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浠水縣團陂鎮(zhèn)有個方伯祠村,小時候我經常對這個地名犯嘀咕,為啥叫“方伯祠”?

直到初中時讀歷史書籍,才知道“方伯”是古時對布政使官員的尊稱,找村里的老人打聽,老家明代還真出個一個硬核人物,他叫朱袗,號浠桂,曾經擔任過浙江右布政使,因此人稱其朱方伯,傳說過去村里有個祭祀他的祠,被稱為方伯祠。

從方伯祠村走出來的原湖北省副省長王利濱給村辦小學的題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方伯祠村走出來的原湖北省副省長王利濱給村辦小學的題名

不過,關于朱袗的更多信息,村里的老人不是很清楚。我想到母親和他同姓,于是問母親是否知道此人,沒想到母親還真知道,她說我外公家以前住在方伯祠村旁邊的樟樹灣村,朱袗就是那個村的人,至今當地還保留有他建的一個古門樓,說起來,她和朱袗還是同宗同脈。

后來,我經常會在各種歷史文獻中留意朱袗這個名字,想找找他的影子,看看他有沒有留下更多文字。

1、

高中時,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幾本浠水縣明清時期的《蘄水縣志》,打開后我迅速搜尋起朱袗的名字。他名字中的袗字很特別,讀音念“zhěn”,同名的人不多。我猜測這個名字應該是取自《孟子》中的“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

很快,我在順治年間的縣志中看到縣城曾經有一個豸繡坊是為他所建的,還有個進士坊更厲害,是為他和他兒子朱期至、朱期昌所建,原來他們家是貨真價實的“一門三進士”。

順治年《蘄水縣志》中關于豸繡坊和進士坊的記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順治年《蘄水縣志》中關于豸繡坊和進士坊的記載

繼續(xù)在縣志中搜索,我又翻到了朱袗寫的一首《游清泉寺》:

清泉標勝地,蕭寺籍為名。僧汲供烹茗,人游愛濯纓。

入云金磬窗,遠座佛燈明,欲證無生理,都超世俗情。

另外,我還找到了他寫的一篇《厲壇記》。啥叫厲壇?據《明史·禮志四》記載,厲壇也是一種祠廟,通常是用來“祭無祀鬼神”。

順治年《蘄水縣志》收錄朱袗寫的《厲壇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順治年《蘄水縣志》收錄朱袗寫的《厲壇記》

在《厲壇記》該文中,朱袗用近500字詳細記錄了知縣陳蘭化重修浠水厲壇的過程,“而壇且圮,操茢從事,亡能靈是妥焉。即不言非制也,梧丘沇首也,鵠亭灰骨也。俾有依也,茲有祜也?!弊掷镄虚g,他對民間傳統祭祀在文化、社會和心理層面的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

然而,我找了半天,幾本縣志中都沒有找到人們曾經修建過一座方伯祠來祭祀朱袗。我又找來了乾隆年間的《黃州府志》,在卷六廟學中的入鄉(xiāng)賢祠的名單中找到了朱袗的名字,這說明當時確實民間有祭祀他,不過并沒有找到詳細的相關記載。

乾隆年《黃州府志》記載浠水鄉(xiāng)賢祠中有朱袗的名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隆年《黃州府志》記載浠水鄉(xiāng)賢祠中有朱袗的名字

幸運的是,我在乾隆年間的《蘄水縣志》中找到了明代詩文家鄒迪光撰寫的《朱公浠桂墓碑》。

鄒迪光被明代大文豪王世貞列為四十子的行列,他曾擔任過黃州知府,與朱袗熟識。他用600多個字概括了朱袗的成長經歷。他從其刻苦讀書到出仕后清廉為官、剛正不阿的經歷,如數家珍。

鄒迪光撰寫的《朱公浠桂墓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鄒迪光撰寫的《朱公浠桂墓碑》

而最讓人震驚的是,鄒迪光在碑文中記載,朱袗致仕歸鄉(xiāng)時,杭州萬人相送,過常州時又有萬人送行。為啥江浙兩地的百姓如此愛戴他呢?方伯祠會不會是江浙的百姓為他修建?鄒迪光的碑文字數有限,并未詳細說明。

直到讀大學的時候,我在圖書館里終于找到了答案。

2、

一天我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無意中瞥到一本明代金石書畫家顧起元著的《懶真草堂集》,瞬間想起鄒迪光在《朱公浠桂墓碑》文中曾說過關于朱袗的更多事情“載顧太史起元志銘中”。于是我將該書仔細翻了翻,沒想到在里面真的找到了一篇《浠桂朱公墓志銘》,我馬上視若珍寶地將其謄抄下來,進行斷句、釋義。

顧起元著《懶真草堂集》中收錄的《浠桂朱公墓志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顧起元著《懶真草堂集》中收錄的《浠桂朱公墓志銘》

據了解,顧起元這個人非常有學識,擔任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后辭官回鄉(xiāng)閉門潛心搞學問,朝廷曾七次詔命他為相都被他拒絕了,當時想找他寫東西的人很多,但他一般不會輕易動筆。

天啟年間,有人為大太監(jiān)魏忠賢立生祠,官府找他寫東西,他稱手生病了表示拒絕,后來又有熟人花重金求他寫東西,他還是一個字都不愿意動。不過,他為朱袗寫起墓志銘來卻毫不吝嗇文墨,洋洋灑灑寫了近三千字。

為啥顧起元如此重視朱袗呢?在墓志銘的開頭,他介紹了原因。

一方面是朋友張公覲太史委托他,囑托他朱袗很有賢德,“是吾鄉(xiāng)之名德祭酒,而國家之雄俊寶臣也。公于不佞之微時為知己,于子之先君為年家丈人行,以子之習公也而吾又習子,故敢以其銘請,子必毋辭。”

另一方面,顧起元表示他對朱袗的事跡有一定了解,非常敬重其為人,稱其“剛正而不傷人,清廉而不損物”。

顧起元確實了解朱袗的經歷,開篇就直接點破了朱袗名號“浠桂”的由來,生怕后人不知道朱袗的“浠水情結”:“世家浠水之華桂山,因自號浠桂焉。”

顧起元撰寫的墓志銘中介紹朱袗號浠桂的原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顧起元撰寫的墓志銘中介紹朱袗號浠桂的原因

要知道明朝那時候的文人取號講究風雅,要么用梅蘭竹菊,要么用詩詞典故,像朱袗這樣直接拿家鄉(xiāng)地名當名片的,堪稱古代版“地理文化推廣大使”,也足見他對老家的愛有多深?

在給《浠桂朱公墓志銘》做斷句釋義的時候,我還在明代著名書畫家邢侗《來禽館集》卷十二里翻到了一篇《朱方伯先生傳》,這位和董其昌齊名的大家,寫起朱袗的事跡來,花費的筆墨更多,有三千三百多字。

邢侗撰寫的《朱方伯先生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邢侗撰寫的《朱方伯先生傳》

我找古代文學老師幫忙,花了很長時間,將兩篇內容進行解讀。老家這個明代硬核官員的一生逐漸呈現在了我面前,我也成功找到了方伯祠的修建記錄。

3、

朱袗,原祖籍江西樂平,是朱熹的后代,元末朱家先祖顯卿公因占卜得“北海有鯤,乃徙南溟,鐵冠丈人荷鋤止耕,九世其興”之兆,舉家南遷,行至浠水油河時逢雨,見一老人頭頂鐵鍋避雨,與占卜之兆相合,于是在如今的團陂鎮(zhèn)樟樹灣村定居,活脫脫明朝版《百年孤獨》的開頭。

正德乙亥年(1515年)七月,有游方老僧叩響朱家大門,留下“三日當生異兒”的箴言,初九那天朱袗降生,僧人卻已盤坐化去,這為他的出生增加了一道神奇的色彩。

朱袗自幼天資聰穎,稍長即研讀《理學名臣錄》,立志以傳承圣學為己任。他曾說:“丈夫提躬繕世,不如是,安比人乎?”他刻苦踐行,飲食粗簡,師法薛瑄、王守仁之學,經常與當時的麻城學霸耿在倫和蘄春學霸顧子良切磋理學……

很多人都以為他這個學霸會少年得志,然而朱袗好像遇到了科舉系統的BUG,直到三十歲他都沒考上秀才。

老爹朱文奎甚至勸他回家種地,但他反而變得更加努力了,冬天裹破被學習,夏天揮汗苦讀,常挑燈至三更。更夸張的是有次村里鬧盜匪,村里人嚇得屁滾尿流,早早就逃走了,他居然在屋里淡定背書,妥妥的“兩耳不聞窗外事”。

轉機出現在嘉靖壬子年(1552年)鄉(xiāng)試,這個“大齡復讀生”考中第七名,次年又登上進士榜,如同卡BUG的系統終于修復了卡頓,從此他的開掛人生也正式開啟了。

嘉靖癸丑年太學進士題名碑錄朱袗榜上有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嘉靖癸丑年太學進士題名碑錄朱袗榜上有名

中進士后,朱袗任行人司行人,職掌傳旨、冊封等事。但你以為他要走尋常仕途?那就大錯特錯了。

接下來的一系列操作,給大明朝野狠狠上了幾課。

那時候,出江西分宜籍的首輔嚴嵩權傾朝野,偏袒同鄉(xiāng),很多江西籍的官員都紛紛抱其大腿。有人勸朱袗:“你祖籍江西,正好套近乎?。 钡麉s嚴詞拒絕:“我雖祖籍江西,但久居湖北,跟嚴嵩算哪門子老鄉(xiāng)?”這波操作直接把自己踢出“嚴黨”朋友圈。

然而,面對有權的湖北老大哥,朱袗也不感冒。

嘉靖帝朱厚熜的身邊當時有個湖北的道士叫陶仲文,位極人臣。曾同時被授予少師、少傅、少保“三孤”稱號,可別小看這三個稱號,為大明續(xù)命的于謙也就只有其中最低級的“少保”稱號,足見嘉靖帝當時有多喜歡陶仲文。

更厲害的是,陶仲文得寵還不是一天兩天,明代大文豪王世貞在《古今雜抄輯錄》中記載,陶仲文“立朝幾二十年而不廢,唯其呈現內宮子嗣延法為最,傳今上之降復出此,信然”。這個人在朝中20多年屹立不倒,為啥,因為他除了有很多裝神弄鬼的手段外,還手握一款“固本精元湯”秘方,皇帝吃了后生龍活虎,夜夜笙歌,因此滿朝文武見了他都是畏懼逢迎,恨不得跪著說話。

然而朱袗卻是一個例外,有一次他路上遇到陶仲文的車駕,直接“踞坐不拜”,這一大膽的舉動很快在朝中傳開了。

4、

嘉靖丙辰年(1556年),朱袗升任南京監(jiān)察御史。當時南京盜賊橫行,物價飛漲,民怨四起。他上任后,雷厲風行地開始了一系列鐵腕措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代祁伯裕著《南京都察院志》卷七記載朱袗的任職信息

首先,他直接搞了場古代版掃黑除惡,抓捕水光、火光等江洋大盜處決,發(fā)布通牒“兵不抓賊我辦兵,官不管兵我辦官”,又制定剿盜方略下發(fā)各部,嚇得所有的官兵一下子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不久所轄之地盜賊平息。

接著,他又設立市籍,平抑物價,杜絕奸商哄抬。一些權貴知道他的行事風格,也不敢胡作非為,當地物價迅速恢復正常水平。

當時南京的百姓非常感念他,都想當面對他表示感謝。然而那時候他走在路上,很少有人能認出他,因為他和別的官員不一樣,出行廢除所有車馬儀仗,看起來就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

在鐵腕治政期間,朱袗還經常抽出時間讀書寫作,南京禮部主客清吏司郎中費懋賢的《費禮部少湖先生摘集》的成書就得到了他的支持。

他不僅出錢,還出力幫忙整理內容,并為該書撰寫序文《費禮部少湖先生摘集敘》。序文的開頭,他用一段話道出了自己的文藝理想:“青壁丹崖,勒銘遠操。瓊琚玉佩,宿構奇思。斯其有德有言,修鳳樓而補舜裳者多矣,今誰與歸哉?”

朱袗撰寫的《費禮部少湖先生摘集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朱袗撰寫的《費禮部少湖先生摘集敘》

以朱袗的學識,如果潛心著書立說,必然也會留下不少精彩的文章。然而,他把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了關心國計民生上。他那時候經常寫東西,不過寫的都是進諫疏,比如諫止朝廷采藥弊政,甚至還有彈劾嚴嵩的兒子嚴世蕃。

嚴世蕃這個官二代當時人稱“小閣老”,干過不少貪贓枉法殘害忠良的壞事,而且非常記仇,對于彈劾他們的官員睚眥必報,被譽為明代第一直諫之臣的楊繼盛就是因此被構陷入獄后處決,很多官員因此對嚴世蕃敢怒不敢言,但朱袗毫不畏懼。

估計嚴世蕃和他老爹當時動過報復朱袗的念頭,但奈何朱袗一身正氣,從民間到朝廷對他都是有口皆碑,根本就找不到什么茬子,也只能“看不慣他又干不掉他”。

5、

邢侗在文中記載,朱袗在南京工作一段時間后,“報政最,以無援平,調常州?!背l(fā)現他政績卓著又沒有什么結黨的后臺,于是把他調到南京擔任知府。

康熙《常州府志》卷二十一是這樣介紹朱袗:“出守常州。為人潔廉慈愛為守,當倭亂,休養(yǎng)生息,民受其惠,在任四年,以治行高等?!?/p>

康熙年《常州府志》里朱袗的人物小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康熙年《常州府志》里朱袗的人物小傳

據了解,朱袗到常州的時候,當地歷經戰(zhàn)火,又遭連年水災,官民皆困頓不堪。于是,他親自帶隊,廢除苛政,厲行節(jié)儉以振興民生:接待上官只用竹筷木碗,宴席不過十道菜,酒過三巡就撤席;所有禮品收入府庫,用于公務酬?。换閱始漓虢砸拦哦Y,違者嚴懲不貸。約束屬官,細微過失亦不寬縱。

同時,朱袗還積極撥亂反正,給因言獲罪的官員平反,為無辜百姓洗冤。他的審案方式也很特別,通宵加班看卷宗,對犯人“或溫言勸導,或曉以利害”,審得囚犯抱頭痛哭。同時,他還積極改善牢房環(huán)境,放寬鐐銬,預備醫(yī)藥,并給一些死囚爭取免死刑。以至于在他后來離任時,很多囚犯高呼祝福朱公,聲震牢外。

在常州任期屆滿后,朱袗升任陜西按察司兵備副史,離任時百姓表示計劃為給他立一座生祠,這是史書記載第一次有人要給他立祠。

邢侗書中記載常州百姓曾計劃給朱袗立生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邢侗書中記載常州百姓曾計劃給朱袗立生祠

明朝時期,各地非常流行建生祠,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生祠數量達上萬座。這種祠有“報功”與“禱祀”的雙重目的,很多官方都有生祠,有的甚至有很多座。

然而朱袗得知有人要給他立祠后,迅速手書阻止,他寫道:“碑于石,水火不度。碑于口,日月不漏”,他很感謝大家的厚愛,但他認為金杯銀杯不如大家的口碑。他痛斥官場多求虛名,不問實績,一些官員稍有升遷,便示意舊友為其立碑頌德,這本為千秋盛事,反成庸常陋習,懇切希望大家莫循此例。

“士民捧書,泣數行下”,原計劃立祠之事隨即作罷。

6、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上任陜西按察司兵備副史后,朱袗主管臨洮、鞏昌一帶的兵備事務。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給官場潛規(guī)則來了套組合拳,展示了什么叫“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萬歷年《臨洮府志》關于朱袗任按察司兵備副史的記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萬歷年《臨洮府志》關于朱袗任按察司兵備副史的記錄

那時候羌人經常進犯,當地戰(zhàn)爭不斷,朱袗親自勘察當地地勢,發(fā)現金川是羌人進攻的要道,于是主張?zhí)嶙h修筑金川城防工程,并日夜練兵,派斥候輪值烽火臺,硬是把邊境線打造成了銅墻鐵壁。

不久羌人勾結阿西部落進攻金川,朱袗派精銳騎兵迎擊,同時親自上陣,率步兵包抄,成功打敗了羌人。后來他們又再犯靖虜衛(wèi)、弘化縣,朱袗又親自帶隊正面迎戰(zhàn),同時派敢死隊火燒敵營,繳獲牛馬鎧甲不計其數,一些敗軍殘敵驚懼相告:朱袗這人是戰(zhàn)神,惹不起!

顧起元撰寫的墓志銘中部分關于朱袗帶兵打仗的記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顧起元撰寫的墓志銘中部分關于朱袗帶兵打仗的記錄

此戰(zhàn)之后,敵軍不敢西犯,邊境安寧了很久。不過,當地的官軍因此開始懈怠驕縱,有些宗室王侯冒領、拖欠糧餉達數萬兩,一些小官員也趁機貪污。

這還了得,要知道糧餉供給會直接影響戰(zhàn)事的結果。發(fā)現問題的朱袗迅速開始了強力的整風運動,徹查逮捕貪吏,牽連的宗室官員一并治罪,其中包括背景深厚的金壇王朱真洵的長子。

作為明皇室宗親,朱真洵的長子就是個滾刀肉,很多官員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朱袗直接查實其罪狀,堅持多番上報,最終成功將其下獄。

一頓操作猛如虎,在朱袗的操持下,邊疆震懾肅然。邢侗在書中寫道,“時陜以西倚公若長城”。他在當地軍民的心里活成了如長城一般的存在。

眼見他文武雙全,屢建奇功,朝廷給了他一個重大任務,將他派往云南。

7、

云南當時有個黔國公,這人是明代開國功臣沐英的后代,家族世襲黔國公爵位,驕橫跋扈,儼然把云南搞成了他們家的“小朝廷”。朝廷將朱袗升任云南右參議,希望他能鎮(zhèn)撫。

朱袗不負所托,隆慶帝登基元年(1567年),他到達云南。以往的新官上任都會到黔國公祖廟跪拜,但他來到黔國公祖廟后卻袖子一甩:“這是天子祭祀規(guī)格,你們僭越了!”說完作個揖扭頭就走,留下黔國公在風中凌亂。 黔國公知道他不好對付,派人贈珍玩給他的兒子,想搞好關系,哪知朱夫人也很剛,直接呵斥送禮者,斷然拒收。

道光年《云南通志》秩官志中關于朱袗的記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道光年《云南通志》秩官志中關于朱袗的記載

屢次硬剛權貴,看起來朱袗似乎是個“刺頭”,實際上他平常為人非常謙遜,尊師重道。明朝學者、藏書家薛應旗,素來自視甚高,但提起朱袗贊不絕口,認為其與以清廉剛正聞名于世的劉實太守不相上下。在黃宗羲撰的《明文?!肪矶倭杏涊d,薛應旗還曾經應朱袗的邀請,為自己的恩師蔡汝楠的《樞管集》寫序,薛應旗在序言的末尾贊道“浠桂君實公在湖藩時所舉士,其瞻依敬信于公,而恩誼之篤,非啻若今之曰師、曰弟子云者。”

薛應旗在《樞管集序》中關于朱袗的相關記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薛應旗在《樞管集序》中關于朱袗的相關記載

而官至兵部右侍郎的蔡汝楠對他這個弟子也是十分上心,明凌迪知撰《國朝名公翰藻目錄》卷十七中收錄了蔡汝楠寫的兩篇《與朱浠桂》的文章,他表示當時國家大事,從天子鑾駕到邊境安危,能公開議論的不過寥寥數事,而不可明言的隱憂卻堆積如山。詢問朱袗“以左右秉直相機,熟閱世故,不知于江北見之行事,視履居常何如也?”

蔡汝楠撰寫的《與朱浠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蔡汝楠撰寫的《與朱浠桂》

事實證明,朱袗言行并沒有讓恩師蔡汝楠失望。

在云南四年,朱袗很忙。他一邊根據朝廷的要求鎮(zhèn)撫黔國公勢力,一邊積極革除弊政,懲貪治吏,興辦利民之事,同時,還多次帶兵平叛。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載,鳳繼祖叛亂,“兵備參政盧岐嶷、副使楊守魯、陸綸、朱袗等分道進剿,屢敗之”。

顧炎武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關于朱袗帶兵平叛的記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顧炎武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關于朱袗帶兵平叛的記錄

因為其清廉勤政,云南的百姓將他與德高望重的布政使陳善、按察使徐栻皆并稱“云南三大夫”,后世有不少云南的文獻中仍有傳頌。

隆慶庚午年(1570年),朱袗主持云南秋試,不久升浙江按察使,但很快朝廷又把他調回云南任右布政使,相當于云南省長。

云南百姓聽聞他再度到任,拍手相告。不過,再回云南工作不久,他就連續(xù)遇到了兩件傷心事,讓他不得不回到故鄉(xiāng)浠水老家,而且一待就是七年。

8、

這七年的時間,他送走了母親姚恭人和父親朱文奎,并親自為他們守孝。在此期間,他飲食簡淡,不置辦奢華葬具,施藥濟貧,樂善好施,全無復出為官之念。不過朝廷知道他是個人才,在他守孝期滿后,三番五次詔令他赴京復職。

《明實錄》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六十記載,萬歷五年(1577年),“復除原任云南右布政使朱袗于浙江”。62歲的他再次回到江浙一帶,身份是浙江右布政使,相當于是浙江省長。

《明實錄》中關于任命朱袗為浙江右布政史的記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實錄》中關于任命朱袗為浙江右布政史的記載

親朋好友都以為,朱袗將再次發(fā)光發(fā)熱,施展畢生抱負。沒想到的是,宰相張居正的父親當年九月份突然去世,由此引發(fā)了一場風波,朱袗被卷入其中。

根據儒家傳統孝道思想觀念,古代官員父母去世,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古稱丁憂。之前朱袗的父母去世,他就是這樣做的。

張居正雖然貴為首輔,也不敢輕易違背傳統觀念,于是按照流程向皇帝請辭,報告丁憂。但他實際上并不希望將首輔的權利交出去。于是在辭職疏里引導皇帝“奪情”,即“為國家奪去孝親之情令其留任或復職”,說通俗點,就是讓皇帝下旨,拒絕他辭職回鄉(xiāng)守孝,繼續(xù)留任首輔之職。

張居正的這種心思被《明神宗實錄》的編者一眼看穿,在記敘張居正《乞恩守制疏》時,特地加了一句評論:“觀此,而奪情之本謀盡露矣!”

《明實錄》作者點評張居正的奪情之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實錄》作者點評張居正的奪情之謀

后來在大太監(jiān)馮保的助攻下,萬歷皇帝同意張居正“奪情”。這件事迅速在朝中引發(fā)一場“奪情”爭論,不少人都認為這種做法有悖倫理,有違圣賢精神,勸說張居正作為首輔,應該做百官之表率,離職丁憂。

這個時候張居正開始不裝了,直接攤牌,他以不能忤逆圣旨為由拒絕勸告,并且懷疑那些勸說他離職回家丁憂的人是有意加害于他。

見勸不動張居正,一些官員開始給皇帝上書勸諫。朱袗也寫了一道奏折,他援引宋代富弼、劉珙堅持丁憂拒奪情的例子,建議張居正正常丁憂,這件事讓張居正非常不爽。

不久,在張居正的活動下,四名上書勸諫“奪情”的官員被抓,其中兩位翰林語氣輕一些,被廷杖60后貶為庶民,兩位刑部官員由于語氣較重被廷杖80后發(fā)配充軍。一頓殺雞儆猴下來,朝廷無人再吱聲。張居正用布袍代替錦袍,用牛角腰帶代替玉帶,穿著這樣的喪服在文淵閣繼續(xù)處理政務。期間,他經辦了一份特別的辭職書。

皇帝下旨“奪情”后,張居正的道德破產,但權力卻達到了巔峰。很多官員以給他亡父吊唁為名給他送厚禮,唯有朱袗吊唁時用的是兩匹吳地素絹,這讓張居正非常惱火,認為他很不給自己面子,準備給他點顏色瞧瞧。

朱袗懶得跟張居正掰扯,直接上疏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官歸鄉(xiāng)。

9、

朱袗的辭職,震驚朝野。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的馮琦在《答宋中丞》一文開篇就發(fā)出疑問:“朱方伯正當向用,何掛冠之速也?”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朱袗很有才干,可堪大用,他的辭職,無異于朝廷失去了一條大動脈。

馮琦著《宗伯集》收錄的《答宋中丞》一文為朱袗辭官鳴不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馮琦著《宗伯集》收錄的《答宋中丞》一文為朱袗辭官鳴不平

朱袗離任那天的杭州碼頭,上演了明朝最震撼的離職現場。數萬送行百姓,帶著酒肉把運河堵成了春運現場,逼得船只無法前行,不少人更是一路跟到鎮(zhèn)江金山寺。

送行的人尾隨他走了很遠,都覺得他步履輕盈,并沒有老。然而當聽到有人說他是因為張居正排擠而辭職的,為他打抱不平時,他卻默認道:是我自己要歸隱的,我真的老了。

為什么朱袗會這么說?因為他不希望有人因為他而得罪張居正。要知道那時候張居正權傾天下,耳目眾多,稍微動動手指頭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比如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就深受其害。

朱袗還在擔任浙江布政使的時候,湯顯祖已經憑才學聲名遠播,張居正曾經多次派人籠絡他,聲言只要肯合作,就能讓他中頭幾名。但湯顯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嚴峻拒絕招攬,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結果張居正非常不爽,在其當權的時候,湯顯祖一次次名落孫山。

大概正是因為都討厭張居正,湯顯祖和朱袗成為了好友,經常有文字往來。湯顯祖撰寫的《玉茗堂全集》中,就收錄有兩篇內容和朱袗有關。

一篇是《奉答朱方伯》的詩文:

青溪蓮社昔繽紛,蘭署風流說使君。 蜀漢蚤回清鏡雪,秦關數候美人云。

虛開貴竹移高榻,為想平苗借檄文。 今夜籬門秋色苦,懷人高唱月中聞。

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錄的《奉答朱方伯》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錄的《奉答朱方伯》詩

還有一篇是散文《蘄水朱康侯行義記》,寫的是朱袗的兒子朱期昌的義行善舉。該文通過講述朱期昌資助兄弟、幫助宗親和救助友人三個故事,贊揚了朱期昌的高尚品德和俠義精神。末尾那一句“江多儒俠,而楚多俠儒”,概括了朱期昌的仁義事跡,同時也可以用來概括朱袗的一生。

歸隱后的朱袗,“俠儒”味十足,他衣食住行如同貧寒之士,對樵夫牧童也從不擺架子。平時有空就抄錄《陰符經》《五廚經》《洞古經》等書,反復研讀,并且找到昔日摯友耿在倫、顧子良等,力倡正統儒學。

不僅如此,他還仗義疏財,廣設義田供族人衣食,辦義塾助學子讀書,置義宅安無家者,建義冢葬無歸人……由此可見,湯顯祖筆下朱期昌的仁義之舉應該正是受到了其父朱袗的影響。

朱袗在浠水樟樹灣村修建的“榮封第”古門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朱袗在浠水樟樹灣村修建的“榮封第”古門樓

地方的官員多次想推薦朱袗復出為官,但都被他拒絕了。有官吏想與他來往,他經常避而不見。

然而,遇到有官員損害百姓利益,或有民眾冤屈難伸,他便會挺身而起。但他每次都是隱秘行事,不讓人知曉是他所為,就像李白筆下的俠客一樣:“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10、

萬歷戊子年(1588年)正月二十三日,朱袗去世,享年七十三歲。遠近鄉(xiāng)民皆來哭祭,族人哀痛至極,服喪期滿后,仍為朱公穿緦麻喪服三月。

據邢侗記載,庚子年(1600年)“梁溪鄒公彥吉、宜興吳公安節(jié),為先生門下士,復鳩其長年,祠先生于東郊。”這座祠應該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方伯祠了,之所以叫“方伯祠”,用《朱氏族譜》中的話來說,是“以方伯稱昭其爵也”。

邢侗書中記載鄒彥吉和吳安節(jié)召集鄉(xiāng)賢為朱袗建立了方伯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邢侗書中記載鄒彥吉和吳安節(jié)召集鄉(xiāng)賢為朱袗建立了方伯祠

方伯祠建成后,前來祭拜的人應該很多。顧起元在《浠桂朱公墓志銘》中記載:“乃其所以為德于鄉(xiāng)者,里中人在在以畏壘尸祝公矣?!币簿褪钦f,那時候的老百姓已經像敬畏神明般開始祭祀朱袗了。

遺憾的是,明末動亂,方伯祠慘遭毀壞。據《朱氏族譜》中《之景公重修方伯祠序》中記載,“明季兵氛禍烈,廬室盡毀,即我方伯祠乃亦竟成灰燼矣?!敝焓虾笕撕彤數匕傩蘸髞矶啻沃匦薹讲?,但目前只能在《朱氏族譜》看到曾經的遺跡。

樟樹灣村《朱氏族譜》中方伯祠的建筑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樟樹灣村《朱氏族譜》中方伯祠的建筑圖

所幸,人們并沒有忘記朱袗。現實中的方伯祠雖然沒了,但世間卻多了一個方伯祠村。不知不覺間,那個敢在權貴門前拍案而起的身影,已然刻進了歷史,融入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之間。

水方伯祠村的人每一次書寫故鄉(xiāng)的地址,每一次介紹鄉(xiāng)村的名字,屬于朱袗的方伯祠便在人們的心中落成了永恒。

清明節(jié)前,我特地去了一趟樟樹灣村,站在朱袗修建的古門樓下,望著“榮封第”三個斑駁大字,指尖撫過青磚上風雨剝蝕的裂痕,我讀懂了這片土地最深沉的底氣:一個民族的脊梁,從來不是靠金磚玉瓦堆砌,而是千千萬萬如朱袗這樣的英魂鑄就。他拒跪嚴嵩時的傲骨,痛斥張居正時的鋒刃,為國征戰(zhàn)時的俠骨,面對萬民相送時的柔情,都是中華文明最驕傲最自信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