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的獨生子白清揚,高三因成績優(yōu)秀,被保送到英國倫敦國王學(xué)院。未曾想,他竟選擇了最冷門的蒙古史專業(yè)。董卿詫異地問白巖松:“你不擔(dān)心兒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嗎?”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若是孩子本身不喜歡、不想做、不努力,作為父母,如何托舉都沒用!”
白巖松面對董卿的詢問,給出自己的看法,建議對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不必生搬硬套,不奢望讓一個平庸的孩子成龍成鳳、也不要讓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淪為平庸。
聽到這樣的答案,董卿有些愣神,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她,一開始受到的便是父母的嚴加管教,或許并未體會過自由自在地掌控人生帆船。
白巖松和董卿,一個曾經(jīng)的“央視一哥”、一個曾經(jīng)的“央視一姐”,教育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
在白清揚沒有上大學(xué)之前,白巖松就曾和他推心置腹、暢聊許久,他更是告訴孩子,若是“考全班第一,我就跟你急”。
這樣的話術(shù)出現(xiàn)在一個父親身上,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畢竟很多父母傳統(tǒng)的想法便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爸,我喜歡足球,不僅喜歡踢足球,還想要去做足球解說!”
聽說兒子有自己的喜好,白巖松很高興,當(dāng)場就給予支持,并呼吁兒子“想做什么就放開手腳去干,在體驗的過程中努力,在感受的過程中學(xué)習(xí)。”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白巖松十分贊同這句話,也一直將此作為“標榜”去踐行。
高中時期的白清揚成績優(yōu)秀,這讓白巖松有些“苦惱”,擔(dān)心孩子進入“死循環(huán)”成為一個書呆子,因此對于孩子的愛好總是多加以培養(yǎng)。
父子相處的時間,輕松而自由,白清揚也是在白巖松口中得知了父親曾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內(nèi)蒙古。
因為工作原因,白巖松“背井離鄉(xiāng)”,在大城市扎了根,又因工作過于忙碌,導(dǎo)致回家的時間寥寥無幾。
白清揚明白父親所想,因此在被保送英國倫敦國王學(xué)院之后,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選擇了該校最為冷門的專業(yè):蒙古史。
本來,這件事情只是白巖松的家事兒,但白巖松作為公眾人物,一舉一動都備受關(guān)注,此事也被傳的“人盡皆知”。
2018年,白巖松做客董卿傾情打造的節(jié)目《朗讀者》,二人皆為父母,交談過程中難免提起孩子,恰逢白清揚前往英國選修蒙古史的事情“沸沸揚揚”,董卿便脫口而出一個問題,便有了開頭一幕。
董卿的父母較為“傳統(tǒng)”,以董卿的經(jīng)歷來看,父母對她的教育極為嚴苛,這才成就了光鮮亮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主持人。
董卿本身也比較“推崇”父母的教育方式,認為嚴師出高徒,而董卿也希望自己能夠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給予孩子最大的幫助,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015年,董卿前往美國并在美國產(chǎn)子,按照歷臘美國定律,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可以自動獲得美國國籍,因為這件事情,董卿站在了風(fēng)口浪尖,一時間輿論一邊倒。
針對此事,董卿給出回應(yīng):孩子成為美國國籍并非是不愛國的表現(xiàn),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
美國著名的大學(xué)較多,或許正如董卿所言,她的行為也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因此,當(dāng)?shù)弥讕r松的兒子白清揚前往英國選修最為冷門的專業(yè)時,董卿一時間是無法理解的,董卿認為白巖松完全可以給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可白巖松為何不去“干涉”呢?
前往英國選修蒙古史,將來是留在英國發(fā)展,還是回到中國工作呢?在哪里,這專業(yè)都相當(dāng)冷門,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嗎?
身為父母,都希望孩子過的好,但二人的想法截然不同,董卿的成長環(huán)境與白巖松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董卿傾向于給孩子最好的,白巖松則認為父母給的未必是最好的,孩子喜歡的或許才是最好的。
父母優(yōu)秀,孩子就一定能成龍成鳳嗎?說直白一些,有的孩子并非是那塊料,或許就是一灘“泥”,爛泥扶不上墻,但可以拿來種荷花,只要做對了選擇,因材施教,也會收獲美好的人生。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
信息來源:馮瑋.《冷門專業(yè)熱起來:蒙古史青年學(xué)者白清揚訪談錄》.《中國青年報》,2023年12月15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