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圖與文無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女人(圖與文無法)

1、苦情背后的操控游戲

很多父母把"我為你吃了多少苦","養(yǎng)你多不容易"掛在嘴邊,表面是感嘆生活,實際是悄悄給孩子套上枷鎖。

就像在親子賬戶里不斷存錢,等孩子長大后再要求連本帶利償還——必須聽話、必須按他們的想法生活。

這種招數(shù)能奏效,是因為孩子天生對父母有虧欠感。

當父母反復強調(diào)付出,孩子會覺得自己活著就是欠債,只有乖乖順從才算"還債"。

但真正的親情不該是買賣關系,就像你種一棵樹,不會天天對樹念叨"我澆了多少水",而是等它自然開花結(jié)果。

聰明的父母懂得,用愧疚拴住的孩子,遲早會拼命掙脫鎖鏈。

女人(圖與文無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女人(圖與文無法)

2、倒情緒垃圾的家長

有些父母把子女當免費心理醫(yī)生:和伴侶吵架了找孩子吐槽,工作受氣了找孩子發(fā)泄,甚至把自己婚姻失敗的責任也推給孩子。

這不是信任,而是把成年人的擔子壓在孩子肩膀上。

這種情況往往發(fā)生在兩類家庭:要么夫妻關系冰冷如室友,要么父母自己沒朋友。

當他們在外面戴慣了面具,回家就把最真實的負面情緒傾倒給孩子。

可孩子不是情緒垃圾桶,他們接不住成年人的焦慮,就像小學生做不了高考數(shù)學題。

那些被迫聽父母抱怨的孩子,長大后要么變成討好型人格,要么對親密關系充滿恐懼。

女人(圖與文無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女人(圖與文無法)

3、代代相傳的苦情戲

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愛訴苦的父母往往也有對同樣愛訴苦的爹媽。

他們小時候聽著"要不是為了你們"長大,等自己當了父母,就像被按下重復鍵的錄音機,不知不覺復制了相同模式。

這不是遺傳,而是未被治愈的傷疤在作祟。

就像從來沒吃過糖的人,不知道怎么給別人甜。

這類父母內(nèi)心住著個沒長大的小孩,他們向孩子訴苦時,其實是在替童年那個無助的自己喊疼。

可孩子不是創(chuàng)可貼,更治不好陳年舊傷。

女人(圖與文無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女人(圖與文無法)

4、角色調(diào)包的家庭

最擰巴的情況是親子關系顛倒:父母遇事就躲,孩子反倒成了主心骨。

媽媽和爸爸吵架要找孩子評理,家里買房子要問孩子意見,甚至父母鬧離婚都讓孩子當裁判。

這種家庭養(yǎng)出的孩子看著懂事,實則早熟得像被催熟的果子。

他們從小被迫學會看臉色、當和事佬、照顧父母情緒,卻沒人教他們怎么當小孩。

等這些孩子長大,要么在親密關系里拼命索取

父母的訴苦是裹著糖衣的藥,嘗著是甜的,咽下去才知道苦。但破解這個局不需要指責誰對誰錯,只需要做到兩件事:

●把父母的痛苦還給他們——那是他們的人生功課

●把自己的生活還給自己——你有權活得輕松自在

親情最好的狀態(tài),應該像放風箏:線攥在彼此手里,但都能在天空自由呼吸。

女人(圖與文無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女人(圖與文無法)

作者介紹:

歐小希,希望通過我的文字,帶你體會世間“人情冷暖”。

喜歡請在下方點贊、分享、收藏和評論。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