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就到清明時節(jié)了。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從古至今,人們普遍認為逝者應當有一方安息之地,后代子孫更要定期祭掃,以示孝道和懷念,馬上要到的清明節(jié)就是我國最大的祭祀節(jié)日。

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喪葬方式。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更傾向于做出這樣的決定呢?經過觀察,這類人大多屬于以下三種類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看透生死的豁達者

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早已看透了生命的本質,覺得人死如燈滅,死亡不過是自然規(guī)律的一部分,生命的價值在于活著時的精彩,而非死后的形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這樣想法的人,有些是受道家或佛教思想影響。例如,莊子在妻子去世時"鼓盆而歌",認為生死不過是自然變化;佛教提倡"四大皆空",肉體消亡后,靈魂或意識已進入新的輪回,無需執(zhí)著于遺骸。

有些則是無神論者,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骨灰逐漸流行,他們希望自己的離去不給自然增添負擔,甚至有人主動捐獻遺體供醫(yī)學研究,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不愿麻煩他人的人

有些人一輩子不愿意欠人情,連死后都不想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在生命終點,會選擇不給子女或親友增添額外負擔的喪葬方式,以免后人為墓地、祭祀等事務操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代墓地的價格趕超房價,稍微像樣點的墓地都要十幾萬,一線城市更貴。不少老人心疼孩子,不愿他們?yōu)榇嘶ㄙM巨額資金,認為這筆錢不如留給孩子用于未來的生活。

在一些多子女家庭中,祭祀和墓地管理常常成為矛盾的導火索。子女定居海外無法定期掃墓,或者兄弟姐妹間因祭祀責任分配不均而產生齟齬。不設墓地,反而能避免這些潛在的家庭糾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沒親人或跟家人關系不好的人

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獨居老人越來越多。其中有些人終身未婚,有些則是主動選擇丁克生活。沒有直系后代,自然也就無人祭掃,索性不留墓地。

有些人是因為早年家庭矛盾,如離婚、親子關系惡化等,與親人疏遠。既然活著都不來往,死了更不想扯上關系,因此選擇不設墓地,徹底切斷聯系。

流浪者、某些精神病患者或隱居者,可能一生孤獨,去世后連骨灰都沒人領,通常社會機構會以集體安葬的方式處理,只能由公家處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前覺得"死無葬身之地"是句狠話,現在越來越多人主動這么選。有人覺得這是通透,有人覺得是無奈。但說到底,怎么處理身后事是個人自由:

- 有人講究"落葉歸根",必須風光大葬

- 有人覺得"死了就是死了",一切從簡

- 還有人根本不在乎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活著時候怎么過。比起死后燒多少紙錢,活著時多陪陪家人才是真的。就像網上那句話:"生時床前一碗水,勝過死后萬堆灰。"

你怎么看?你將來會怎么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