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突然發(fā)病,在家中去世。
慈禧太后聽后掩面哭泣,李鴻章、左宗棠紛紛吊唁。
作為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他去世前,曾經(jīng)給子孫留下四句遺言,至今傳于后世。
那么曾國藩留下了哪四句話,他的一生,又是否有未盡的遺憾之事呢?

曾國藩之死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曾國藩是其中的半個。
曾國藩以文官的身份入仕,又在太平天國期間組建湘軍。
后來在西方思潮不斷涌入國內(nèi)時,他又主張洋務(wù)運動,嘗試以新的技術(shù)與理念推動國家發(fā)展。
其中,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就是在這一時期迅速崛起的。
為了進一步催化出大量現(xiàn)代化人才,一批批幼童被選出來,遠赴歐美學習科技知識。
與此同時,西方書籍、電報、鐵路等,也陸續(xù)在國內(nèi)出現(xiàn)。
在這期間,曾國藩作為洋務(wù)運動的主要擁護者,與抵觸變革的保守派發(fā)生了長久的爭論與矛盾。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在花園里散步,忽然腳麻不能行動,便讓兒子攙扶他回書房。
在這期間,曾國藩的癥狀快速惡化,連張嘴說話都成奢望。
這時,他已預(yù)見了自己的死亡,便指了指桌子上的遺囑。
僅過了45分鐘,曾國藩停止呼吸,就此去世。
消息很快傳到慈禧太后耳中,她雖大權(quán)在握、殺伐無常,但極為倚重曾國藩。
她也知道,這一朝的脊梁又斷了一根。

隨后,朝中眾臣不斷出入曾府,第一個來的是李鴻章。
李鴻章以曾國藩學生自居,在挽聯(lián)上寫下了稱頌曾國藩的內(nèi)容。
左宗棠因在前線無法前來,便派人送上了挽聯(lián)。
左宗棠與曾國藩的政見相悖,以前還在朝堂上爭得面紅耳赤。
但是左宗棠也佩服曾國藩的為人,對于他在需要之際派兵增援自己的做法很是感激。
曾國藩死后,左宗棠對曾家后人多有關(guān)照。
曾國藩的去世太過突然,或許對于他來說,仍有兩件意難平的憾事使其耿耿于懷。

曾國藩的遺憾與遺言
在去世前幾年,曾國藩一直非常關(guān)注洋務(wù)運動的進展。
送幼童留學并不是毫無進展,只是整個過程太緩慢,曾國藩滿懷期待的等待結(jié)果,卻突然意外去世。
這是其一,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遺憾:
沒有完成劉松山的墓志銘。

劉松山是湖南人,少時加入湘軍,在曾國藩身邊出生入死。
左宗棠奉命清剿捻軍期間,曾國藩曾將劉松山派過去支援。
不過在1870年破馬五寨后,劉松山被飛炮擊中去世。
劉松山的去世讓曾國藩十分傷心,此時左宗棠提議讓曾國藩為劉松山寫墓志銘。
對于這個提議,曾國藩幾次提筆,卻不能像寫八股文一樣洋洋灑灑一筆即成。
以至于劉松山去世兩年了,曾國藩都沒寫完。
曾國藩帶著遺憾去世了,不過他留給子孫后代的四條訓誡卻流傳了下來。

第一條是慎獨則內(nèi)心平靜
《禮記》里曾經(jīng)提到慎獨,意思是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松懈,該有的言行與待人方式要保持住。
只有這樣,人的內(nèi)心才不會浮躁。
第二條是主敬則身體強健
主敬這個詞源于禪宗,是修煉本心的方式。
后來由程朱理學引用到修養(yǎng)德行方面,王陽明又作了進一步闡釋。
即從心出發(fā),不拘泥于刻板的理學,而是講究對待事物的誠意。
只有誠信做事,事情才能辦好,身體也會由心帶動的更健康。

第三條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
仁愛是儒家長久不動搖的精神主旨。
只有具備了仁慈、愛護等情感,人格才能升華,周圍的人也會受到影響而變得快樂與幸福。
第四條是參加勞動則鬼神敬重。
如果一個人的所飲所用和他付出的勞動成正比,那么證明他是個自食其力的人,鬼神也會加以贊許。

總結(jié):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洋務(wù)運動宣告破產(chǎn),積重難返的清廷再一次被沉重打擊。
不過說到底,無論是曾國藩、李鴻章還是左宗棠,僅憑他們的個人力量,都擋不住滿清走向滅亡的結(jié)局。
參考資料:
《曾國藩的“四句話遺囑”何以傳世百年》新華網(wǎng)
《歷史上的今天丨1872年,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逝世》新湖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