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則故事,印象深刻。

有個中年潦倒的女人,去找大師解惑。

她問大師:我一生孝順父母,遵從他們的意愿、滿足他們的期待,可我事業(yè)受挫、婚姻破裂,如今一無所有,父母為何反而怨我無能?

大師答:孝順是善因,但若硬扛不屬于你的“因果”,便是在透支自己的能量。

短短一句話,卻給我極大的觸動。

也讓我迫切的想要寫下這篇文章。

一直以來,“孝”都被排在百善之首。

再加上血緣關系的締結,讓孩子與父母之間,成為了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但,凡事都講究過猶不及。

若“孝而無界”,過度介入和承擔父母的人生課題,難免終遭反噬。

正所謂“萬法皆空,唯有因果不虛”,便是這個道理。

所以咱們今天一起來聊聊,在一個家庭里,哪怕子女再怎么孝順,也別承擔父母留下的3種“因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不要強行改變父母

從前幾年開始,父母漸漸上了年紀,肉眼可見的有一種“衰老感”。

再加上各種慢性病扎堆出現(xiàn),讓人十分憂心。

有時,越是心疼,我越是想讓他們按照我的意愿行事。

比如,不要每次做那么多的飯菜,一頓吃不完,舍不得倒掉,能吃好幾天的剩菜剩飯。

可結果呢,依然如此。

我媽給出的理由是我爸飯量大,怕他吃不飽,全然忘了我爸患有糖尿病的客觀事實。

也不要去聽那些宣揚的神乎其神的“養(yǎng)生課”,一次買回來成箱成箱的“藥酒”。

但是仍舊不聽,還給我解釋,說這“藥酒”能治百病,周圍買過的都說好。

有次我回老家,做菜時發(fā)現(xiàn)許多調味品都過期很久了,順手就給扔掉了。

可沒一會兒,我爸又撿了回來。

因為這事兒,我當時還動了火,跟老兩口面紅耳赤的爭執(zhí)了老半天。

到最后,看著我爸媽逐漸紅溫,心里一發(fā)酸,敗下陣來。

說實話,我曾很多次怨憎過他們:

為他們陳舊且局限的認知,為自己出力不討好的付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現(xiàn)在的我,經歷了一些事情,親證了一些道理,才漸漸懂得了“課題分離”的道理。

于父母而言,他們的行為模式往往根植于數十年的經歷與環(huán)境。

若是我們試圖用“為你好”的名義改造父母,就是在背負和干涉他們的生命軌跡。

即使,我們是血親。

但父母的固執(zhí)與局限,依然是他們自己此生必修的功課,我們也要允許他們?yōu)樽约旱倪x擇買單,承受后果。

否則,若強行糾正,輕則徒勞無功、激化矛盾。

重則,因果糾纏,讓彼此都陷入疲累之中。

在這一點上,我很喜歡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做法。

他就曾因父親固執(zhí)己見而多次勸諫無果后,最終選擇“敬而遠之”,專注于自身修習。

他在《傳習錄》中寫道:

孝不在形,而在心,強改父母,反失其真。

其實,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也許,守住界限,才能斬斷因果的束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別被父母的期待綁縛一生

網上有人說:期待,是無形且又殘酷的枷鎖。

深以為然。

在《無聲告白》這本書中,就講過一個關于擺脫期待的故事。

在女主莉迪亞小時候,她的母親因不甘被家庭禁錮,選擇離家出走。

只是沒多久,因為懷孕再次回歸。

從那以后,關于母親離開的往事,就成了莉迪亞心中深深的恐懼。

為了不讓母親再次離開,莉迪亞暗暗告訴自己,要完成母親的每一個期待。

而她母親沒能成為醫(yī)生的夢想,也將其寄托在了女兒身上。

就這樣,莉迪亞承托著母親的希望,以母親的好惡,度過著每一天。

沒有人問她是否喜歡,也沒人關注她的真實需求。

她像是一只被豢養(yǎng)的小鳥,只為了羽翼漸豐時,托舉起父母未能實現(xiàn)的遺憾。

直到有一天,莉迪亞終于身心俱疲,在不堪重負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想起南懷瑾在《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中的一句警示:

事父母如佛,是敬而非盲從,若父母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便是顛倒因果。

是啊,真正的孝順懂事,永遠是“以愛供養(yǎng)”,而非“以命獻祭”。

更不要因為父母的期待,為自己拴上“捆綁式孝順”的鐵鏈。

正如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說的那樣:

孩子只需承擔他一個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擔父母、祖父母,乃至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

作為兒女的我們,一起共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別去背負上一代留下的恩怨

在一些影視劇中,常常會有這樣的劇情:

因為上一代人之間存在一些摩擦和仇怨,導致下一代的“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

甚至最終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比如著名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其實,這就是父母強行將自己的命脈、因果,加到了孩子身上,最終釀成了難以挽回的后果。

可話說回來,在現(xiàn)實生活里,作為兒女的我們,面對上一輩人的恩怨是非,哪怕沒人逼迫,有時也會將自己代入。

就像心理學中的“代際傳遞”理論指出:

家族的怨恨與矛盾,往往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后代。

可問題是,若是子女盲目承擔父母的恩怨,例如為長輩的舊仇站隊,或者卷入親戚間的利益糾紛,只會讓遺留下來的創(chuàng)傷循環(huán)不息。

甚至有一天,讓我們自己遭受反噬。

比如我老家原先發(fā)生過一件事情。

有一對兄弟,本是一母同胞,但因為蓋房問題而反目成仇,再無來往。

就連他們倆的妻兒,也成了陌路之人。

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老二的兒子與自己的大伯同桌吃飯,兩個人一句話說不對付,當場大打出手。

大伯因為上了年紀,幾個回合下來,沒了氣息。

而自己的親侄子,也因此鋃鐺入獄。

說起來,真的是舊債未了,新債又生。

所以,作為兒女,關于上一代人的恩怨,一定要學會“睜只眼閉只眼”的充耳不聞。

只有放下心中執(zhí)念,保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豁達,才能切斷負面因果的鏈條。

也才能讓那些昔日的悲劇,不再自己身上重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作為兒女,孝順父母本是天經地義。

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孝順懂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于子女而言,能做的,就是以愛為舟,渡父母一段河,而非以身為橋,背負他們一生的山、

于父母而言,也應如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那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只有我們以尊重的底色陪伴,接納父母、療愈自我,才能跳出宿命的輪回,讓兩代人都活的輕盈而完整。

畢竟,孝的終極境界,是“各自圓滿”,而非“永遠糾纏”。

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