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窮的時候,經常容易進退失措。

過大的壓力,會導致決策出現偏差。窮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它會降低前額葉皮質的活性,讓人更渴望外在刺激。
比如說,有錢人往往不太在意新款手機的價格,買不買都行;但窮人卻更愿意砸鍋賣鐵去購買。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杏仁核與多巴胺主導了行為,而前額葉皮質沒能發(fā)揮作用。所以,想要跳出貧窮的陷阱,首先要理解貧窮這件事。
有人可能會說,窮的時候還要花錢買書,這太不合理了。但實際上,買書學習是最劃算的投資。如果告訴你“窮就別花錢,別讀書”,看似是為你著想,實則會讓你在貧窮中陷得更深。很多人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對世界的運轉規(guī)律一無所知,不了解什么樣的工作能掙到錢、哪些工作產出高或低。如果不理解這些,只是一味抱怨貧窮,誰也幫不了你,只有自己真正理解,才能走上高效的發(fā)展道路。
很多人在貧窮時,看到送外賣一個月能掙一萬,就會難以抗拒這份誘惑。從養(yǎng)家糊口的角度看,靠送外賣掙這一萬塊錢并不丟臉。但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我不建議長期從事。因為短期內能掙到這一萬,是因為年輕、體力好、跑得快,但隨著時間推移,身體會變差,速度會變慢,而且技術和算法不斷進步,未來還可能出現機器人、無人機等替代人力。跑了十年,你并不會比一年前的自己更有競爭力,這就是缺乏長線思維的表現。當然,在特別窮的時候,短期送外賣沒問題,但要清楚這并非長久之計,沒人能一直承受高強度的工作。
我們從來沒有歧視任何職業(yè),賺錢養(yǎng)家糊口都值得尊重。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你要清楚,十年后自己是否比十年前有所成長。相比之下,做銷售,比如賣房子、賣保險、賣理財產品十年,或者從事管理工作十年,大概率會讓你和一年前截然不同。因為這些工作具有積累性,好過單純用時間換錢。窮人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只會用時間換錢,而有錢人最大的特點是購買別人的時間來創(chuàng)造價值,這就是二者的本質區(qū)別。
有人會說:“我不會做管理,怎么做管理工作呢?”但誰一開始就會做管理、會講書、會銷售呢?我們都是在實踐中學會的,而不是學會了才去做。就像馬斯克,現在他管理能力出色,但此前也曾多次瀕臨失敗。每個人都是從年輕、懵懂開始,沒有人一開始就什么都會。敢于去做,是學習最快的方式。如果總是等自己“會了”才行動,那可能永遠等不到機會,因為機會不會主動等你準備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