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到,大街小巷飄的不是花香,是粽子味。糯米香、臘肉香、豆沙香,各種味兒一混合,饞蟲都給勾出來了。
吃粽子成了這個節(jié)日的頭號儀式感,沒吃幾口總感覺跟節(jié)沒過一樣。
可醫(yī)院里,節(jié)后一查血糖的病人卻蹭蹭往上飆,尤其是原本就血糖偏高的人,一過節(jié)就被“送進門診”的比例高得嚇人。

有個醫(yī)生就開玩笑說:別小看一個粽子,它能把你辛辛苦苦控了幾個月的血糖一下全打亂,胰島一激動,直接罷工。
粽子為啥對血糖傷害大?原因其實并不復雜,主要就卡在“糯米”這仨字上。
這個東西啊,吃著軟糯香甜,但升糖速度特別快。糯米的淀粉結構以支鏈淀粉為主,與普通大米相比,更易于被消化酶快速分解為葡萄糖。
也就是說,吃一口糯米下肚,血糖幾乎是“蹭蹭”往上跳。
在中國營養(yǎng)學會公布的GI(升糖指數)表里,糯米的GI高達87,基本快趕上白面包了,屬于高升糖食物的典型代表。

正常人吃多了都容易犯困、打嗝、口干舌燥,更別說那些胰島本就有點吃力的人了。
特別是包餡的粽子,更是“糖上加糖”。
像豆沙粽、紅棗粽,餡料里不僅有果糖、還加了不少蔗糖和麥芽糖,這些糖分在腸胃里消化極快,對胰島來說是一個突如其來的“負荷測試”。
原本胰島功能正常的人,吃一兩個粽子還能應付,但要是胰島已經處在“超負荷運轉”的邊緣,再加上夏季本身人體代謝節(jié)奏不穩(wěn),粽子一入口,胰島細胞根本來不及分泌足夠胰島素,血糖迅速升高,甚至可能引發(fā)急性胰腺炎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有研究數據支撐這個說法。2021年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的一項針對端午節(jié)期間門診記錄的統(tǒng)計顯示,節(jié)后第一周內,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超標率上漲了26%,其中粽子為主食者血糖飆升幅度最大。
一位老年糖友甚至因為連續(xù)三天早晚吃咸肉粽加甜粽,導致餐后兩小時血糖飆到21 mmol/L,住進了急診。
這些真實案例說明一個問題:不是粽子毒,而是吃法不對、搭配不當、量控制不住,才讓它成了血糖“加速器”。
那有人就會問了,粽子不是傳統(tǒng)食品嗎,難不成糖尿病人、血糖偏高的人就一口不能吃了?答案當然不是這么絕。

醫(yī)生早就說過,關鍵是“吃的智慧”要上來,特別是掌握住“2吃2不吃”的原則,對保護胰島和控制血糖都有幫助。
所謂“2吃”,第一個就是吃“搭配合理”的粽子。
別總盯著糯米加糖餡,可以考慮用一些低GI食材來替代部分糯米,像紫薯泥、雜糧米、藜麥這些雜糧類東西混合進去,不僅能拉低整體升糖指數,還能增加膳食纖維。
山東大學營養(yǎng)系在一次飲食實測中發(fā)現,用50%糯米+50%糙米搭配制成的粽子,其餐后血糖反應比全糯米粽低了約19%。
而血糖控制的核心目標,其實就是減輕胰島的“壓力”,讓它不用一直拼命工作,從而延長使用壽命。這個角度看,“雜糧粽”比傳統(tǒng)粽子靠譜不少。

第二個“吃”,是吃“冷粽子”。這聽著有點怪,但背后的科學邏輯非常牢靠。
糯米經過冷卻后,其中一部分淀粉會轉化成抗性淀粉,也就是那種不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難消化糖”。
這個轉化過程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復旦大學臨床營養(yǎng)科團隊做過對比實驗,把熱粽子和冷藏12小時后的粽子分別給糖尿病患者食用,結果發(fā)現冷粽子組的平均血糖升幅比熱粽子低了約23%。
這數據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適用,但至少說明一個思路:通過加工方式改變食物結構,是可以調控它的血糖影響的。

哪怕是傳統(tǒng)食物,只要吃法聰明,也能“馴服”它。
“2不吃”里,頭號不能碰的就是“空腹吃粽子”。很多人早上起來就吃粽子,說是方便、頂餓、節(jié)日有氛圍,但從血糖控制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高風險行為。
空腹狀態(tài)下,身體血糖本就偏低,一旦快速攝入高GI食物,會誘發(fā)“反應性高血糖”,這種波動對胰島打擊非常大。
南京鼓樓醫(yī)院營養(yǎng)科有過一份警示報告,指出空腹吃高糖高淀粉食物的人群中,短期內出現胰島素波動過大的比例是正常飲食者的2.8倍。
長期以往,容易誘發(fā)胰島素抵抗,進而發(fā)展為糖尿病。建議粽子最好安排在餐后或者配合蔬菜、蛋類等低GI食物一起吃,降低吸收速度,保護胰島。

第二個不吃,是不吃“連吃三天以上”。這點很多人忽略了,節(jié)日一到,冰箱里塞滿各種親戚送的粽子,想著“吃不完可惜”,結果連著幾天一日三餐都在啃。
可粽子這東西不像饅頭米飯,它消化慢、油脂高,吃多了不光是血糖問題,連腸胃都吃不消。
尤其是年紀大的、有基礎病的,一旦連吃數天,容易導致腸道動力下降、膽汁分泌紊亂,引發(fā)脹氣、便秘、肝膽系統(tǒng)負擔加重。
有一位65歲老人,在端午節(jié)后第五天因為持續(xù)性腹脹送醫(yī),結果查出來是“膽囊炎急性發(fā)作”,罪魁禍首就是天天早晚兩個肉粽,粽葉剝開吃得香,身體可撐不住了。

除了這“2吃2不吃”,其實還得說說個冷門角度,那就是粽子對“胰島細胞修復節(jié)律”的干擾。
這個話題很少人提,但其實是決定糖尿病人康復進度的關鍵點之一。
胰島細胞也有自己的生物鐘,它在每天清晨和傍晚兩個時段的“修復能力”最強,這時候如果血糖平穩(wěn),它就有機會自我修復,釋放更多有功能的胰島素。
但一旦這兩個時段血糖大幅波動,修復過程就會被打斷,反而讓功能退化。
中山大學醫(yī)學院在2022年一項血糖波動與胰島修復關系的實驗中,明確指出:每日餐后2小時血糖超過11 mmol/L的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修復能力下降31%。

也就是說,吃一頓“刺激”的粽子,不只讓血糖升上去,還直接影響了胰島的“重啟能力”。
所以問題就來了——有沒有什么方法,能在“偶爾吃粽子”的同時,又不打斷胰島的修復節(jié)律?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四高”人群該怎么吃[J].農村新技術,2024,(10):72-74.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