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平,42歲,是一名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的貨車司機,長時間坐車讓他幾乎沒有時間運動。而為了趕時間,張世平經常一天只吃兩頓飯,不僅吃飯時間不規(guī)律,而且食物也大多以方便面、面包、蛋糕等方便食物為主,跑長途時更是少不了能量飲料和零食提神。而休假時,他則會連續(xù)吃幾頓重油重鹽的大餐補償自己。慢慢地,長期久坐、飲食不規(guī)律讓他的身體逐漸不堪重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7月23日中午,烈日炙烤著高速公路,張世平正駕駛著滿載貨物的卡車向南方出發(fā)??照{開到最大,但車廂里依然有些悶熱。突然,他感到眼前一陣發(fā)黑,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旋轉,方向盤在手中也變得沉重而模糊。張世平猛地眨了幾下眼睛,卻發(fā)現(xiàn)頭暈得厲害,耳邊嗡嗡作響,好像有一群蜜蜂在飛。他心中一緊,趕緊靠邊停車,整個人無力地癱靠在座椅上,緩了好幾分鐘,天旋地轉的感覺才慢慢消失。

時間很快到了8月12日,張世平已經連續(xù)開了十多個小時,期間只吃了兩塊面包,靠咖啡硬撐精神。這天中午他終于完成任務,準備去吃頓燒烤犒勞自己,可聞著燒烤那股濃郁的油香味兒,張世平卻突然覺得胸口有些發(fā)緊,像被什么東西輕輕壓著,呼吸也變得有些不順暢。他下意識地揉了揉胸口,又深吸了幾口氣,但那股悶悶的壓迫感依然縈繞不散。張世平有些摸不著頭腦,最終還是決定先填飽肚子再說,好在飯后不適感就緩解了,他也就沒在意了。

本以為只是餓得胸悶,可沒想到從這之后,張世平還是時不時出現(xiàn)胸悶、喘不上氣的癥狀。而就在他感到摸不著頭腦,準備去醫(yī)院看看時,意外也驟然發(fā)生了...8月27日晚上,張世平??吭诜諈^(qū)準備休息,可他剛下車走了幾步,胸口處卻突然傳來了一陣尖銳的疼痛,好像被一把鈍刀狠狠扎進了心窩,疼得他瞬間彎下腰,不得不大口喘氣,冷汗也順著臉頰滑落。張世平努力想站直起身子,卻發(fā)現(xiàn)稍微一動彈,胸口的刺痛感就更甚,就連手臂也有些發(fā)麻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識到情況不對,張世平拼盡最后一絲力氣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到急診后,張世平已經氣喘不止、額頭冷汗直冒,醫(yī)生立刻安排了血壓監(jiān)測和心電圖。血壓測量結果高達186/112 mmHg,遠遠超出正常范圍;而心電圖顯示ST段明顯抬高,提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進一步的血液生化結果也證實,他的肌鈣蛋白T水平升高至3.8 ng/mL(正常值<0.04 ng/mL),提示心肌細胞嚴重損傷。

最終診斷明確:高血壓合并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屬于心血管危急重癥。醫(yī)生當即下令進行搶救,迅速給予抗凝、溶栓等藥物對癥治療,并聯(lián)系導管室準備急診冠脈造影。在病情穩(wěn)定后,張世平進行了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左前降支近段嚴重狹窄,狹窄程度超過80%,血流受阻,正是引發(fā)急性心梗的罪魁禍首。此外,他的右冠狀動脈也有輕度斑塊形成,但尚未引起明顯血流障礙。

根據(jù)造影結果,心內科團隊立即決定為張世平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在局部麻醉下,醫(yī)生通過導管引導球囊擴張病變處,并成功植入一枚藥物涂層支架,直徑3.0mm×24mm。支架釋放后,原本狹窄閉塞的血管段重新恢復了順暢的血流。手術過程持續(xù)約50分鐘,術后復查造影確認血流達到TIMI 3級(正常血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手術結束后,張世平被送入心臟監(jiān)護病房觀察。醫(yī)生叮囑他,雖然這次手術成功救回了生命,但要想真正遠離心梗復發(fā),今后必須嚴格控制血壓、戒煙限酒、規(guī)律服藥,并徹底改變過去暴飲暴食、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否則,更嚴重的心梗遲早會找上門來!

回到家后,張世平心里很清楚,單靠這次支架手術遠遠不夠。他第一次主動去了解自己的病情,不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醫(yī)生和藥物上。于是在這之后,張世平開始定期參加市里組織的心血管疾病康復小組,認真聽醫(yī)生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閑暇時,他還會拿著一本記事本,把日常血壓、心率、運動步數(shù)一條條記錄下來。每晚,張世平還會花時間閱讀心血管康復指南,學習飲食搭配、運動強度控制,還經常跟同樣做過支架手術的病友交流心得。

在一次康復指導課上,醫(yī)生詳細給張世平講解了一個關鍵概念:血管恢復并不僅僅靠支架,更重要的是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側支循環(huán)是人體的自救機制,當主干血管狹窄或堵塞時,周圍的小血管可以逐步擴展、變粗,重新建立血流通道,供血心肌。雖然這些新生的小血管起初細小、脆弱,但只要堅持科學鍛煉、合理飲食、控制三高,它們就能慢慢壯大,承擔起重要的供血任務,甚至在關鍵時刻救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聽完醫(yī)生的話,張世平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第一次知道,心臟并非脆弱無助。即使主血管受損,只要堅持科學干預,身體內部也能慢慢生長出一條條替代的小血管,像樹根一樣重新布網,把血液輸送到受傷的心肌區(qū)域。醫(yī)生還特別強調,這種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依靠的不是藥物,而是日復一日的耐心鍛煉和生活方式的徹底轉變。

張世平聽完心里瞬間燃起了希望。于是,回家之后,他制定了詳細的康復目標,不再像以前一樣隨意應付。除此之外,他開始設定每日步數(shù),每餐按營養(yǎng)比例配餐,按時服藥監(jiān)測血壓,并堅持每周復查。張世平知道,這不是三天兩頭的沖動,而是一場長期戰(zhàn)役。

時間一點點過去,半年之后,張世平回醫(yī)院進行復查。當醫(yī)生調出最新的冠脈CT結果時,連一旁的實習醫(yī)生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張世平那條曾經嚴重狹窄的血管,血流速度明顯恢復正常,狹窄區(qū)域也縮小了近一半。更令人振奮的是,在供血不足的心肌區(qū)周圍,新生的小血管像細密的藤蔓般悄悄連接起來,為原本瀕臨壞死的心臟肌肉重新送去鮮活的血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醫(yī)生盯著這份最新冠脈造影片子看了許久,眼中透出罕見的驚訝。沉默了片刻后,醫(yī)生連連感慨道:“我做了四十多年的心血管介入,像你這樣支架術后不僅穩(wěn)定,還能靠自身形成新的血管通路的患者,真是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患者都會在術后幾年就復發(fā),甚至多次心梗,你這樣的恢復,簡直是鳳毛麟角??!”

這個消息在病房里不脛而走,不到半小時,張世平的名字成了走廊里的“熱門話題”。還沒等張世平離開醫(yī)院,心內科的病友們就圍了上來,有拄著拐杖的,有拖著輸液架的,一個個眼睛發(fā)亮。有人好奇地問道:“老哥,聽說你血管自己長‘新路’了?你是不是偷偷吃了什么特效藥?”還有人焦急地追問:“到底怎么做到的?咱們這幫老心梗,支架一個接一個,血管快成篩子了,你得給兄弟們指指路?。 ?/strong>

張世平被圍在中間,一邊擺手一邊笑著解釋道:“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哪里有什么特效藥啊,其實要我說,冠心病并沒有那么可怕,降低血管狹窄和建立側支循環(huán)的方法是互通的,我只是在生活中堅持做了這三件事情。只要做好這三件事,冠心病就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任何負面作用,堅持一段時間每個人都能看到效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側支循環(huán)并不是一種“神跡”,而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修復機制。在冠狀動脈發(fā)生狹窄甚至阻塞時,部分人的身體會啟動備用路徑的建立機制,即通過其他小血管逐漸擴張,形成繞過堵塞區(qū)域的“旁通道”,重新為心肌供血。這種機制就像城市中的繞行道路,雖然比主干道狹窄,但在關鍵時刻也能起到輸送“養(yǎng)料”的作用。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

但側支循環(huán)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合適的刺激條件和持續(xù)的生活干預才能慢慢建立。研究表明,誘發(fā)側支循環(huán)生成的關鍵,是長期的心肌缺血狀態(tài),配合適當?shù)纳眢w活動、血流剪切力的增加,以及穩(wěn)定的內皮功能。很多人錯誤地認為需要“動大手術”或“吃神藥”才能形成側支循環(huán),事實上,日常生活中三個簡單的干預就能顯著促進這一過程。

首先是規(guī)律的有氧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強血流動力學刺激,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這些信號分子有助于血管新生。慢走、快走、騎車、游泳等中等強度的運動,每次30分鐘、每周5次,是激活側支循環(huán)的理想方式。尤其是走路,被認為是最安全、最便捷、對冠心病患者最友好的鍛煉方式。研究顯示,堅持6個月以上的規(guī)律有氧運動,能顯著提高側支循環(huán)的發(fā)育程度,使心肌供血狀況得到改善,甚至有些患者的心絞痛癥狀也會減輕或消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次是科學控制血脂、血糖和血壓。三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影響側支循環(huán)建立的關鍵變量。高血脂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更容易堵塞;高血糖會損傷血管內皮,削弱其再生能力;高血壓則增加血管負荷,促使血管變硬變窄。穩(wěn)定的代謝環(huán)境,能夠保持血管內皮細胞的健康狀態(tài),使其更容易響應血流刺激,從而啟動血管重塑和側支血管的發(fā)育。臨床上發(fā)現(xiàn),控制好三高的患者,其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速度和質量普遍優(yōu)于控制不佳者。

第三是長期堅持心臟友好的飲食習慣。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高血壓防治膳食)等模式被證實具有改善血管健康的效果。這類飲食強調攝入富含抗氧化成分和健康脂肪的食物,比如橄欖油、深海魚、堅果、綠葉蔬菜和全谷物,同時限制反式脂肪、精制糖和紅肉的攝入。這種飲食方式能減少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彈性,保護內皮功能,為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相比之下,高鹽、高油、高糖的飲食會增加內皮損傷風險,使血管修復機制受阻。

當然,這些干預都需要“堅持”兩個字。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適應和修復過程。通常需要3個月至1年以上的持續(xù)生活干預,血管才會逐漸“長出新路”。這個過程中,患者往往會感到心絞痛發(fā)作頻率減少,運動耐力提升,有的人甚至可以減少藥物劑量,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戒煙限酒、規(guī)律作息、保持情緒平穩(wěn)也是不可忽視的輔助因素。吸煙會破壞血管內皮,抑制側支循環(huán)形成;而長期精神緊張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tǒng),加重心臟負擔。這些因素雖然看似“軟”,卻直接影響側支循環(huán)能否順利發(fā)育。

總之,側支循環(huán)不是“神仙體質”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體內都潛藏的“備用系統(tǒng)”。通過規(guī)律運動、控制三高、心臟友好飲食這三大關鍵干預,大多數(shù)冠心病患者都能在慢性缺血狀態(tài)下逐步建立起側支循環(huán)。這種“自己救自己的能力”,值得每一位患者認真對待并長期堅持。沒有什么奇跡,只有堅持的力量。

資料來源: [1]彭小剛,江偉忠,龔飛.血液透析血管成形術后再狹窄發(fā)生危險因素[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25,30(03):441-443. [2]陳浩,黃炎,杜波,等.血管介入術對癥狀性顱內前循環(huán)動脈狹窄病人再狹窄及腦血流動力學影響的臨床研究[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25,38(01):21-26. [3]張雨璠,鐘林堃,繆健航.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運重建術后血管再狹窄的預測進展[J].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24,16(04):400-405+410.

(《紀實:河北一男子,血管狹窄80%成功降到35%,他的3個方法值得學習》一文情節(jié)稍有潤色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均為網圖,人名均為化名,配合敘事;原創(chuàng)文章,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