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六代機在氣動布局設計上與成飛六代機有著明顯不同,凸顯出沈飛對六代機的獨特理解,他們根本沒想按照常理出牌。沈飛六代機采用了無垂尾的蘭姆達翼,使得該機在機動與隱身需求達到一個良好的平衡。
沈飛六代機的翼形結構比較創(chuàng)新,采用了蘭姆達飛翼構型(Lambda Wing)的斜切機翼+全動翼尖,也就是“人字型”主翼,外形類似于希臘字母λ,具備高機動的垂直尾翼的功能。
在機動狀態(tài)下,該機的全動翼尖可以豎起操縱,機動性與操縱性會有極大改善。在高攻角階段(約60度攻角),全動翼尖的偏航力矩幾乎不受側滑角變化的影響,確保了在這種極端狀態(tài)下的可控性和抗尾旋能力,這對于戰(zhàn)斗機的機動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
殲-50采用了一種無尾飛翼的布局方案,同時采用了全動翼尖方案,具備鉸鏈力矩小、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易于驅動、效重比高等優(yōu)點。全動翼尖即使在飛機大攻角(約60°)的情況下,仍擁有良好的偏航控制能力,并且能有效抑制尾旋等危險的飛行狀態(tài)。對于一款追求高制空能力,以及機動性和高穩(wěn)定性均衡要求的第六代戰(zhàn)斗機,全動翼尖技術無疑是如虎添翼。這明顯是沈飛對未來空戰(zhàn)形態(tài)的精準預測與把握。

與傳統(tǒng)的梯形翼或三角翼相比,蘭姆達機翼在不過度降低長寬比的情況下,可以確保其后緣與前緣具有相同的后掠角。通過確保機翼后緣和前緣的后掠角一致,還具有良好的隱身性能,后緣雷達的回波方向與前緣雷達的回波方向一致,通過減少機翼后緣產生的散射波峰值,有效降低了目標角范圍內的雷達散射截面(RCS)平均值。
蘭姆達機翼的運用,在降低雷達散射截面的前提下,能夠更有效地布置氣動增升/操縱面,從而顯著改善飛機的起降性能和亞/超聲速巡航性能。
不過,蘭姆達機翼雖好,但技術難度極高,傳統(tǒng)機翼是“一塊板”,蘭姆達翼卻是“多段拼接”,制造工藝要求極高。此外,無垂尾設計全靠飛控軟件調整,稍有不慎就會失控,對飛控的要求極高。在超音速飛行時,蘭姆達機翼承受巨大應力,必須使用新型復合材料。
由此可以看出,無尾構型下的沈飛六代機,即可以滿足全向隱身需求,也能夠滿足機動能力的要求。

沈飛六代機(殲-50)不只是一款先進的第六代戰(zhàn)斗機,還代表著中國在航空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在超聲速性能、全向隱身性能、常規(guī)機動性能、航向控制和起降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突破。
實際上,殲-50是一架變體飛機,是指能夠在飛行過程中改變氣動外形、如機翼面積、展弦比或后掠角等,使在不同飛行狀態(tài)下性能保持最佳的飛行器。變體飛機面向任務需求,希望通過構型變化來化解隱身與氣動之間的固有矛盾,進而使得隱身、飛行、機動能力都可以在單一平臺上達到最優(yōu)。

在隱身性能將得到極大提升的同時,還可以滿足亞音速、跨音速和超聲速平飛和機動飛行能力。有了極大地增強機動性和可操縱性,再加上全向隱身性能,殲-50的制空作戰(zhàn)能力將是無以倫比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