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權力斗爭最殘酷的一點是什么?不是刀槍劍戟,而是親情和利益的撕扯。《三國演義》里孫策的早逝,從表面上看是因為一次刺殺,但細細品味,你會發(fā)現,這里面藏著一場更深的兄弟博弈。《三國演義》用“日月同輝”的夢境暗示了孫權對孫策的“克制”,更像是給這段歷史涂上了一層宿命的色彩??蓡栴}來了,孫策的死真是天意弄人嗎?還是亂世生存法則使然?咱今天就掰扯掰扯,看看這兄弟之間的臺前幕后。

先說點干貨,孫策這個人,在東吳的歷史上絕對是個猛人。26歲就能殺出一片天,平定江東六郡,奠定東吳基業(yè),他要是活得長點,東吳的歷史估計得重新寫。這人死得也很戲劇化,200年4月,他出去打獵時,竟然被許貢的門客給盯上了,直接來了個面部中箭。這還沒完,箭傷感染,沒熬過一個月就去世了,臨死前把家業(yè)托付給弟弟孫權,還囑咐周瑜和張昭輔佐孫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哥不行了,以后這攤子就交給你了”。這一幕看著挺感人,但你要細想,這場意外背后是不是還藏著點其他東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咱接著聊這個“日月同輝”,別以為這只是個夢,里面有門道。傳統(tǒng)文化里,太陽象征君主,月亮象征臣子或者配角。日和月要是同時出現,按照古人的說法,那就不正常了,說明兩者之間遲早得分個高低。孫策和孫權這對兄弟,一個是軍事天才,一個是權謀高手,兩人要是都活著,東吳的權力中心會不會出問題?這夢境其實隱喻了兄弟之間的無法共存。

再看看孫策,他確實更像個“月亮”。這人靠打仗起家,性格暴烈,殺伐果斷,但也因此樹敵無數。他平定江東時,殺了許貢、嚴白虎這些地方豪強,把江東士族壓得喘不過氣來。士族不敢明著反他,但許貢門客的刺殺說明了,孫策的軍事擴張給自己埋下了隱患。小說里還強化了他和道士于吉的沖突,說他因為懷疑于吉蠱惑人心,直接把人殺了。這一情節(jié)其實是在暗示,孫策的暴烈性格和“逆天”行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反觀孫權,就顯得圓滑得多。他繼位后,采取懷柔政策,跟江東士族聯(lián)姻,比如娶了陸遜的女兒,還重用顧雍、步騭這些士族出身的人才。孫權的治國方向也很清晰,從孫策的軍事擴張轉向守成外交,搞起了和劉備聯(lián)合、抗曹操的雙邊政策。你看,太陽的象征是穩(wěn)定和長期,孫權的策略正好符合這個意象。兄弟倆,一個是月亮,一個是太陽,注定無法共存。

說到孫策的早逝,你能不能發(fā)現點“必然性”?孫策是個軍事領袖,擅長打江山,但亂世打天下容易,治理國家難。一個政權要穩(wěn)定下來,必須得有制度化的東西,比如科層制、派系平衡這些。但孫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是那個能搞制度的人,他的暴烈和果斷適合開疆拓土,卻不適合長期守成。

孫權就不一樣了,他繼位后,立丞相、設年號,搞起了東吳的科層制,還能平衡士族和軍隊之間的關系。孫策開了一扇門,孫權走了進去,把門后面的東西布置得井井有條。這種兄弟之間的“遞進性”在歷史上特別常見,像劉邦打下天下,后代搞制度;朱元璋開國,朱棣完善行政架構。孫策的死,不是偶然,而是歷史規(guī)律使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三國演義》偏偏不這么寫。小說喜歡用宿命論給故事增加戲劇性,把孫策的死描繪成因果報應,把孫權的崛起歸結為天命。這種處理方式削弱了歷史的復雜性,但迎合了大眾的口味。人們喜歡看“天道輪回”,喜歡相信“報應不爽”,所以小說里的孫策之死更像是為孫權的正統(tǒng)性背書。

兄弟之間的關系,總是最復雜也最殘酷的。孫策和孫權,一個是月亮,一個是太陽,注定無法共存。有人說孫策的死是天意,也有人說是歷史規(guī)律,但無論怎么看,這對兄弟都共同鑄造了東吳的半壁江山。可問題來了,如果孫策活得長點,東吳的權力格局會不會變得更動蕩?歷史如果能多給孫策幾年,他還能不能壓住孫權?再往深處想,權力游戲里,親情到底還能不能存在?這才是這段歷史留給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