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辣媽
今天下班后在公司和同事們聊起孩子的話題,其中有幾個案例讓我頗感意外,我感覺很有必要寫出來讓大家思考一下。
李哥的兒子小杰正值青春期,曾經(jīng)無話不談的父子關(guān)系突然變得劍拔弩張。每次李哥想跟兒子談心,得到的都是"嗯""哦"的敷衍。
一次,李哥發(fā)現(xiàn)小杰又在玩手機,忍不住嘮叨:
"整天就知道玩手機,作業(yè)寫完了嗎?"小杰"砰"地關(guān)上房門,留下一句"煩死了"。李哥站在門外,既生氣又無奈。

張姐的做法就高明多了,她的女兒小美也曾對她愛答不理。張姐沒有像其他家長那樣大發(fā)雷霆,而是改變了策略。
她開始留意小美的興趣愛好,發(fā)現(xiàn)女兒最近迷上了漢服。
張姐沒有批評她不務(wù)正業(yè),而是主動提出陪她去看漢服展覽。漸漸地,小美開始跟媽媽分享漢服文化,母女關(guān)系也日漸融洽。
這讓我想起了那則著名的“烏鴉”的故事。
初春的清晨,一只烏鴉銜著一塊肉站在枝頭。樹下的小狐貍使出渾身解數(shù),諂媚、威脅、哀求,烏鴉始終不為所動。直到小狐貍改變策略,真誠地贊美烏鴉的歌聲,烏鴉才開口回應(yīng),肉也隨之掉落。
這個古老的寓言,道出了親子溝通的真諦:當(dāng)孩子關(guān)上心門時,父母越是強求,越會適得其反。
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12-18歲的青少年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渴望獨立,卻又依賴父母;
想要表達,卻又害怕被否定。
這時,父母的嘮叨就像小狐貍的諂媚,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
相反,如果父母能像智慧的烏鴉一樣保持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用平等的姿態(tài)與孩子對話,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實,與青春期孩子溝通要把握三個要點:
一是少說多聽,給孩子表達的空間;
二是放下身段,以朋友的身份交流;
三是尊重孩子的節(jié)奏,不急于求成。
就像烏鴉不會因為小狐貍的急切就開口,明智的父母也要學(xué)會等待,等待孩子主動敞開心扉的那一刻。

辣媽語錄:
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獨特的書,需要父母用心品讀。當(dāng)孩子不理你時,不妨做一只智慧的烏鴉,用耐心和智慧打開溝通的大門。
記住,教育不是一場權(quán)力的較量,而是一次心靈的對話。讓我們放下焦慮,用理解和等待,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雨季。
你會耐心傾聽孩子的意見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