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回復 品牌 免費送你《135本品牌營銷必讀書》

作者 | 王暉 來源 | 首席品牌觀察

一向喜歡制造話題的雷軍,最近估計要患上“熱搜恐懼癥”了。

3月29日一輛小米SU7在高速上碰撞爆燃的重大交通事故,仿佛打開了小米汽車的潘多拉魔盒,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各種負面話題接踵而至,一向備受追捧的雷軍也跌落神壇。

畢竟,熱搜不是公交車,你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只要大眾的注意力仍然聚焦于小米汽車,它就必然是熱搜??汀?/p>

所以,盡管“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已經是小米汽車的長期保留項目,還是上榜了。而小米汽車的兩次致歉,更激起了網友的討論欲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小米汽車

不過,我們也不難發(fā)現,輿論爭議下,在發(fā)布會上被雷軍各種夸性能的小米SU7 Ultra,確實也在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主動限速”引發(fā)不滿

1548匹馬力、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極速……回想小米發(fā)布會上,當PPT上展現出小米SU7 Ultra的這些性能,不少人腎上腺素飆升,對小米汽車的“速度信仰”五體投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小米發(fā)布會

但是,最近就有不少小米車主反映,小米SU7 Ultra汽車更新了1.7.0車機版本。此次更新對車輛的動力輸出進行了限制,1548匹最大馬力被鎖定,車主需要達成賽道成績才能解鎖,否則只能使用大約900匹馬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小米汽車

購車時宣傳的“1548匹最大馬力”,如今卻加上了限制條件,這被不少車主質疑“付費性能遭閹割”。

有小米車主表示,本來購買小米SU7 Ultra就是沖著高馬力去的,現在性能被限制,認為沒有征詢過意見和車主調研,擅自為車主做決定,不尊重車主的選擇,也侵犯了車主的權利。

對于車主的質疑,小米汽車在“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率先回應,稱“收到大家反饋后,我們高度重視,已暫停了這次推送。已升級的少量用戶,我們將會在下個版本更新中解決。我們已開始推進新版本的開發(fā)和測試,預計用時4-8周,具體時間以小米官方通知為準?!?/p>

小米汽車還提到“我們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保障駕駛安全”。都說吃一塹長一智,此前被曝光的小米汽車諸多負面新聞,都讓人對其速度營銷背后的安全隱患產生質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小米汽車

特別是某車主駕駛閃電黃SU7 Ultra一頭扎向賽道圍墻的事故,讓不少人意識到“1548匹馬力,真不是誰都能駕馭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科技頭條

但這樣的安全意識,除了車主自覺,車企也需要承擔消費教育的責任。所以,小米汽車更新的「排位模式」,與其說是為了車主的駕駛安全,不如說是彌補營銷不足更準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挖孔版”不被期待了

小米汽車還同步回應了關于小米SU7 Ultra 碳纖維挖孔機蓋版車型的爭議。

此前,雷軍對于這一車型可以說自信滿滿,不僅發(fā)文表示“雙風道前艙蓋版已陸續(xù)交付”,還曬出了福建第一臺挖孔版小米SU7 Ultra的提車視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雷軍

但是,隨著更多“挖孔版”的不斷交付,有車主就發(fā)現了問題。

一位博主進行了一項實驗,發(fā)現用鼓風機對著挖孔機蓋吹風,結果發(fā)現紙巾毫無反應。還有車主親自拆解,發(fā)現所謂的“雙風道高效導流”碳纖維開孔,既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tǒng),也未能產生下壓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南方新聞網

“這所謂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到底有什么用?”不少人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而且,由于改裝費要4.2萬元,如果只是中看不中用,等于“花4.2萬等幾個月,結果買了個裝飾品。”

根據小米汽車的回應,在最早的量產計劃中,沒有計劃做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而在去年10月29日SU7 Ultra原型車紐北成績發(fā)布后,原型車外造型引起了巨大反響,才決定響應用戶需求,推出“挖孔版”設計,給用戶更多造型選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小米汽車

并且,除了好看,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還提供了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給整車帶來了1.3kg的減重。

對于不想要“挖孔版”的車主,小米汽車也表示,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提供限時改配服務,可以改回鋁制前艙蓋。對于選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車主,將贈送2萬積分以表誠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米汽車進入“自省模式”

如果說此前的負面新聞是外界輿論給小米汽車潑了一盆冷水,那么此次的兩次致歉回應,可以看作是小米汽車內部的冷靜和自省。

或許是持續(xù)一個多月的外界質疑,讓小米汽車意識到,只有通過產品層面的革新,才能夠逐漸平息風波。

對此,小米汽車最轟動的一個舉動就是“改名”。

5月5日,有網友發(fā)現,在官方宣傳中,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的Xiaomi Pilot Pro由“小米智駕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Pro”;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載的Xiaomi HAD由“小米智駕Max”更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小米汽車官網

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何嘗不是小米汽車的一次自我反思和修正。

此前為了宣傳智駕,小米汽車到底有多拼呢?

雷軍在直播間親自演示“車位到車位0接管”,從地下車庫到工廠車位,過ETC、穿閘機、繞窄路,全程無需人工干預,場面熱血沸騰;在《高層論壇:實現汽車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雷軍的一句“任何一輛小米汽車,現在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動駕駛”,給普通人一種“雖然看不懂,但是覺得很牛逼”的感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微博

于是,有對“智能駕駛”深信不疑的小米車主,行進中躺在駕駛座位上呼呼大睡,嚇得其他車主大喊“減速、減速、減速”;此前的高速燃爆事故中,車主同樣使用了智駕系統(tǒng),導致躲避施工路段時發(fā)生車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界面新聞

對此,有人歸結于車主“太無知”“拿自己生命開玩笑”,但車企就沒有過度宣傳和營銷誤導的責任嗎?小米汽車已經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雷軍降職,以退為進

小米汽車的自省還體現在人事變動上。

企查查顯示,近日小米之家商業(yè)有限公司完成了一系列工商變更,雷軍卸任了執(zhí)行董事,職務變成了“董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企查查

雷軍的主動“降職”,被外界解讀為從前線指揮官變成了幕后軍師,一向沖鋒陷陣的主力球員雷軍,選擇了退到場邊,成為制定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教練。

這其實與小米汽車的戰(zhàn)略性后退保持了步調一致,畢竟,自負面風波以來,雷軍一直是眾矢之的,他后退一步,可以讓小米汽車避免更多紛爭。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一人事調整,折射出的是小米“戰(zhàn)略升級”的考量。

早在2021年,雷軍就一直在逐步卸任子公司職務,把一些成熟業(yè)務交給戰(zhàn)友,自己全力投入造車大業(yè)。而目前小米汽車研發(fā)團隊已經擴張到3400人,2025年第一季度研發(fā)投入占比達6.8%,甚至還從高通、英偉達挖走了30名芯片工程師,這架勢,一看就是要在汽車領域大干一場。

在小米汽車生死存亡的當下,雷軍的職務調整,說不定就是想把更多精力放在汽車業(yè)務的戰(zhàn)略調整和技術突破上,避免重蹈覆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發(fā)布的《關于規(guī)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強調了企業(yè)需明確系統(tǒng)邊界、履行告知義務,并規(guī)范功能命名,推動組合駕駛輔助系統(tǒng)在明確責任邊界下穩(wěn)步落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圖源:@澎湃新聞

這促使了理想、蔚來、小鵬等新能源車企在宣傳話術上更加小心翼翼,比如在上海車展期間,華為BU CEO靳玉志表示,“我們的智駕現在都是輔助駕駛,手不能離開方向盤,眼睛也不能離開駕駛方向?!?/p>

回歸產品本身,不再技術冒進,用務實的態(tài)度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相信不僅僅是小米汽車的決心,而是整個新能源行業(yè)未來競爭的方向。

2025年,誰能成為新能源王者?是騾子是馬,該拉出來遛遛了。

*編排 | 三木 審核 | 三木

品牌最新資訊,盡在【首席品牌觀察】↓↓↓

行業(yè)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