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瞬間?
鬧鐘響了第 8 遍還賴在床上,盯著電腦屏幕時腦子突然 “斷片”,周五晚上明明該開心,卻忍不住為周一的早會發(fā)愁…… 不想上班這件事,就像春天的柳絮一樣,在年輕人的世界里飄來飄去。
但總有些人能把這種情緒玩出 “新花樣”,他們悄悄做著這 3 件事,把 “不想上班” 變成了生活的轉(zhuǎn)機。
一、給情緒留個 “秘密基地”,躲進去喘口氣
說白了,大部分人抵觸的不是上班本身,而是被工作 “按在地上摩擦” 的無力感。就像上周刷到的 95 后女生小林,每天下班都會繞路去江邊坐 20 分鐘。
她對著路燈下的波光發(fā)會兒呆,把白天被客戶懟的委屈、改了 18 版方案的煩躁,都隨著江風(fēng)飄走。“那 20 分鐘里,我不是誰的下屬,只是我自己?!?她說這話時,眼里閃著輕松的光。
身邊好多人都在搞這種 “秘密儀式”:
有人在工位抽屜里藏著一本手賬本,午休時畫幾筆簡筆畫;有人每天坐地鐵時戴降噪耳機聽脫口秀,用別人的段子沖散工作的糟心;還有個做新媒體的朋友,每次改稿改到崩潰,就躲進公司樓梯間,對著手機里的寵物視頻笑兩分鐘 —— 這些看起來 “沒用” 的小事,其實是給情緒裝了個 “解壓閥”。
生活不是永動機,我們都需要一個能 “一鍵切換” 的小空間。把壓力留在專屬角落,才能帶著輕松的自己回到現(xiàn)實。
二、在重復(fù)里搞點 “反套路”,讓日子蹦出火花
很多人抱怨上班沒意思,本質(zhì)上是被 “固定劇本” 困住了。
就像 00 后護士小宇,每天給老人輸液時總會多聊兩句:張奶奶喜歡聽越劇,他就哼兩句《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李大爺想念孫子,他就分享自己的童年糗事。“現(xiàn)在每次進病房,他們看見我比看見家屬還親。” 小宇說這話時,臉上全是成就感。
還有個做行政的表姐更絕,她把每天的會議記錄變成了 “職場段子手日記”:領(lǐng)導(dǎo)說 “再想想”=“這個方案暫時通不過”,同事說 “我盡量”=“這事有點難搞”。
靠著這種 “翻譯技能”,枯燥的會議竟成了她觀察人性的 “真人秀”。其實哪有什么天生的新鮮感,不過是有人愿意給日子加點 “調(diào)味料”—— 比如換條上班路線看看街角的新店,用不同顏色的便簽紙標(biāo)記待辦事項,甚至在水杯上貼個搞怪貼紙,都能讓重復(fù)的日子蹦出小驚喜。
生活就像打游戲,老走同一條路當(dāng)然會膩。偶爾繞個小路撿撿 “隱藏道具”,才能讓日常充滿開箱的期待感。
三、把 “擺爛念頭” 變成 “充電信號”,悄悄攢大招
誰沒有過 “世界那么大,我想立刻辭職去看看” 的沖動?但真正聰明的人,會把這種沖動轉(zhuǎn)化成 “升級裝備” 的動力。前同事阿楠去年總說 “不想干了”,但她沒直接裸辭,而是每天下班后花 2 小時學(xué)數(shù)據(jù)分析。
三個月后,她帶著新技能跳槽到了更心儀的公司,薪資漲了 40%?!芭c其說是逃離現(xiàn)在,不如說我想追上心里那個更好的自己。” 她現(xiàn)在的朋友圈,全是學(xué)新技能時畫的筆記導(dǎo)圖。
充電的方式有千萬種:有人用周末時間在 B 站學(xué)剪視頻,把愛好變成了副業(yè);有人報名參加線下讀書會,在和陌生人的討論里打開新視野;還有個當(dāng)老師的朋友,每年暑假都會去不同的城市做義工,“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回來上課都更有激情了”。
記住,“不想上班” 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大腦在提醒你:該給自己囤點 “新能量” 了。
暫停鍵不是用來躺平的,是讓你看清下一步該往哪跑。把擺爛的時間用來攢技能,總有一天你會感謝現(xiàn)在的 “不甘心”。
和 “不想上班” 和解,才是成年人的超能力
我們必須承認(rèn),上班這件事很難讓人永遠(yuǎn)充滿熱情,就像再好吃的菜天天吃也會膩。但那些把日子過得風(fēng)生水起的人,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與其和 “不想上班” 死磕,不如學(xué)會和它和平共處 —— 給自己留個情緒小窩,在重復(fù)里找點新鮮玩法,把偶爾的倦怠變成充電的契機。
下次當(dāng)你又盯著電腦發(fā)呆時,不妨試試這 3 件事:先花 5 分鐘躲進自己的 “秘密基地” 喘口氣,再給接下來的工作加點小創(chuàng)意,最后悄悄列個 “升級計劃”。你會發(fā)現(xiàn),不想上班的情緒就像夏天的雷陣雨,來得猛但去得快,只要你不被它困在原地,雨后的天空反而會更晴朗。
畢竟,上班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讓生活只剩上班。學(xué)會和這種情緒握手言和,才能在忙碌的世界里,給自己留一片不被工作淹沒的星空。
你說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