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康平歲月》一書,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王寂放生
——敲定祺州城的位置
□陳雅琴 孫會久
曙光迎面而來,遼河以濁浪排空的氣勢,在古祺州城址外滾滾向東流去。濤聲攜來的是金人王寂的吟誦,是滄海桑田之后,他留給我們的特殊禮物。
明昌元年(1190年)的一天清晨,王寂帶著仆役走向遼河,仆役端著一只大盆,盆里裝著兩條幸運的魚,迎著古遼河悠悠的晨風,在河邊開啟了一次悲憫又有特別意義的放生。
康平博物館遼金展區(qū)展示一幅王寂放生的油畫,那么王寂放生隆重展示的意義到底何在呢?

王寂放生圖(劉劍英 繪)
遼代祺州(金代慶云縣)最終定位在小塔子遺址,主要借力王寂的這次放生。
有關開原慶云堡是慶云縣(祺州)的說法,由來已久。而關于小塔子遺址是祺州(慶云縣)的結論,雖有蕭袍魯墓志等論據(jù)的支撐,但終因論據(jù)不夠充分,在相當長時間內處于存疑狀態(tài)。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專家們根據(jù)一部金代古書的記敘,才把祺州城的位置徹底敲定。
這部古書名叫《遼東行部志》,作者就是金人王寂,專家們引用他關于放生的記述做論據(jù),劍走偏鋒,輕巧地把開原慶云堡說,駁得啞口無言。
王寂是金代官員,天德三年(1151年)進士,歷仕太原祁縣令、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馬副都總管。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因救災之事蒙冤,被貶蔡州防御使,后以中都路轉運使致仕,卒謚文肅。
提點遼東路刑獄時,他已63歲,須發(fā)斑白,卻忠心勤勉。他從遼陽出發(fā),主要負責巡查遼東各州縣監(jiān)獄的管理情況,一路途經(jīng)沈州(今沈陽)、望平(今黑山古城子)、廣寧(今北鎮(zhèn)市)、閭陽新縣(今北鎮(zhèn)閭陽驛)、同昌(今阜新紅帽子村)、宜民(今朝陽四角坂村)、懿州(今阜新塔營子鄉(xiāng))、靈山(今法庫五城店)這些地方之后,到達慶云縣。
他還是金代知名文學家,工詩文,詩境清刻镵露,文風博大疏暢。提點遼東路刑獄時,他不顧旅程辛勞,把出巡遼東的行程,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形成《遼東行部志》。內容包括所經(jīng)各地的歷史沿革情況,一些當?shù)氐墓袍E、文物、物產(chǎn)、習俗、人物等事項。每到一地或偶遇一事,會觸景生情,以詩文詠志,且文采繽紛,山水民煙皆入其中,成為后世歷史文物考證的重要依據(jù)。
《遼東行部志》中有對慶云縣事項,特別是他放生事項的記載。祺州(慶云縣)位置確定于小塔子古城,就是因這部書里的一句詩而一錘定音。
我們來看看他到達慶云縣后寫的日記:戊午早,解鞅于慶云縣??h本
遼之祺州,皇統(tǒng)間,始更今名。予方解衣盤礴,從者攜束蒲以獻曰:“適
得雙魚,鮮可食也?!卑l(fā)而視之,氣息奄奄然,即命貯之盤水中,少頃,
植鬐鼓鬣,頗有生意。予嘆曰:“爾相濡以沫,相呴以濕,茍延斯須之命,
何如相忘于江湖哉。”乃命長須持送于遼河之中流,圉圉然,洋洋然,
幸不為校人之欺也。戲作小詩以祝之云:我哀濡呴輟晨饈,持送東城縱
急流。此去更饑須閉口,莫貪香餌弄沈鉤。
日記寫明,王寂一行1190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晚到靈山縣,三月初四早抵達慶云縣。隨從得了兩條魚,還都活著,“鮮可食也”。他不忍吃掉,就囑咐一個男仆把魚送到城東,到“遼河之中流”把魚放生。他把魚放生后,戲作一首小詩,詩中一句“持送東城縱急流”,敲定了祺州的位置。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詩有兩個重要證據(jù):一是祺州城東有遼河;二是河距城東門的距離不會過遠。而開原慶云堡城不具備這些條件:一是慶云堡城離遼河有20多里的路程,送魚到遼河放生不合常理;二是慶云堡城也沒有東門,且遼河在慶云堡城的西邊。由此可以證明,開原慶云堡是金代慶云縣的說法,完全是捕風捉影,經(jīng)不起推敲。
符合王寂所記祺州條件的,只有康平小塔子古城址,從而可以肯定這里就是遼代的祺州,即金代的慶云縣,歸屬咸平府(今開原老城)管轄。
千載悠悠,山河暗換。而今,再到小塔子古城東門址那向東望去,遼河河道已經(jīng)距門址很遠了,大概有1.5公里的樣子。這是因為遼河屢次改道,偏離了慶云縣城,當年王寂放生時的遼河,距城東門不像現(xiàn)在這么遠。如果仔細觀察,還可以看到遼河古河道的痕跡,就離東門不遠,約幾百米的地方,現(xiàn)在那里是一片長滿荒草的低洼地。
許是歲月憐愛王寂的悲憫勤奮,給了他這次青史留名的特殊機遇,使他與祺州城相映生輝,相諧成趣。
康平人民提起這位善良、清廉又善寫詩文的金代官員,常心存緬懷,記住了他那首珍貴的小詩:
我哀濡呴輟晨饈,
持送東城縱急流。
此去更饑須閉口,
莫貪香餌弄沈鉤。
你若喜歡,請點下面專輯閱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