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馬未都的“無錫3日游”視頻,既好看又好吃。

街邊小館,居然取名叫“雞鴨鵝大酒店”,讓人好奇心滿滿。

一份份的濃油赤醬的江南美食,讓人垂涎欲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早餐店里的大餛飩、小餛飩顆顆飽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扳開豆沙包,甜甜糯糯的豆沙香氣直逼鼻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帶著網(wǎng)友逛黿頭渚櫻花、探訪稻香菜場、打卡“雞鴨鵝大酒店”,一邊吃一邊講,把常人忽略的細節(jié)變成知識點。

馬未都的游玩視頻,在他淵博的知識底蘊加持下,邊玩邊教,讓老鐵們直呼過癮。

看了他的視頻,才知道——

園林長廊邊看似普通的靠椅,有一個優(yōu)雅的名字叫“美人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未都坐在寄暢園的曲欄上,揭秘這種帶靠背的長椅叫“美人靠”,是古人根據(jù)人體脊椎曲線設計的“人體工學椅”,既能觀景又能休息。

蠡湖邊普通到讓人視而不見的木樁子,卻是古人幾千年的智慧體現(xiàn)。

木樁看似普通,實則是古人防止堤岸滑坡的“生態(tài)護坡”,用自然材料守護著一方水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街邊小館的匾額上赫然寫著“雞鴨鵝大酒店”,吸引住了馬老師的目光。

品嘗之后,他對江南美食的濃油赤醬的烹飪方法贊不絕口。

看到面筋塞肉,想起那是自己老母親最愛的美食,感嘆這就是人間煙火氣!

他點評無錫菜的甜“是醬油與糖的完美融合”,那是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碰撞。

老鐵們直呼:“跟著馬爺走一圈,感覺自己漲了200年見識!”

視頻點擊量的飆升,讓無錫這座江南小城再次火了一把。

這事兒說明,知識不僅能當飯吃,還能當“流量密碼”。

1、從“美人靠”看古人的“躺平智慧”

1、從“美人靠”看古人的“躺平智慧”

馬未都坐在寄暢園的“美人靠”上講故事時,鏡頭掃過欄桿上精美的木雕。您知道嗎?這看似簡單的木凳,藏著古人兩大巧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它是人體工程學的直觀體現(xiàn)。

靠背的弧度貼合人體脊柱,久坐不累,比現(xiàn)代辦公椅還科學。

它又是隱私與安全巧妙設計。

舊時女子不便拋頭露面,美人靠既能觀景又避免被人直視,堪稱古代“社交距離神器”。

馬未都打趣說:“這哪是欄桿?分明是古代人的‘躺平圣地’!”

您下次去江南古鎮(zhèn),不妨也體驗一把“靠在欄桿上看風景”的愜意。

2、蠡湖邊的木樁子,藏著古人治水的“土辦法”

2、蠡湖邊的木樁子,藏著古人治水的“土辦法”

馬未都漫步蠡湖時,發(fā)現(xiàn)岸邊密密麻麻的木樁子,他告訴網(wǎng)友那是:“這是古人防洪的‘土發(fā)明’,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木樁叫“木龍”,通過打入湖床固定泥土,防止堤岸被湖水沖垮,這個方法叫“木籠鎖水“。

可見古人的智慧。

馬未都的講解,就像他收藏的紫砂壺一樣,傳統(tǒng)工藝里藏著生生不息的生活哲學。

您若夏天來無錫,不妨乘游船看看蠡湖的“木龍陣”,感受古人“與水共舞”的膽識。

3、街邊小館的濃油赤醬,藏著無錫人的“甜咸哲學”

3、街邊小館的濃油赤醬,藏著無錫人的“甜咸哲學”

在“雞鴨鵝大酒店”,馬未都被一道“紅燒腳圈”難住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到底是豬蹄還是豬肘?”老板笑著解釋:“這是豬肘和蹄之間的部位,無錫人叫‘腳圈’,濃油赤醬才香!”

無錫菜的甜不是單純放糖,而是醬油與糖的黃金比例,甜得醇厚,咸得鮮美,就像無錫人性格——外柔內(nèi)剛。

清晨6點半的稻香菜場,馬未都站在薺菜餛飩攤前,看攤主熟練包出“褶皺均勻”的餛飩,感慨:“無錫人的講究,都藏在這些褶皺里!”

4、文化學習,讓生活多點“嚼頭”

4、文化學習,讓生活多點“嚼頭”

馬未都的文化底蘊告訴我們,生活處處是課堂,關鍵要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

當我們外出旅游的時候,不妨放慢匆匆打卡的腳步,去探訪那些藏在深處的老物件。

比如無錫的老城改造后,糧票兌換處、錄像廳變成了打卡點,下次路過稻香新村,不妨和老伙伴們聊聊“過去的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點“冷知識”,以豐富我們的談資。

比如寄暢園的八音澗,用不同材質的石頭敲擊會發(fā)出樂聲,可是比手機外放的BGM高級多了!

去動手體驗,活動小肌肉,暫時離開那片小小的手機屏幕。

惠山泥人博物館的“三分塑七分彩”技藝,和小時候玩的橡皮泥有異曲同工之妙,和家人孩子來玩,既能親子互動,又能傳承文化。

結語

結語

馬未都的視頻告訴我們:文化不是廟堂里的碑文,而是菜場里的煙火、河邊的木樁、街邊的美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次出門遛彎,不妨學學馬爺——

拍張照片,發(fā)個短視頻,@幾個老友,配上句“今兒發(fā)現(xiàn)個冷知識”。

去菜市場買菜,問問攤主“這菜叫啥名兒”,說不定能聊出個非遺傳承的故事。

生活本就是一本打開的書,多學點文化知識,日子才能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