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瑞秋
來源| 瑞秋三思(ID:Racheland3kids)
前幾天,在游樂場陪孩子玩耍時遇到兒子同學(xué)的媽媽,便坐下來與她交談。
正當我們聊得火熱時,她三歲的小女兒在一旁打斷對話,要求媽媽立即過去陪自己玩滑滑梯。
這位媽媽轉(zhuǎn)過身溫柔堅定地對女兒說:“媽媽現(xiàn)在在跟朋友聊天,十分鐘后陪你玩?!?/p>
聽完這話,小女孩瞬間崩潰大哭,大喊:“不要,我就要現(xiàn)在?!?/p>
令我沒想到得是,這位媽媽仍然平靜地對孩子說:
“我理解你的傷心,但我已經(jīng)跟你說過十分鐘后再跟你玩,你要學(xué)會尊重和理解媽媽。”
聽罷,小女孩哭得更大聲了。
我忍不住說:“你就先去陪孩子吧?!?/p>
然而這位媽媽說:
“沒關(guān)系,我已經(jīng)說過十分鐘之后再去。她需要學(xué)習(xí)規(guī)則,也需要學(xué)會尊重他人以及他人的界限。
父母是應(yīng)該理解孩子,但不能一味地共情他們,否則是阻礙了他們的成長和獨立?!?/strong>
不得不說,這位母親很理性也很有智慧,并且她是真正在幫助孩子。

01
過度共情
無法建立邊界感
有多少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對孩子的哭聲壓根沒轍。
只要孩子撒潑撒嬌,就應(yīng)允了他們的需求,即使有些事情并不合理合宜。
孩子本該早睡否則影響明天上學(xué),但拗不過孩子故意找事推遲睡覺。
明明不該吃太多零食和飲料,但是孩子一哭就繼續(xù)給他們吃了。
大人其實已經(jīng)很疲憊困倦了,卻還是要咬牙堅持陪玩和哄睡。
孩子本可以自己行走,只要撒撒嬌掉掉眼淚就可以被大人抱著走。
難怪有很多人說做父母太累,犧牲太大,育兒之路太辛苦;
殊不知,是因為邊界感太模糊了。
孩子用哭鬧和撒嬌,一點點試探父母的”底線“。
父母太愛孩子了,不忍他們受傷,不忍拒絕他們,不忍他們失望。
只要孩子有需求立馬就放下手頭的事回應(yīng)孩子,孩子一哭鬧就立刻給予安慰和包容,孩子一抱怨訴苦就立刻滿足他們要求。
這樣孩子是得到滿足了,但這是建立在大人得犧牲和退讓上。
作為父母,是需要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但無需過度共情。
很多人難以置信我和隊友是如何在海外獨立帶三個孩子的,若真有方法,那大概就是明確與孩子的邊界。
在我需要專注地寫文章,或是想專心做一頓飯時,我會明確地跟孩子說:
現(xiàn)在媽媽需要一段安靜的時光,沒有急事別來打擾。等媽媽做完了,就會來找你們。
最開始,孩子是很難接受,會想盡各種辦法試探邊界。
但就像兒子同學(xué)這位媽媽一樣,溫柔堅定地跟孩子表明界限,他們是能夠?qū)W會理解和尊重的。
孩子情緒波動起伏大,不好帶,往往就是因為界限模糊了;他們不理解上回就可以,為什么這次不行。
沒有固定的規(guī)矩,孩子才會任意妄為;界限清晰了,養(yǎng)育也就容易了。

02
不要過度解讀孩子情緒
父母都在乎孩子,一旦孩子陷入情緒谷底,很容易就把父母也擾亂得六神無主。
孩子肯定會覺得被我拋棄了,這種感覺多心痛。
我這么忽視孩子的需求,他肯定會缺乏安全感。
拒絕孩子這多殘忍,他們會感覺自己不被愛的。
這么一想,那瞬間就“妥協(xié)”了,就依著孩子吧。
其實,孩子的情緒來的快去得也快,開心時沒顧及地大笑大叫,傷心時就大哭大鬧。
不管是開心還是傷心都應(yīng)該給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機會,不要過度解讀,更不要被孩子一時的情緒牽著走。
我想到兒子在3歲時發(fā)生的一件事。
那會兒他特別粘我,屬于“六親不認”只認我一個人的狀態(tài)。
那天我要出門見朋友,看到我準備離開,他便哭得像天塌了一樣,仿佛他是一個被全世界拋棄的小孩。
看他哭得這么傷心,我實在下不了決心離開,總覺得我一走,就會帶給他難以磨滅的傷害。
最終是隊友果斷地催促我走了,我是聽著他刺耳的哭聲,帶著愧疚感出門的。
然而,出門不到十分鐘,隊友發(fā)來兒子開心玩玩具的視頻,他滿臉笑容一點都不像剛才大哭過的人。
孩子其實沒想象中這么脆弱,他們只是還無法很好地把控情緒。
但大人的存在就是一副標尺,在孩子飄忽不定的情緒面前,大人更應(yīng)該清醒理智:
知道應(yīng)該堅持什么、知道什么是對的,那就應(yīng)該堅持去做,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變得更加穩(wěn)定且成熟。

03
過度共情
對媽媽來說是精神傷害
之前看過一篇育兒文章說,接納包容孩子的一切,就算孩子無理發(fā)脾氣也要包容,同時要用童心和幽默來化解。
舉個例子說,當孩子發(fā)脾氣亂丟玩具,媽媽就要以玩具的口吻說,哎呀我好痛呀,是誰把我扔地上了?這些玩具難道是長翅膀會飛了嗎?怎么自己飛到地上去了?
確實富有童心,但我是說不出這樣的話,這多少是有點不把父母的死活放在眼里。
孩子的情緒很重要,難道父母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嗎?
看到怒火中燒的事,也只能壓制自己的情緒,調(diào)整自己像個沒事人一樣去寬慰做錯事的孩子?
這種共情,對父母來說是不公平的。
為了照顧到孩子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需求,但被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
狀態(tài)好的時候隱藏得好好的,狀態(tài)不好就如火山爆發(fā)出來,最終波及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個真實的人沒什么不好的,但凡是個人就有優(yōu)點和缺點,會笑也會發(fā)火,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真實的人。
父母應(yīng)該讓孩子感受到一個真實的世界,否則在家被共情慣了,外面哪有人會這樣貼心地慣著孩子。
長此以往,人際關(guān)系會出問題的。
任何一段關(guān)系,讓一個人一味地忍耐和付出都是不對的,陪伴孩子成長應(yīng)該是讓雙方都共同快樂的過程。

04
過度共情
會降低他們對外界的敏感度
看到孩子做錯事,生氣,失望和失落才是正常人的反應(yīng)。
對于成長中還不完美的孩子,當然需要包容他們的不足,但也要讓孩子明白對與錯,以及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chǎn)生什么影響。
如果只是一味的理解和共情,一股腦的包容和接納孩子,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有錯,他感受不到自己的行為會帶給別人痛苦。
爸爸媽媽看起來好好的,絲毫沒受到任何影響,所以他們不以為然。
然而,想要更快更徹底的改正,那就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并指出他的行為是會帶來后果的,這樣才有可能覺醒并改變。
絲毫不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會給別人帶來任何影響和傷害,這樣看似灑脫,實則會失去更多。
畢竟,誰都不喜歡一個眼中只有自己的“巨嬰”。
父母的存在,就是要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
一個情緒成熟的孩子,能夠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們知道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按照他們的需求行事,他們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會表現(xiàn)出同理心和合作精神,而不是一味要求別人滿足自己的愿望。
我們?nèi)魏我粋€人都不能脫離群體單獨存在,我們跟外界和旁人需要有積極的互動。
這也是孩子需要學(xué)會的功課。
孩子不僅僅是個孩子,他們更是一個獨立的人。
別總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孩子對待,這樣的話他們永遠覺得自己是個孩子。
試著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的人,尊重他們,同時他們也要學(xué)會尊重父母。
作者介紹:本文轉(zhuǎn)載自“瑞秋三思”(ID:Racheland3kids),作者“瑞秋”。坐標荷蘭,家有3寶(8歲/5歲/4歲)。分享與隊友獨立帶3娃的日常,探索簡單又實用的極簡育兒法,陪伴3娃成長的同時為自我賦能。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瑞秋三思(ID:Racheland3kids)。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