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jié)憶故園
文魏懷亮
又是一年清明,我翻開老照片,幾張10年前回平山老家時拍下的老宅院照片,瞬間將我拉回往昔。父母已離去多年,因這,我也好久沒有踏上那片故土了。
65年前,我在這座老宅院出生。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疼愛、哥哥姐姐悉心的呵護下,和小我三歲的弟弟在這里度過了無拘無束的童年,愉快的少年、青年。1979年,19歲的我離開老家。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竟已闊別故鄉(xiāng)46年了。


眼前的老宅院,雖在歲月里飽經(jīng)滄桑,顯得十分破舊,卻滿是故事。那斑駁的一磚一瓦、質(zhì)樸的一土一石、搖曳的一草一木,靜靜承載著家族上百年興衰的厚重記憶,見證著祖上幾代人生活的起起落落。院門上,“福祿壽”磚刻門匾穩(wěn)穩(wěn)鑲嵌在那里,盡管顏色不再鮮艷,卻好似一位沉默的老者,默默訴說著往昔的煙火故事。

我家宅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分前院和后院。與尋常院落不同,正房坐東朝西。推開那扇吱呀作響的院門,穿過過道,一座頗具年代感的傳統(tǒng)磚瓦影壁赫然映入眼簾。影壁的瓦當(dāng)、磚刻,在風(fēng)雨的侵蝕下,雖帶著歲月打磨的痕跡,但上面的花鳥魚蟲、吉祥瑞獸圖案,依舊清晰可辨,栩栩如生。影壁中間有一塊空白墻繪,在我十幾歲時,這里成了我的“創(chuàng)作天地”。我在上面精心描繪過《喜鵲登梅》《松鶴延年》等吉祥畫作,如今影壁上仍殘留著當(dāng)年的淡淡墨跡,仿佛在喚醒那段充滿童趣的時光。

影壁左下角有個不大的花池,曾經(jīng),我在這里滿懷期待地種下牡丹、芍藥和大麗花。如今,花池里冒出一株木槿,在時光的滋養(yǎng)下枝繁葉茂,繁茂的花朵肆意綻放,給這座略顯孤寂的老宅院帶來一抹生機,讓我感到一絲慰藉。
看著老照片里兒時居住的屋子,傷感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二十多年前,弟弟一家蓋了新房,老院子便漸漸少了人氣。盡管家人時常去照看,但在風(fēng)雨的常年肆虐下,老房子還是日漸老化。如今,北房一角已經(jīng)坍塌,東房和南房也不時漏雨。后院的圍墻倒塌后,弟弟重新組織修繕,但新墻舊院的反差,更添幾分歲月變遷的無奈。

因為無人居住,老院子時常遭人破壞,屋內(nèi)的細小物品也被洗劫一空。就連太爺爺憑借“武舉人”身份所得獎賞鐵柄大刀打造的大鍘刀,也不知被誰偷走,只留下孤零零的、破舊不堪的鍘刀床子。

記得小時候,屋內(nèi)擺滿古典家具,八仙桌、圈椅、太師椅、長條幾,一應(yīng)俱全。夏日夜晚,一家人圍坐在八仙桌旁,一邊乘涼,一邊聽父母講古老的故事??扇缃?,屋里只剩下一張面板彎曲的四腳高凳子。這張凳子,還曾被我?guī)У綄W(xué)校,陪我度過了那段天真爛漫的小學(xué)時光。

如今,時代飛速發(fā)展,我們兄弟幾家的生活條件都有了很大改善。隨著年紀(jì)增長,我卻愈發(fā)懷念過去,懷念在老宅院度過的日子,懷念父母忙碌的身影和溫暖的笑容。在這個清明,對故園的思念,對父母的追思,在我心中久久回蕩。
(作者:魏懷亮)
編輯/唐源露
編審/王藝云
簽發(fā)/陳 彪
整理編輯|藝韻文藝專題
編輯發(fā)稿|湘韻丹青文化中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