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的世界里,有些疾病如同潛伏在暗處的“隱形殺手”,悄無聲息地侵蝕著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卻渾然不覺。它們不痛不癢,不紅不腫,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推向危險的邊緣。胃癌,就是這樣一種疾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些被忽視的“無聲警報”

在門診室里,我常常遇到一些患者,他們的癥狀微不足道,卻隱藏著巨大的健康隱患。那天,一位中年女士走進了我的診室,她的神情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疲憊。她告訴我,自己失眠已經快半年了,吃點安神藥也沒見效,總感覺肚子發(fā)脹、胃口差,最近幾天連飯都不想吃了。

她以為這只是更年期的小麻煩,拖著拖著,直到連走路都覺得累,才來醫(yī)院做了全面檢查。而結果,猶如晴天霹靂——胃癌晚期,伴有腹膜轉移。她愣住了,我也沉默了。這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忽視身體信號的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胃癌: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很多人聽到“癌癥”,第一反應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但實際上,胃癌的魔爪早已伸向了更年輕的人群。根據(jù)《國家癌癥中心2023年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我國每年新發(fā)胃癌病例近50萬,40歲以上人群占比超過60%,而50歲正是胃癌高發(fā)的“分水嶺”。

這不是偶然?,F(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飲食不規(guī)律、熬夜應酬、精神緊繃,這些都成了胃癌的“溫床”。特別是女性,到了50歲,身體激素水平開始波動,更容易忽視一些慢性不適癥狀,把它們歸咎于更年期。但很多時候,那些你以為的小毛病,正是大病的前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失眠、乏力、胃脹氣……真是更年期嗎?

我們再回到那位女士的故事。她來就診時最主要的癥狀只有一個字:“累”。晚上睡不好,白天沒精神,胃口差,還一直覺得肚子脹、吃不下東西。她去看過心理科、內科、中醫(yī),吃了不少藥,效果都不顯著。

其實,胃癌早期的典型癥狀非常不典型:上腹部隱痛、腹脹、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輕度貧血,這些癥狀極容易被誤判為胃炎、功能紊亂,或者更年期綜合征。據(jù)《中華腫瘤雜志》2022年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將近68%的胃癌患者在確診前都曾誤以為自己只是“胃不好”,而真正引起重視往往是在體重明顯下降、吞咽困難、嘔血或黑便時。而那時,癌細胞早已悄悄擴散。

“我有一個朋友”,她也走過這條路

我有一位同行的朋友,她母親也是50出頭,平時身體挺好,就是總說胃口不好,飯后愛打嗝,還總喊累。她是醫(yī)生的女兒,母親卻遲遲不肯檢查,總說“這不算病”,自己煎點姜湯、喝點養(yǎng)胃粉就行。

直到有一天,她母親突然暈倒,送去醫(yī)院,檢查報告讓我們都倒吸了一口涼氣:胃癌晚期,肝轉移。我朋友哭得眼睛都腫了,邊哭邊說:“我怎么就沒逼她早點做胃鏡?”是啊,胃鏡不是萬能的,卻是目前發(fā)現(xiàn)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一次胃鏡,或許就能換來十年安心。

這4個“看似小事”的信號,別忽視

說到底,身體其實一直在說話,只是我們沒聽懂。

第一,長期失眠、乏力。 不是失戀也不是焦慮,而是身體的“內部戰(zhàn)爭”。癌癥發(fā)展過程中會釋放炎性因子,干擾神經系統(tǒng),造成睡眠障礙和疲乏感。

第二,胃脹氣、不想吃飯。 很多胃癌患者前期都伴有消化道輕度癥狀,特別是飯后飽脹感強、食欲減退,甚至出現(xiàn)“吃不下飯”的情況。若持續(xù)兩周以上,必須警惕。

第三,體重莫名下降。 不是你減肥成功了,是身體把“營養(yǎng)”都輸給了癌細胞。體重驟降超過5%,一定要查清楚。

第四,大便顏色變黑或發(fā)黏。 胃部出血時,血液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會導致黑便。很多人誤以為是吃了黑芝麻、補鐵藥,但如果黑便持續(xù)出現(xiàn),一定要做糞便潛血檢查,必要時做胃鏡。

胃癌不是“突然來”,而是“慢慢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jù)《中國癌癥統(tǒng)計年鑒2023》,胃癌的形成并非一夜之間,而是由胃黏膜慢性炎癥——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癌變,至少需要5到10年。這個過程就像你長期對胃“施暴”:吃得咸、吃得辣,抽煙喝酒,三餐不定,情緒壓抑……胃部黏膜反復受損,修復、再受損,最后就走上了“變壞”的不歸路。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總說胃鏡是“生命的望遠鏡”,能提前看到那些看不見的危險。

別信偏方,也別等“疼了”才查

很多人到現(xiàn)在還抱著僥幸心理,覺得“疼了才是病”,“偶爾胃脹算不了啥”。甚至還有人熱衷于喝啥“養(yǎng)胃茶”、吃啥“神藥”,對正規(guī)檢查避之不及。但我們在臨床上見得太多:誤信偏方,耽誤治療,等到疼得站不住了,往往就已經晚了。

要知道,癌癥一旦進入晚期,治療手段就只能以“延長生命”為主,而不是“根治”。治療成本高、身體代價大,甚至生活質量也會嚴重下降。

胃癌能預防嗎?當然能

首先,規(guī)律作息、飲食清淡、戒煙限酒是最基礎的。少吃腌制、熏烤、過咸的食物,尤其是含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制品,比如火腿、臘肉、咸魚。

其次,警惕幽門螺桿菌感染。這個“胃癌元兇”在我國感染率高達50%。有家族病史、經常胃痛的人,建議做幽門螺桿菌檢測,一旦發(fā)現(xiàn)陽性,規(guī)范根除治療。

還有就是,定期做胃鏡。尤其是40歲以上、有胃病史、幽門螺桿菌感染史、家族有胃癌病史的人群,每2年做一次胃鏡,是非常有必要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防癌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不能只等身體“出事”才慌亂治療,而是要從現(xiàn)在開始,把“健康”當作一種習慣。吃飯細嚼慢咽、少油少鹽;心情不好時學會排解,不靠暴飲暴食發(fā)泄;每年體檢不只是例行公事,而是“給未來的自己一份保險”。

用一句老話說就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別等到失眠、胃脹、食欲不振、體重下降這些“信號彈”一個個打出來,才想起去醫(yī)院。到那時候,醫(yī)生能做的,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