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濃不如淡,近不如遠。

低耗遠離是非,顧家守住溫暖,自渡無懼風雨。

作家劉震云在《一句頂一萬句》里寫過這樣一段故事:

老楊把老馬當生死兄弟,家里有難處總找他商量。

老馬卻把老楊當消遣,有事躲著走,沒事拿他解悶。

在發(fā)現(xiàn)老馬的虛情假意后,老楊從此再不與老馬來往。

那些不愛串門、也不愿別人來家的人,不是孤僻,而是看透了人情冷暖。

他們不愿陷入那些表里不一的社交關系中,更愿意保持一份清醒與獨立。

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圈子雖小,心卻更加寧靜。

關上家門,不是冷漠,而是修到了最難得的境界。

簡化社交,圈子越小,心越寧靜

《增廣賢文》里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strong>

圈子再大,不如心里清凈。

年輕時總以為多個朋友多條路,后來發(fā)現(xiàn)真正的朋友,幾個便已足夠。

篩掉虛情假意的熱鬧,才能騰出地方安放真心。

把圈子收窄,不是孤僻,而是明白哪些人值得交往,哪些事值得用心。

明朝時期,江西有一位名叫李海珍的書生。

他自幼熟讀詩書,卻從不參與文人才子的詩會雅集。

某次,同窗好友王青邀請他參加知府公子的生辰宴。

李海珍望著書房中堆積如山的書籍,搖頭道:“我若去迎合權貴,這些圣賢之書便該蒙羞了?!?/p>

后來,王青在宴會上為爭奪作詩頭名,當眾與人激烈爭執(zhí),終被革去功名。

而李海珍則每日在茅廬前讀書耕田,幾十年后,終成江南一代大儒。

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strong>

真正的情誼,從來不是靠數(shù)量堆砌,而是靠質(zhì)量取勝。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中,保持一顆寧靜的心,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干擾,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簡化社交,不是拒絕與人交往,而是學會選擇,學會珍惜。

把時間和精力留給那些真正值得的人,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滋養(yǎng)和成長。

以這樣的心態(tài)交友,圈子雖小,但心卻更加充實和滿足。

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來自外界的喧囂和繁華,而是來自內(nèi)心的寧靜和滿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顧家心態(tài):

專注家庭,關起門來,幸福自來

作家林語堂說過:“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隱藏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strong>

家庭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也是最能讓我們卸下防備的地方。

關上家門,將外界的紛擾隔絕在外,真正地放松下來,享受家庭的溫馨與安寧。

那些專注于家庭的人,往往更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他們懂得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刻,用心經(jīng)營家庭。

專注于家庭,不是與世隔絕,而是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土。

民國年間,林語堂舉家旅居國外。

有次他受邀參加文學沙龍,滿屋子都是舉著香檳談笑的名流。

他坐了片刻,突然起身告辭說:“諸位繼續(xù),我要回家陪妻女吃飯了。”

在場一位貴婦譏諷道:“林先生這般戀家,怕是成不了大氣候。”

他卻指指自己的西裝口袋,里面露出半截女兒畫的涂鴉。

笑著說:“您看,這是我女兒今早送我的禮物?!?/p>

后來他在書中寫道:“看著妻女吃完三碗白米飯,比聽一萬句恭維話更踏實?!?/p>

戰(zhàn)亂年間,許多文人忙著參加集會,林語堂卻每天雷打不動給妻子廖翠鳳讀書中的故事。

有朋友罵他不問世事,他平靜地說:“若連自家屋檐下的哭聲都聽不見,還談什么心懷天下?”

晚年他癱瘓在床,女兒們輪流給他念書喂飯。

即使被病痛折磨,他臉上也始終掛著笑容。

臨終前,林語堂說:“我這輩子最成功的作品,不是哪本書,而是每天圍著我吵吵鬧鬧的幾個女子?!?/p>

《禮記》中講:“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一個能夠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才能夠更好地去成就一番事業(yè)。

家庭雖小,卻是我們修身的起點,也是我們幸福的源泉。

在顧家心態(tài)的引領下,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家庭中。

關心陪伴家人,共同度過每一個平凡而又溫馨的日子。

我們不需要去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繁華和喧囂,只需要用心去感受溫暖。

這樣的生活,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幸福和滿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渡心態(tài):

修身養(yǎng)性,獨立自強,自愈自渡

《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strong>

擁有自渡心態(tài)的人,深知人生最終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他們不會怨天尤人,而是選擇積極面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修身養(yǎng)性,不斷提升自我,讓自己變得更加獨立和強大。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海迪獨居在山東的小閣樓里翻譯外國典籍。

高位截癱的她每天趴在床上,用鏡子反照著書本一字一句地翻譯,字典翻爛了就用漿糊粘。

有年冬天,出版社編輯來取稿子,看見她胳膊肘磨出的血痂,勸她找殘聯(lián)申請補助。

她卻笑著說:"要是靠救濟活著,我就沒底氣繼續(xù)寫作了。"

后來她翻譯的書籍出版,被搶購一空,日本醫(yī)學代表團慕名來訪。

團長提出帶她去東京治療,她卻婉言謝絕,指著院子里自制的康復器械說:"這些年我給自己當醫(yī)生,發(fā)現(xiàn)最管用的藥是咬牙堅持。"

如今她書房墻上還掛著當年的鏡子,鏡子背面寫著句話:"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經(jīng)云:“自渡者天渡,自助者天助?!?/p>

擁有自渡心態(tài)的人,往往能夠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wěn)。

自愈自渡,是他們面對困境時的態(tài)度,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

當這些困境來臨時,不要逃避或依賴他人,而是勇敢地面對。

人到中年,應懂得如何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在逆境中也能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劉震云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寫道:“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也無法預知未來會遇到怎樣的風雨。

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面對這些無法避免的挑戰(zhàn)。

低耗遠離是非,顧家守住溫暖,自渡無懼風雨。

走過半生才明白,最好的活法不過是關上門,過日子。

總結(jié):

與人相交要保持距離。再親密的關系,也記得保留私人空間。好的人際關系,既要適度熱情,又要拿捏分寸;不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社交上,合理安排,懂得進退,不為難自己,也不麻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