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xiàn)代人來說,帽子不僅御寒,還是一種裝飾。古人就更講究了,帽子還是身份和權(quán)力的象征。什么階層戴什么樣的帽子,千萬不能搞錯。每個朝代的帽子樣式又有很大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為了敘述方便,我們把古人分為君主,官員,士人和平民這四類。
先秦時期。
在西周時期,在重大場合,周王、諸侯和卿大夫都戴“冕冠”,只是規(guī)格不一樣。

冕冠以木質(zhì)或玉質(zhì)的“冕板”為頂,前后垂掛玉珠串(旒),旒數(shù)象征等級(天子十二旒,諸侯遞減)。就文化意義來說,冕旒的作用是“垂旒蔽明”,寓意帝王不視非、不視邪。商周多用麻、絲,綴以玉、珠等珍寶,作為冕旒,體現(xiàn)“以玉比德”。
冕旒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臣子不能直視君主的面容,增加了君主的威嚴和神秘感。君主也不能隨便搖頭晃腦,要保持自身的威儀。
先秦的庶民多以布巾包頭,稱“幘”,沒有專門的帽子。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冕冠成為了皇帝的專用帽子,因此,皇帝即位也叫“加冕?!泵峁谧鳛榛实圩盥≈氐亩Y服,一直延續(xù)到明朝。
但皇帝整天戴冕冠也很不舒服,于是秦始皇又發(fā)明了另一種皇帝專用帽子,通天冠,也稱高山冠。通天冠一般作為皇帝的常服,地位次于作為禮服的冕冠。這種帽子,其形如山,正面直豎,以鐵為冠梁。通天冠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清朝才被廢止。

官員和士大夫一般戴“高山冠”和“法冠”等,材質(zhì)與紋飾區(qū)分等級。
普通老百姓無權(quán)戴冠,僅以布巾裹頭,如“黔首”以黑巾束發(fā),或披發(fā)無飾。
隋唐時期。
在保留冕冠的基礎(chǔ)上,唐太宗又創(chuàng)制了翼善冠。帽子的前面折角,兩個“翅膀”朝上,像一個“善”字,所以叫做翼善冠,用以日常佩戴。我們來看看《步輦圖》中唐太宗的翼善冠。

下圖是明朝皇帝的翼善冠。

隋唐時期,服飾最大的變化就是,幞頭的興起。

幞頭實際上是由包頭布演變,兩腳下垂,是唐代官員常服。因幞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也稱“烏紗”,俗稱的“烏紗帽”,就是這時候開始的。幞頭是中國隋唐時期男子的普遍服飾。幞頭系在腦后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開始被稱為“垂腳”或“軟腳”。

宋朝,官帽的幞頭腳加長了,被稱為展腳幞頭。
宋朝官帽的“翅膀”(幞頭腳)又長又直,據(jù)說是宋太祖趙匡胤發(fā)明的。在一次朝會中,趙匡胤發(fā)現(xiàn)百官總喜歡交頭接耳,于是就把官帽的幞頭腳加長,且用鐵片硬化。這樣一來,官員交頭接耳的話,帽子的翅膀就會打架,果然朝堂的風氣為之一轉(zhuǎn)。

宋朝的士子戴方頂巾或軟幞頭,蘇東坡所帶的高筒四方頭巾就風行一時。

城市平民、地主仍以布巾為主,部分富商可戴簡化幞頭。農(nóng)民多戴竹編斗笠或麥秸草帽,兼具遮陽避雨功能。
元朝的時候,游牧風格非常明顯。

皇帝戴鈸笠冠。這種帽子中央較高,如同半個倒扣的鐵鍋,最頂上還有一個金屬的尖紐,遠遠看去就如同一只銅鈸,又像一種圓檐斗笠,于是被叫作“鈸笠冠”,這種帽子還裝飾珠寶、金線,游牧風格鮮明。
官員和百姓也戴鈸笠,但不能用金玉作為裝飾。
受蒙古人的影響,元朝的百姓還普遍戴瓦楞帽(氈制,帽檐折疊如瓦楞),輕便耐用,元曲壁畫中常見。
明朝恢復漢制。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全面恢復漢制,皇帝佩戴冕冠和翼善冠。

官員恢復了烏紗帽,以鐵絲為框,外覆烏紗。與宋朝相比,明朝官帽的兩個翅膀縮短了,變寬了。


明代士子常戴四方平定巾,儒巾等。
明朝的普通百姓平民沿用布巾,部分戴氈帽。
清朝的又一次游牧化。
皇帝廢除了冕冠和翼善冠,夏天戴夏冠(斗笠形,綴東珠),秋冬戴冬冠(圓頂翻檐),用帽頂佛像象征權(quán)威。

官員則戴斗笠帽,以帽頂材質(zhì)(紅寶石、珊瑚等)區(qū)分品級,孔雀翎示尊貴。
士紳流行戴瓜皮帽。黑緞小帽;平民可戴草帽或氈帽。
敬請關(guān)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