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書之中,對武將實力的最高認可莫過于“萬人敵”的稱號。

在那個只有冷兵器的時代,想要達成“萬人敵”難如登天,理論上來說,應(yīng)該沒有人能夠以一敵萬,除非是機器人。

能被稱為“萬人敵”的武將,雖然不一定能以一敵萬,但是肯定不是一般人……

劉備的二弟、三弟都被稱為萬人敵,這可不是他們的自吹自擂,也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傳說化形象,這是在《三國志》里有過明確記載的。

而且這話也不是出自蜀國人之口,而是出自他們的敵人,也就是魏國名臣口中,而且還不止有一個人說了這樣的話。

在赤壁之戰(zhàn)前夕,曹操占領(lǐng)了荊州,當(dāng)時的劉備只是依附于劉表的小人物,根本無法抵擋曹操的大軍。

為了活命,劉備只能暫避鋒芒,向南逃去。

曹操覺得不著急去追,但程昱卻給他提了醒,讓曹操趕緊派出軍隊去追。

程昱對曹操說:“劉備有英名,關(guān)羽、張飛皆萬人之?dāng)骋?,?quán)必資之以御我?!?/p>

程昱覺得,劉備向來被人尊敬,而他身邊的關(guān)羽、張飛又非同一般,孫權(quán)很有可能會幫著他們抵御魏軍。

如果放任劉備南逃,他們兩家就很有可能聯(lián)手,到時候再想抓住他們可就難了。

不光是程昱,郭嘉也曾說過“張飛、關(guān)羽者,皆萬人之?dāng)骋玻瑸橹烙谩?,通過語境我們可以猜測,這是郭嘉在和曹操談?wù)搫鋾r說的話。

而曹操另一位謀士傅干也曾說過:“張飛、關(guān)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dāng)?,而為之將。?/p>

總之,關(guān)羽和張飛的萬人敵之名是有很多人認證的,但是光有這些人的話,恐怕難以服眾,他們倆也得有拿出手的戰(zhàn)績,才能讓自己“萬人敵”的名號坐實。

在小說里的關(guān)羽是“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guān)斬六將”,但是在正史上關(guān)羽并沒有這么英勇。

羅貫中寫的是小說,不是史書,他得寫點有意思的事來強化關(guān)羽,這樣人們會更喜歡看。

歷史上殺華雄的人不是關(guān)羽,而是孫策。

殺了顏良的人倒是關(guān)羽,但是文丑是不是他殺的還有疑問,因為史書里面沒寫。

關(guān)羽在白馬渡萬軍之中成功斬殺顏良,成就“萬人敵”之名。

而張飛的經(jīng)典戰(zhàn)斗,則是在長坂坡之戰(zhàn)中“據(jù)水?dāng)鄻颉薄?/strong>

演義中的張飛站在河對岸吼了一嗓子,把河上的橋給震斷了,河水也被他震得倒流,曹軍之中還有幾個人被他這一聲怒吼給嚇?biāo)懒恕?/p>

這種描寫不免有些夸張,但這是在小說里,倒也能理解。

歷史上的張飛可沒有如此神力,當(dāng)時劉備拋妻棄子,留下張飛斷后,注意,這里并沒有趙云的“七進七出救阿斗”,至于為什么我們后邊會詳細提到。

總之,當(dāng)時劉備就給張飛留下了二十個人,可曹軍幾萬人,張飛雖然讓人把橋拆了,但是曹軍想要過河也并不是難事。

張飛一個人守在河邊,讓那二十個軍士騎著馬再裝作有埋伏的樣子。

曹軍見只有一個人站在河邊挑釁,心生疑惑,竟無一人敢上前。

就這樣,張飛成功阻擋了數(shù)萬曹軍的步伐,讓劉備成功逃脫,這便是“據(jù)水?dāng)鄻颉敝畱?zhàn),張飛憑借此戰(zhàn)可稱“萬人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國演義中的趙云在曹操大軍中七進七出,這才把阿斗救回來。

趙云救阿斗這件事確實存在,但是他并沒有在曹軍面前那么囂張,畢竟趙云抱著孩子還能奮力拼殺,想想這也不可能。

但如果沒有孩子呢?真的有人能做到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嗎?

三國時期的第三位萬人敵是來自魏國的文鴦。

文鴦是文欽的兒子,也是一位大魏忠良。司馬氏篡權(quán)之后,效忠于魏國的封疆大吏們聯(lián)合起來,準(zhǔn)備驅(qū)逐司馬氏,而文鴦的父親正是其中之一。

當(dāng)時掌管兵權(quán)的人是司馬師,雖然司馬師剛做了個手術(shù),但還是選擇了帶傷出戰(zhàn)。

司馬師眼睛上長了個東西,醫(yī)生給他拿掉了,但是傷勢還是比較影響他的動作。

他認為這并無大礙,于是便帶著大軍前往了戰(zhàn)場,可是他們還沒有安頓好的時候,文鴦便帶著軍隊殺了過來。

當(dāng)時還是個晚上,司馬師從夢中驚醒,眼珠掉了出來,疼得司馬師咬被子。

但是為了戰(zhàn)爭的勝利,司馬師還是強忍著疼痛,下令反擊。

而文鴦那邊,闖進司馬氏大營鬧騰了一番,很快便逃走了。

在司馬師的指揮下,司馬班帶著八千騎兵追殺文鴦,文鴦命令士兵保護著父親撤離,而自己則是回頭沖進了敵陣中。

文鴦面對的可是八千精銳騎兵,他沖進敵陣,斬殺數(shù)百個敵人,然后又沖出敵陣,來這么一次就很不容易了,文鴦一下子沖了六七次,把司馬氏數(shù)千精銳騎兵嚇得不敢再追。

這便是正史中記載的“七進七出”。文鴦也憑借此戰(zhàn)被稱為“萬人敵”。

這第四位“萬人敵”,也是來自魏國的人,雖然他出場的時間不多,但是他的勇猛卻是家喻戶曉。

如果沒有他,“三國”壓根就不會出現(xiàn),此人便是拼命將曹操救出宛城的典韋。

曹操稱典韋為“古之惡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惡來”是商紂王的大將,傳說他力大無窮,能跟老虎肉搏,還能跟棕熊摔跤。

典韋同樣并非一般的戰(zhàn)將,他更多的時候是跟在曹操身邊,當(dāng)曹操的貼身護衛(wèi)。

這不僅說明曹操非常信任典韋,也能夠說明典韋的實力非常強,擔(dān)得起這個重任。

而典韋一生之中的高光時刻,也就是出現(xiàn)在保護曹操的時候。曹操帶兵進攻宛城張繡,張繡抵擋不住,只好投降。

可是張繡心里一直不服氣,他趁著曹操與他的嬸嬸交流感情時,出兵突襲曹操,曹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只能倉皇逃竄。

此時張繡的軍隊已經(jīng)來到了曹軍營門之前,典韋帶著身邊的一個親衛(wèi)擋住營門,張繡的大軍根本過不來。

曹操趁機逃走,典韋留下來殿后,為了給曹操爭取足夠的時間,典韋死死守住大門,誰來誰死,一直到典韋力竭而死,眾人依然膽戰(zhàn)心驚,不敢上前。

如果沒有典韋如天神下凡一般,曹操是絕對逃不過此劫的,而曹操在宛城丟了典韋,丟了長子,還丟了侄子。

這也使得魏國后繼無人,被迫傳位于不聽話的曹丕,從而導(dǎo)致司馬懿被重用,最后被司馬家族撿了大便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宛城一戰(zhàn)極為慘烈,典韋雖然犧牲在了這里,但是他也完美完成了任務(wù),成功擋住了張繡不計其數(shù)的大軍,因此典韋也被稱為“萬人敵”。

這四位“萬人敵”都是公認的高手,他們的實力有目共睹,每個人都有成名之戰(zhàn)來證明自己,當(dāng)時應(yīng)該也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