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豆制品是一門“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門道多”的行當。小到街頭小攤的豆腐干,大到連鎖超市的腐竹禮盒,背后都藏著無數(shù)食品人的心血與堅持。

我也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我和家人在一個不足200平米的小廠房里,靠著手工磨漿、晾曬腐竹、貼牌代工,熬著每一單利潤不到5%的訂單。

今天,我們的品牌“鮮臨門”已經(jīng)走出了本地,建立起自己的銷售體系、冷鏈系統(tǒng)、電商渠道,年銷售額突破一億元。

沒有背景,沒有融資,我們是怎么做到的?我想,答案藏在一件事上:從講產品,轉向講“自己是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不露臉”的日子,干活多但沒價值感

還記得我們最早做代工那幾年,誰要貨,我們就拼命做,只求“量上去”。

但做久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你可以一天趕出1000包豆干,但沒人知道這貨是你做的。出了問題客戶找你,賣得好客戶拿走利潤。

你賣的是勞動,不是價值;你交的是產品,不是品牌。

最心酸的一次,是我們一款做得特別細致的手工腐竹,被某品牌貼牌在電商上賣到了69元/斤,而我們只賺了6塊。消費者夸“這腐竹真香”,卻從沒聽說過“鮮臨門”。

那時我就下定決心:不能一輩子當“影子工廠”。

二、第一次“露臉”:拍下我媽晾腐竹的視頻

我們真正的轉折點,是一個短視頻。

那天,我拿手機拍了我媽在廠房里晾曬腐竹的場景,畫面很簡單,沒有剪輯,只配了幾句話:

“沒有漂白、沒有增筋、曬滿24小時,這樣的腐竹,你還吃得到嗎?”

結果,點贊破了5000,評論區(qū)全是問怎么買的。

我第一次意識到:不是沒人需要好腐竹,是沒人告訴他們“哪家做得真實”。

那天我們試著掛了一個鏈接,賣出了400多包。

品牌的第一筆訂單,就這樣來了。

三、從代工廠到品牌的路,我們這樣走

說真的,做品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玄”。我們做的事,就是這三件:

1)把產品和過程拍出來,讓用戶“看見”

我們用最樸素的方式展示工廠日常:

  • 黃豆泡發(fā)過程
  • 豆?jié){煮沸的濃香
  • 腐竹掛架晾曬的慢鏡頭
  • 甚至工人試吃時候的表情

消費者最缺的,不是知識,而是“信任”。

你讓他看見,就容易讓他相信。

2)說人話,不講術語

我們不說“非轉基因大豆蛋白提取物”,我們說:“用的是東北當季黃豆,自己吃都不加香精?!?/p>

我們不說“脫氫乙酸鈉合規(guī)防腐”,我們說:“這袋腐竹沒放防腐劑,保質期短,但更安全?!?/p>

越通俗,越容易被接受。

3)別等流量爆棚,先把老客戶服務好

我們有一個200人的微信群,很多是第一批買我們腐竹的粉絲。他們給建議、發(fā)反饋、拍開袋圖。我們會送節(jié)日禮盒、寫手寫感謝卡、甚至記住誰家孩子考試剛考完。

這些人不是“用戶”,他們是“朋友”。

正是他們,一點點把我們推向更大市場。

四、電商、線下、直播,我們是怎么布局的?

① 電商不是萬能,但它是敲門磚
我們從拼多多起步,再到抖音、京東,自建小程序商城。不拼價格戰(zhàn),主打“原料+工藝+廠房可視”。

② 線下不放棄,做的是本地信任
我們把部分利潤讓給本地社區(qū)店、農貿市場,提供陳列架和展示牌,定期做試吃。做的是“鄰里口碑”。

③ 直播帶貨不刷量,刷的是存在感
我們不請大主播,自己出鏡,從泡黃豆講起,每次都有“老客戶”帶新客戶來下單。

五、今天的“鮮臨門”,不是奇跡,而是堅持

2024年我們建成了第二條標準化腐竹線,團隊從最初的5個人擴大到現(xiàn)在的42人。

我常說:“品牌不是Logo,不是包裝,是別人一說起‘這個腐竹’,就想起你?!?/p>

有一天,我在抖音直播間看到一個客戶留言說:

“看你們做腐竹的過程,像是看小時候奶奶曬豆皮一樣,真想支持你們。”

那一刻,我鼻頭發(fā)酸——這不就是我們做品牌的意義嗎?

寫在最后:你愿不愿意講出“你是誰”?

今天,越來越多農產品工廠還在默默無聞地做代工,覺得“講故事”“拍短視頻”太浮夸。但我要說,如果你不說,別人就會幫你定義你是誰。

我們從來沒指望靠一個短視頻爆火,我們靠的是每天拍一點、寫一點、賣一點,積累信任,積累用戶,積累品牌。

你要問我,我們做了什么特別的事?我只說一句話:

“我們沒騙任何人,所以別人愿意信我們。”

互動區(qū)
你吃過最有記憶的腐竹是哪一款?你愿不愿意相信一個“講真話的小廠”?歡迎評論區(qū)聊聊,也歡迎關注我,我們每天都在講自己的豆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