱成驤,高中狀元早已功成名就,而11年后,又以狀元之身遠涉重洋日本留學。消息一出,對桑梓之地的四川,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就連聶榮臻元帥(1899—1992)晚年回憶錄中,都說到駱成驤中狀元對他們那一代人發(fā)奮勤學的重大影響。

1908年,43歲的駱成驤從日本學成歸國,就任廣西法政學堂監(jiān)督;1910年調任山西提學使。駱成驤的高中與留學,影響了整個四川(巴蜀地區(qū))的文化學人。之后,四川的留學風氣越來越濃;四川人留學,也主要到日本和法國為主。

狀元的影響是巨大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可以說,朱德、鄧小平、陳毅、聶榮臻、張大千、巴金、郭沫若等近代從四川走出去的名流偉人,都深深受到駱成驤高中狀元和留學深造的影響,以致清末民初之際,四川和湖南、江浙一道,成為全國留學最多的省份。自民國以來,時間跨越100多年,駱狀元所在的故鄉(xiāng)——資州所轄各縣,特別是資中縣,文風鼎盛,甲于巴蜀;四川也成為全國著名的文化大省,除了歷屆政府的大力倡導外,駱成驤狀元發(fā)奮苦讀、學成報國的榜樣引領也密切相關。

縱觀駱成驤狀元的人生歷程和長期投身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生動實踐,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讀書人的勇氣和擔當;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教育家的膽識和奉獻;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為學問家心懷天下、不為名利的崇高品質。

駱成驤曾狀元曾說過:“以百人為一心,則天下無不可成之事。而要其所以可成者,不在百人,而在一心也。以百年為一日,則天下無不可競之功。而要其所以可競者,不在百年,而在一日也?!?/p>

感謝曾訓騏(筆名曾令琪)先生“耗數(shù)年之時收集資料,積一年之力潛心寫作”,為廣大讀者傾情奉獻的這部20多萬字的心血之作和學術評傳——《末代狀元駱成驤評傳》。該書讓我們更加全面、客觀、深入地了解了清代以來的學人榜樣——駱成驤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和對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重大貢獻。

如今,駱成驤狀元的名字因時間久遠已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他那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學習的定力,以及將畢生超凡的智慧和才華,無私奉獻給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可貴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后輩后學欽佩景仰和虛心學習。

2025年4月2日于成都光華村皓月樓

本文內容系原創(chuàng)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楊明強(網(wǎng)名曉風皓月,作家,攝影家,知名媒體人;四川省直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四川省招考委《招生考試報》原主編)

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