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 全
責編 | 陳尚平
出品 | 1號紀實
前三篇游記介紹了陽光之城西昌和成都的八個“世界之最”,承蒙十幾萬讀者厚愛。本篇游記將通過漢水之畔的時空對話,帶大家體驗一下西部的另一個重要城市漢中。
這座位于秦巴腹地的地級市,在中國城市排名中并不顯眼,媒體曝光度也不高,似乎存在感不強。但它卻是每個漢族人都應銘記的精神原鄉(xiāng),是一個不應忽視、值得深入體驗的城市。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它不僅是地理坐標上的 "西北小江南",更是 "漢族和漢人" 稱謂的起源之地。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除中國外,漢人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且文明從未中斷的民族,漢族以 "和而不同" 的包容精神、"經(jīng)世致用" 的實踐智慧,在人類文明史上書寫了輝煌篇章。而這個偉大民族的稱謂,正是源自 2200 多年前的一段歷史傳奇:公元前 207 年,劉邦率先攻入咸陽終結(jié)秦王朝,后被項羽封為 "漢王",定都漢中。公元前 206 年,他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擊敗項羽,最終建立了延續(xù) 400 余年的大 下圖為我在漢中博物館的望江樓特展中拍攝的歷史描述。 下圖為我在漢中博物館的漢臺碑林中拍攝的石刻浮雕。 此次漢中之行,我們從城市肌理到人文脈絡進行了深度體驗。最直觀的感受是,這座城市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中保持著難得的清醒:它既非故步自封的 "活化石",也不是千城一面的 "復制體"。有人認為其發(fā)展節(jié)奏偏緩,錯失了許多機遇;也有人贊嘆它守住了綠水青山,保留著率真質(zhì)樸。這種發(fā)展理念的碰撞,恰似漢江之水的兩種形態(tài) —— 既有奔向大海的澎湃動力,也有滋養(yǎng)大地的靜默深情。 基于以上感受,本篇游記就以“漢中的變與不變”來展開。 先說第一個“變與不變”:漢中的行政歸屬變了,但是源自巴蜀的文化習慣基本沒變。 在漢中博物館的漢臺碑刻前駐足,歷史的褶皺里藏著驚人的文化密碼:自劉邦受封漢王的公元前206年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的漫長歲月里,漢中始終是巴蜀文明的重要拼圖。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之一益州,漢中即歸益州。劉備在成都稱帝之前的封號就是漢中王,諸葛亮長期駐扎于漢中作為蜀國前線基地,死后也安葬于漢中勉縣的定軍山武侯墓。唐代,漢中為山南西道駐地,管轄范圍如今四川北部一帶。五代十國時期,四川地方政權(quán)前蜀、后蜀也都據(jù)有漢中。宋代,漢中又長期是“川峽四路”之一的利州路駐地。從上圖可以看出,兩者之間雖被巴山山脈所隔,但是比起翻越秦嶺去關中地區(qū)卻要便利得多。金牛道上的馬蹄聲與米倉道的背夫號子,編織著與蜀地血脈相連的文化經(jīng)絡。 (古漢臺是劉邦在漢中的王府所在地) (漢中市勉縣的武侯墓照片) 直到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這一行政隸屬才發(fā)生根本的改變。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打破"山川形便"的政區(qū)劃分原則,漢中才被正式劃歸陜西行省。這一變化延續(xù)至今,漢中雖然地理位置上屬于南方(南北以秦嶺為界),但行政上隸屬于北方的陜西省。 這種行政歸屬的戲劇性轉(zhuǎn)變,如同在文化基因鏈上植入新的染色體。但地理宿命終究難以抗拒,漢中一直與四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許多漢中人至今仍保留著與四川相似的方言和習俗。而漢中的特產(chǎn)如米皮、漢中涼粉等,也都深受四川人的喜愛。漢中也是一個麻將文化深厚的地區(qū),漢中麻將是以四川麻將為基礎發(fā)展而來的,玩法有些許不同。作為長期居住在四川的我們來說,無論是氣候、飲食、語言和習慣,這種毫無違和感的融合,在漢中的感受非常親切。 當四川盆地的川劇與關中平原的秦腔在漢中上空交織,方言里保留的入聲系統(tǒng)與飲食中的麻辣因子,依然固執(zhí)地證明著源自蜀地的文化臍帶。在飲馬池美食街蒸騰的熱氣中,米皮的柔韌與火鍋的濃烈達成奇妙和解。漢中米皮嚴格選用當?shù)囟i米,經(jīng)十二小時浸泡、石磨細研、竹籠急蒸而成,薄如宣紙卻不失筋道,搭配漢中本地菜籽油煉制的紅油辣椒、漢江流域的黃豆芽和二十余種香料配比的調(diào)料水,酸辣鮮香中帶著漢水的清甜。而菜豆腐這道傳承千年的早餐,將秦嶺山泉點制的豆?jié){與祖?zhèn)魉釢{水反復凝結(jié),佐以窖藏半年的漿水菜和漢江青石壓制的泡菜,酸香醇厚中透露出農(nóng)耕文明的生存智慧。 (在漢中飲馬池美食街品嘗菜豆腐、米皮、面皮、涼粉) 總結(jié)起來,從行政管理上,漢中自元朝起就已經(jīng)發(fā)生明顯的改變,從隸屬于巴蜀到陜西。但是不變的是,漢中與四川的聯(lián)系卻一直遠比與關中地區(qū)更為緊密,也保持了更多四川的習慣和特色。 我的讀者中很多對經(jīng)營管理比較有興趣,順便聊聊“劉邦取天下是必然還是偶然?“這個話題。楚漢爭霸時劉邦在硬實力上是遠低于項羽的,但是就像商場一樣,勝利者為什么往往并不是實力最強的呢? 漢高祖得天下后有段著名的論述: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總結(jié)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是“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我對此深以為然,雖然劉邦的成功也有一定的運氣的成分,但是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能夠用好杰出人才,無疑是他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希望在識人用人方面精進的朋友,可以讀讀下面這本書。 下面說說第二個“變與不變”:漢中第一堰已經(jīng)發(fā)生巨大變化,但是”陜南魚米之鄉(xiāng)“的地位不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