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斜斜漏進窗欞時,總愛將日子揉進一盞茶里。白瓷壺在電陶爐上咕嘟作響,水紋輕顫如漣漪,恍惚間竟與二十年前外婆家的老灶臺上,那壺煨著的粗陶茶有了微妙的呼應。時光仿佛從未走遠,只是換了個容器,繼續(xù)在茶香里慢慢熬煮。

煮水最是磨性子。山泉水從清亮到泛起細密珍珠泡,需守著電陶爐的藍光數(shù)夠三沸。候湯的間隙,竹制茶則舀起陳年普洱,深褐的茶餅在茶針挑撥下簌簌散開,像極了撕開歲月的封印。葉片蜷曲如蝶,落進蓋碗時發(fā)出細微的脆響,驚飛了案頭半干的茉莉花瓣。這讓我想起《茶經(jīng)》里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 的講究 —— 原來連煮茶的火候,都藏著古人對光陰的敬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頭道茶是要倒掉的。沸水沖下,茶葉驟然舒展,卻帶著青澀的鋒芒。如同少年莽撞的心事,須得濾去急躁,才能品出回甘。第二道水注得極緩,水流貼著碗壁畫著溫柔的弧,看著茶葉在琥珀色的茶湯里沉沉浮浮,忽然懂了陸羽筆下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的深意。這杯茶里,何止是草木的精華?分明盛著云霧的輕盈、山巖的厚重,還有制茶人指尖的溫度。

茶煙裊裊間,案頭的日歷又翻過一頁。都市的喧囂被擋在紗簾之外,唯有杯盞里的時光是鮮活的。白茶清歡無別事,可偏偏這一盞茶的功夫,能讓焦頭爛額的報表、未接的工作電話,都成了隔岸的煙火。指尖摩挲著茶盞的冰裂紋路,竟摸到了時光的褶皺 —— 那些被快節(jié)奏碾碎的詩意,原來都沉淀在這緩慢的沖泡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窗臺上的綠蘿垂落新葉,茶寵金蟾背上凝著細密的茶湯水珠。茶友總笑我 “癡”,說現(xiàn)代人喝茶講究效率,何必守著電陶爐等水沸?可他們不知,當茶湯入口的剎那,喉間漫過的何止是茶香?是春日茶山的晨霧、秋夜焙茶的星火,是外婆教我 “茶要三起三落才出味” 的絮語,是用一杯茶的時間,與自己坦誠相對的從容。

窗外的玉蘭開了又謝,茶罐里的茶葉卻愈發(fā)醇厚。有人說茶是 “可入口的古董”,倒不如說茶是時光的容器。當我們不再追趕秒針的刻度,而是學著用三沸的耐心去等待,用七泡的從容去品味,日子便真的能泡成一杯茶。從青澀到回甘,從濃烈到淡遠,最終在唇齒間留下綿長的余韻 —— 這大概就是歲月最溫柔的模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暮色漫進茶室時,最后一泡老茶仍泛著暖意。茶湯澆在茶寵身上,水珠順著金蟾的鼓眼滑落,在茶盤上匯成細小的河。這些沉默的器物,日日吞吐茶香,將無數(shù)個茶余飯后的時光,熬成了掌心溫潤的包漿?;蛟S生活的真諦,本就藏在這一斟一飲的慢里 —— 慢,不是拖延,而是懂得讓時光沉下來,在茶香中照見內(nèi)心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