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Allen
本篇編輯 | 靖文
插圖來源 | Karlotta Freier
天才計劃的背后是為父母圓夢的沉重童年
沈宴深爸爸經(jīng)常念叨著年少的輝煌和遺憾,“自己小時候是個很厲害的人,只是歲月的顛簸擊碎了他的夢想?!彼且粋€被迫選文科的理科生,去做了自己不感興趣的文職工作。而年幼的沈宴深,“看到了爸爸的不甘和壓抑”。
這份遺憾,深深影響了對沈宴深的教育。
在她三四歲時,父母就給她貼上 “天才” 標簽,開啟 “天才計劃”。
背古詩、大腦開發(fā)訓練、智商啟蒙游戲、統(tǒng)籌問題練習…… 這些遠超同齡孩子認知的學習任務,成了她童年的日常。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一年級課程就早已已預習完畢。
除了做 “天才”,她還要成為 “完美小孩”。
家人告訴她,“要多去和叔叔阿姨說話,這樣你以后的社交能力才會好”。于是,她學會察言觀色,說大人愛聽的話。
沈宴深可能是一個天才,但更重要的是,沈宴深的父母需要她是個天才。
實際上,沈宴深的天賦,成了父母塑造成功家長形象的工具。
父親半生郁郁不得志,如果沈宴深取得了學業(yè)的成功,就能填補父親心中的缺憾。如果沈宴深這個完美小孩得到了其他家長的贊美和羨慕,那么父親就能成就一個成功父母的形象,這會給他的缺憾人生增添價值和意義。沈宴深的稟賦,從一開始就不是她可以用來追求個人幸福的天賜禮物,而是她父母樹立成功父母形象、增加自身價值感的工具。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只有成為天才小孩、完美小孩,長大后才可能獲得幸福。但實際上,這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就讓孩子填補自己人生的缺憾;父母缺少自我價值感,就通過孩子的成功來增加自己的自信。
父母這樣的做法,相當于讓孩子替自己再活一次,相當于竊取了孩子的人生,而孩子,一直在為父母而活,從沒有機會為自己而活,這是一件十分殘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人生,其中的輝煌與黯淡、成功與挫敗都需要父母自己去承受。孩子無力改變,這也不是他們的使命。孩子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像父母一樣,有成功、有失敗。沒關(guān)系,這是屬于他們自己的經(jīng)歷,這是他們?nèi)松囊徊糠?。這些成功和失敗不需要他們的父母去承受,更不能讓他們自己的孩子去承受。孩子無論多成功,這成功都應是ta源自內(nèi)心的追求,而不能是為了圓父母的夢、彌補父母的失敗;孩子無論多失敗,這失敗都應是ta實現(xiàn)自我過程中的失敗,這失敗不可以是父輩苦難的復制。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有機會活出自己的人生。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成功或失敗都應源于內(nèi)心追求,而非為父母圓夢。
家庭矛盾的漩渦,耗盡了孩子的能量
家人間的矛盾沖突,像一把把利刃,刺痛著沈宴深的童年。
一次半夜,父母激烈爭吵后,媽媽帶著她跑到公園,漆黑的夜晚、大人的爭吵,讓她幼小的心靈充滿恐懼與不安。
因缺乏安全感,無法自己入睡,她便和奶奶一起睡,可奶奶每周都會謾罵她的父母,尖銳的嘶吼聲常常持續(xù)到半夜。
無論她怎么為父母辯護,都無濟于事。
更讓她無所適從的是,奶奶時而在父母打她時維護她,時而又在父母維護她時打她。
不到 7 歲,她就被迫卷入成人的關(guān)系中,開始努力調(diào)和他們的矛盾。
她向奶奶撒謊媽媽帶她買新衣服,向媽媽撒謊說奶奶夸贊她,向爸爸撒謊傳遞媽媽的夸獎,向媽媽撒謊訴說爸爸的愛。
她陪著父母偽裝家庭幸福,掩飾爸媽難堪的感情,情人節(jié)還笨拙地為他們制造驚喜。她為這個家庭操碎了心。
她在三年級時就開始閱讀 “如何構(gòu)建幸福家庭” 的書籍,
她從父母和祖父祖母的原生家庭思考他們各自的創(chuàng)傷和需求。她想“改造家庭”,她“思索帶領家庭走出迷霧的方法”。她要“所有人獲得救贖”。
她想憑一己之力托舉起整個家族。
即便康復后,她仍操心家人的生活,她培養(yǎng)爸爸的閱讀習慣、學習興趣、生活習慣,好讓爸爸在她日后離家上大學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生活。
她去關(guān)照家里的每一個人,幫助每一個人改變和成長:媽媽、祖母、祖父。整個家族在消耗著她的生命,她說,“家庭已經(jīng)耗盡了我的全部能量,我已經(jīng)無力分出多余的注意力給這個世界了。”她又有多少注意力可以給自己呢?父母,如果是成熟的成年人,就應該處理好自己的關(guān)系。如果處理不好,也要為其后果負責,不要讓成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影響到孩子。父母的關(guān)系無論多糟糕,這是父母的宿命,需要父母去承受,孩子無力解決。成人不應讓孩子在成人的關(guān)系中站隊,更不能讓孩子去解決成人的矛盾。成年人還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是我們之間的矛盾,是由于我們的不成熟和缺乏智慧造成的,與你無關(guān)。
成人之間無論有多么激烈的沖突、對抗或者怨恨,在面對孩子時,成人要告訴孩子:“我們都愛你”。這也是孩子唯一需要了解的真相。成人的世界錯綜復雜、千頭萬緒,而孩子成長,需要一個簡單、干凈的空間。父母要像孫悟空一樣,在孩子身邊畫一個圓,努力把成人的紛紛擾擾擋在這個圓圈外面。
承受情緒陰影的童年
在沈宴深的記憶中,父母情緒的變化如同暴風雨,來得毫無預兆。
脾氣上來時,棍子會落在她的膝蓋和腳踝上;前一秒還親昵地捏她的臉,下一秒就因心情不好沖她怒吼,甚至廚房里的菜刀都曾架到她脖子上。
奶奶也會沖著她謾罵父母,她成了家人發(fā)泄情緒的對象。
這是沈宴深的又一個責任和負擔:成年人的情緒。

父母該覺醒命運,孩子該輕裝上陣
讀了沈宴深的故事后,我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是,一個小女孩,肩上背著全家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小姨,步履蹣跚的向前走。
她把他們未竟的夢想、充滿矛盾沖突的復雜關(guān)系、不成熟且不穩(wěn)定的情緒,這些沉重的負擔,她都視為是她的責任,她耗盡了所有力氣和能量,試圖解決所有人的問題,試圖拯救所有人,試圖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在這個家族系統(tǒng)里,每個成年人都無法對自己的人生、關(guān)系、情緒負責,每個成年人都拒絕用自己的肩膀扛起自己的命運,結(jié)果,所有成年人命運的重量都壓在家里唯一的孩子身上,她累倒了。
她沒能做成他們的救世主。
沈宴深“希望家庭的苦難在我身上終結(jié)“,而恰恰是她救苦救難的努力讓家族的苦難在她身上再一次被復制。
然而,在她生病的時候,這個家族也迎來了真正終結(jié)苦難的機會,迎來了終結(jié)代際傳遞的機會。
這個機會需要家族里每個人(主要是沈宴深的爸爸媽媽)學習、改變,再次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承擔起自己人生、命運的責任。
這樣,沈宴深就可以把全部能量、生命力用于發(fā)展自己的內(nèi)在,發(fā)展自己的自我,發(fā)展自己的情緒、情感、心理、精神、意識等。
這樣,沈宴深就可以輕裝上陣,奔向自己的未來,創(chuàng)造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每個孩子都不應背負家庭的沉重負擔,他們需要在愛與理解中成長,去追尋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