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江學者書畫50年(廣州展)| 對話梁江:鑄刻中國美術的時代印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視頻
梁江學者書畫50年(廣州展)| 對話梁江:鑄刻中國美術的時代印記

“那天(開幕)我說了一句:‘我怕我承受不了那么多贊揚?!币徽勂饌€展,梁江流露出學者謙遜的本色。在廣東美術館二沙島館區(qū)展出的“天行健——梁江學者書畫50年(廣州展)”展覽已開幕半月有余,反響繁多,也為人們帶來了以一人觀察近50年來中國美術進程的獨特視角。

作為橫跨美術史論、書畫創(chuàng)作、藝術教育的跨界學者,梁江50余年的學術生涯始終保持著對傳統的敬畏與對創(chuàng)新的敏銳。從油畫專業(yè)出身到轉向美術理論研究,從基層文化管理到執(zhí)掌國家級美術刊物,他始終在實踐與思辨的交織中探尋藝術的本質。正如其在廣東美術館接受采訪時所言:“工作的需要倒逼我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而這種磨礪恰恰成就了學術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边@種獨特的成長軌跡,不僅塑造了他兼容并蓄的學術視野,更為當代中國藝術研究提供了獨特的實踐樣本。在梁江身上顯示出來的自信與自謙,既在于對傳統的深刻理解,更在于以創(chuàng)新姿態(tài)激活傳統的當代生命力。在傳統與現代的永恒對話中,梁江的學術人生恰似一部流動的當代藝術史,見證著一個時代的文化覺醒與精神跋涉。

《南方》雜志對話梁江

歷史鉤沉到藝術批評的跨越

《南方》雜志:您早年研習油畫,后轉向美術理論與批評,這種跨界的動因是什么?

梁江:我的學術轉型始于對歷史研究的癡迷。在鄉(xiāng)下工作的十年間,我系統研讀了《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甚至曾為考證某個歷史細節(jié)耗時三年撰寫兩萬字論文。這種對真相的執(zhí)著,后來延伸至藝術領域——1984年,我在《文藝報》發(fā)表的文藝理論綜述被全國關注,正是源于對藝術規(guī)律的刨根問底。后來在廖冰兄等前輩引領下進入美協系統,從地方刊物編輯到《美術》雜志核心團隊,這種從地方到中央的平臺躍遷,迫使我必須建立起對中國藝術全景的認知體系。

學者書畫的破界嘗試

《南方》雜志:您提出“學者書畫不應是小眾清玩”。如何理解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

梁江:讓搞理論、搞研究的人來寫字畫畫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本來他就應該知道畫跟書法,而且要比一般人好。因為做研究,如果你都沒有實踐這種體驗,你就不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辛苦或者不了解技術上的一些要點。這樣去評說、做研究,總是隔靴搔癢。所以學界需要參與實踐。反過來,搞實踐的應該要有學術涵養(yǎng),它們有很緊密的邏輯聯系。

中國美術的世界坐標

《南方》雜志:怎么評價當下中國美術在全球化語境中的定位?

梁江:中華文化在世界上是一個比較獨特的門類,因為我們有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傳統。

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對于傳統要遵從,好的東西我們要承繼下來、發(fā)揚光大。從我們個人的角度,還要有所發(fā)展。中國美術在世界上也是很獨特的,因為我們的美學觀念、表達方式,包括中國人當下生存的語境跟國外也有很大區(qū)別。中國的美術本來就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們在新時代要有當代的特色,我們這一代人的創(chuàng)造要有屬于這個時代的印記。

呼喚真誠而理性的對話

《南方》雜志:如何看待當下的文藝批評特別是美術批評?

梁江:我覺得有蒼白的成分在里面。不是說理論沒有建樹,而是說應該承擔起更大的使命?,F在從事文藝批評的人數不夠,理論應擔負的功能也就難達到。此外,主要問題不是在教育或者美術觀念,我認為社會語境沒有給正常健康的批評提供足夠空間,如果你想要有一個健康的、強大的文藝批評,那么你必須要提供這樣一種語境和土壤,我覺得可能這個才是最重要的?,F在很多研討會是贊揚會,我們看到很多所謂評論是文字花籃??赡芤恍┧囆g家心里是希望表揚的,批評又受不了。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批評就沒有了。因為如果你能真正接納批評、喜歡真正的批評,氛圍就會產生,土壤就有。我們需要正常的社會氛圍、健康的文化語境,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對待批評。這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力量能左右的,需要集體的氛圍,需要大家的參與。

AI浪潮下的藝術突圍

《南方》雜志:AI創(chuàng)作引發(fā)的藝術倫理爭議,您如何看待?

梁江:以前我們畫家能把東西畫像、畫得很真實,那是很了不得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照相機。等照相機出來了,那就逼得畫家畫的像都不是你的,所以后來現代派、印象派就產生,表達照相機拍不到的東西。但是我想,AI還是一個工具,它不具有人性的溫度,沒有人的靈性,它無法生成你的思想。它的工具性把我們從繁重工作里面解放出來,但AI永遠不能代替人和人的靈性。譬如畫一棵樹,那你一定達不到照相機的這種真實,但是我可以讓它畫得更有生命力,生命力是想象的,那是我心中的樹。我們最大的啟發(fā)是,創(chuàng)作的空間更寬了,但創(chuàng)作的要求更高了,AI倒逼人們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我想這個才是真正的啟示。

部分作品欣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秋之暢想》中國畫 110cm×110cm 2022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晨露》中國畫 124cm×124cm 2024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祥云》 中國畫 124cm×129cm 2024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杜甫·江浦寒鴉詩》 138cm×69cm 2022年

(來源:南方雜志)

藝術家簡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梁江,現為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廣州美術學院和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生導師。

曾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

2016年巴西奧林匹克美術大會評委和論壇召集人、2012年倫敦奧林匹克美術大會主任策劃委員等。文旅部、教育部項目評審專家?guī)鞂<?、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專家等。

早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專業(yè),后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獲碩士、博士學位。曾任《廣州文藝》月刊主編、《美術》月刊編輯部主任、《東方》月刊副總編輯、中國藝術博覽會藝術主持等。

碩士、博士學業(yè)期間,作為主要執(zhí)筆者之一參與《中國美術史》《中華藝術通史》《黃賓虹全集》等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撰寫。

已出版《中國美術鑒藏史稿》《廣東畫壇聞見錄》《美術概論新編》《美術學探索》《西樵小札》等多種個人專著,發(fā)表學術論文400余萬字。

50年來,書法、繪畫和學術研究相輔而行。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炎黃藝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及國外參展。近年來已舉辦十余次個人書畫作品展覽,印行《梁江書畫選集》等多種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