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jié),雨絲風(fēng)片里,又憶蘇東坡。
東坡這人,大約是最懂得清明的。他寫“人生看得幾清明”,寫“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皆是清明景象。他筆下的清明,不獨(dú)是節(jié)氣,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世人多道東坡豁達(dá),殊不知他的豁達(dá)里,藏著多少對生命的細(xì)嚼慢咽。
文/「藝周刊」藝評組

明月當(dāng)空叫,五犬臥花心 圖/藝周刊
清明前后,照例是要下雨的。雨不大,卻足以打濕青石板路,打濕墳頭的紙灰。人們攜了酒食,踏著泥濘去祭掃。東坡當(dāng)年在黃州,想必也如此。他那時窮得很,酒是濁酒,菜是野菜,卻也喝得痛快。他寫“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明明是困頓,偏被他寫得極有滋味。這便是東坡的本事——能將苦楚嚼出甜味來。
清明要吃青團(tuán)。青團(tuán)者,以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內(nèi)裹豆沙或芝麻,色如碧玉。東坡雖未明言青團(tuán),但他寫“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對時令吃食的敏感,可見一斑。我想他若嘗到今日的青團(tuán),必會吟出“碧玉團(tuán)成白玉盤”之類的句子。他向來如此,對人間煙火氣,總是格外鐘情。

元 王振鵬 馭馬踏青圖
清明又宜品茶。東坡是懂茶的,他說“從來佳茗似佳人”,將茶比作美人,真是妙想。清明茶,是新春的第一茬嫩芽,經(jīng)冬蓄勢,得雨露滋潤,最是清冽。東坡煎茶,講究水要活火要新,茶要嫩。他貶謫惠州時,仍不忘向人討要好茶,說是“聊以蕩昏寐”。茶之于他,不獨(dú)是飲品,更是一種對抗困厄的武器。
清明最宜讀東坡的《寒食帖》。那字寫得疏朗,筆畫間透著股子不在乎的勁頭。寒食與清明相近,都是冷清時節(jié)。東坡寫此帖時,正在黃州種地,窮得叮當(dāng)響,卻寫出了中國書法史上最瀟灑的作品。他自言“老夫聊發(fā)少年狂”,這“狂”字里,有多少是對命運(yùn)的反諷,又有多少是對生命的摯愛。
清明時節(jié),人們祭掃先人,不免悲戚。東坡卻告訴我們“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死生之事,在他眼里,不過是月下的一杯酒。他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知人不能長久,偏要這般祝愿。這不是自欺,而是一種更高明的誠實(shí)——承認(rèn)生命的短暫,卻依然熱愛。

明?仇英 清明上河圖中的放風(fēng)箏 (局部)
今人過清明,匆匆忙忙地掃墓,匆匆忙忙地吃青團(tuán),又匆匆忙忙地趕回城里。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清明里看見人生。他看清明,看得透徹,看得歡喜,看得悲傷,最終看得明白。他懂得清明不獨(dú)是祭祖的日子,更是清理自己內(nèi)心的時刻。
雨還在下,沏了一杯明前茶。茶水清綠,映著窗外的新葉。忽然想起東坡那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清明之味,大抵如此罷——帶著些許惆悵,卻又滿含希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