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寫過一篇小文,說到許慎《說文》的“六書”造字理論之前,還有鄭司農(鄭眾)和班固的兩種“六書”,三者皆源于劉安、劉歆父子。即——

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班固:象形、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這三種“六書”中,班固和鄭眾均將“象形”排于第一位,唯有《說文》,排在第一的是“指事”。

許慎《說文》一書,“凡分五百四十部,其始一終亥”,實則體現(xiàn)了他的或曰不少“經(jīng)學家”的“經(jīng)學”邏輯理念——“一部”,收“一”“元”“天”“丕”“吏”;“上部(二)”,收“上”“帝”“旁”“下”。

或曰,許慎認為,“指事”字要比“象形”字產生的更早。

然而,這又與其《敘》中闡述的下面之重要觀點,發(fā)生了沖突。

《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p>

照此說,最早出現(xiàn)的“字”,還是“象形”之“文”。

“經(jīng)學”自己,實際上也認為,“象”是“圣賢”所“模擬”之“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p>

這講的,是“八卦”由來之所“象”。

“八卦”,作為中國上古先民曾經(jīng)總攬?zhí)斓厝f物的哲學。其所“象”,必然也是總覽天地萬物——

“仰則觀象于天”——天文;“俯則觀法于地”——地理;“鳥獸之文”——動物;“地之宜”——植物;“近取諸身”——人體;“遠取諸物”——器用。

幾無遺漏。

盡管最初的“八卦”,極可能以數(shù)字形式呈現(xiàn)。但這段話,包含著重要的道理和提示——恰好揭示了上古先民通過“象形”,創(chuàng)造最早文字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日、月——天文;山、水——地理;馬、?!獎游?;草、木——植物;人、大——人體;舟、車——器用。

甲骨文中,上述諸字,都極其形象地表現(xiàn)了其之所“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僅漢字,所有原生文明最初的文字,無不起步于象形——結繩紀事,不可能“進步”為文字;唯有“象形”,才是從“刻符”發(fā)展至“文字”的獨一路徑。

《說文·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畫成其物”,古人對“象形者”有沒有“藝術加工”,也有。

例如,“馬”字,突出的是馬之長鬃;“牛”字,抓住的是牛之雙角;“象”字,則僅描繪長鼻;“犬”字,又通過卷尾與“狼”字曳尾相區(qū)別……。

可知,先民在“象形”造字的時候,總是能夠抓取其所“象”之“本”的最突出和最常態(tài)特征。

這體現(xiàn)的,恰恰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抓住所“象”的本質特征的時候,就可以將“文”之所表達與不同和相似的對象區(qū)別開來。

比如,甲骨文中的“禾”“來”“黍”——“禾”,以谷穂成熟而低垂為特征;“來”,以麥之成熟穗直而葉彎為所象;“黍”,則呈現(xiàn)此類作物成熟便穗散彎折之態(tài)。

有意思的是,先民在創(chuàng)造象形之“文”的時候,不僅抓住所“象”對象之本質特征,還賦予了這種“文”以充分的主觀想象——這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另一種表現(xiàn)。

最典型的就是甲骨文的“龍”字和“鳳”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甲骨文的“龍”,世間并無真實存在,其“象”為東宮“龍星六宿(后來才增為七宿)”,當無疑問。

距今6500年前的西水坡古墓中的“北斗”“蚌龍”“蚌虎”,說明那個時候的先民,不僅已經(jīng)確定了“斗建”和東西二宮的星宿授時系統(tǒng),而且具備了東西南北“四宮”的雛形,而且,已經(jīng)將以“心宿”為核心的六宿想象為“龍”,將以“觜、參”兩宿為主的西宮想象為“虎”。

《周易·乾卦》的“六龍”爻辭,表明很早之前,古人已經(jīng)完成了對于“蒼龍”六體回天的長期觀測及與時令的緊密關系。

“虎”,世間有其現(xiàn)實存在。而“龍”,舉世未見其形。

所以,甲骨文中的“龍”,不但與六宿排列極為相像,而先民還為“龍”相像出了“二足”,真可謂“畫龍?zhí)碜恪薄?/p>

這與后世之“龍”四足,完全不同??梢酝茰y,古人對于不曾在現(xiàn)實中所見但又神秘強大的“龍”,只好按照人之“模版”來“設計”為“二足”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甲骨文中,“鳳”“風”同字,“象”鳳鳥之形——“鳳鳥”,于現(xiàn)實中也不存在,所以,“鳳”,實在是殷人信奉的“四風神”與本族鳥圖騰之結合。

卜辭中,不乏“四風”記載,并作為神祇祭祀。

“四風”,是四方之風。主管“四風”之神,專有其名?!渡袝虻洹泛汀渡胶=?jīng)》中,完整地保留著與卜辭一致的內容。

“四風”,實則體現(xiàn)了“二分二至”的標準紀時體系,即“四時之氣”,只是殷人或繼承了更早先民的認知,將其與天神崇拜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左傳·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至,歷正也。玄鳥至,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p>

杜預《集解》:“鳳鳥知天時,故以名歷正之官。玄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青鳥,鶬鴳也,以立春鳴立夏止。丹鳥,鷩雉也,以立秋來立冬去,入大水為蜃。上四鳥皆歷正之屬官。”

孔穎達《正義》:“是鳳皇(凰)知天時也。歷正,主治歷數(shù),正天時之官,故名其官為鳳鳥氏也。分至啟閉,立四官使主之,鳳皇氏為之長。”

“鳳鳥”,是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歷正。其他四鳥,皆為其屬官。

可知,“鳳”字,既表天文、又掌歷法,還為天官神祇。

“龍”和“鳳”,雖有所“象”,但也更多加進了古人的主管想象——此已在《系辭下》所云“六象”之外,彰顯上古先民原始宗教的產生。

與“龍”和“鳳”類似的,還有甲骨文的“虹”字——雖“象”虹之彎凸,卻兩端俱為“龍”首——這大概也只能以先民的宗教崇拜想象來解釋了。

甲骨文的“象形”字,均為具體、特定的所“象”之對象,因而,這一類字,無一例外都是獨體字,準確地說是“獨體之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及以后之人,大多無緣加到甲骨文,因此以“古文”秦篆等字體解析“象形”字,從而有“獨體”與“合體”兩說。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有獨體之象形,有合體之象形”云云。

他舉“眉”“箕”“衰”等字為例,言“此等字半會意,半象形,一字中兼有二者”。

這些字,在甲骨文中皆為獨體“象形”。只是到了篆書,字形有所訛變而已。

另外就是,“象形”字造字之初,俱為名詞——為所“象”之“名”。

后來,才有轉化和引申。

比如“大”字,造字之初,“象”正面平伸雙臂之人,義為“成人”“大人”,以和表示幼童之“子”相區(qū)別,并無“大小”之“大”含義。

但是逐漸,由“大人”引申出了一般意義上“大”之抽象含義——名詞也就變成了形容詞。

甲骨文金文中,“大”和“天”通用,當亦為這種哲學認知上的引申。

《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p>

這種解讀,既包含了造字之初所“象”本義,又含括了后來的轉義和引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