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在趕赴江西的路上,他得了一個美差,去江西主持鄉(xiāng)試,誰知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曾國藩正在酣睡,家鄉(xiāng)湘鄉(xiāng)白玉堂來了一個人,此人帶來一個噩耗,曾國藩的母親去世了!
曾國藩悲痛欲絕,不得不改道回籍,為母奔喪。
在傳統(tǒng)時代,官員的父母如果去世,必須要回家守孝,曾國藩也不例外。
借此機會,已經(jīng)做了十三年京官的曾國藩原想在家休息一番,正在這時候,他收到了一封咨文:
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xiāng),聞其在籍,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xiāng)民、搜查土匪諸事務(wù)。伊必盡力,不負委任。
因為當時太平天國揮師北上,咸豐皇帝心里著急,就下令命在籍官員協(xié)助地方官興辦團練。
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曾國藩毅然決然奔赴長沙練勇。
然而,曾國藩在長沙行事不僅不順利,還遇到很多阻礙,即使他平了湖南境內(nèi)的匪亂,帶著湘軍保衛(wèi)了清朝國土,仍然沒有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官員的擁戴,反而讓皇帝防備,官員厭惡。
他到底做了什么"人神共憤"的事情,讓自己落到如此地步?

01"你"在前線打仗,"我"在后面拆臺
咸豐四年八月,曾國藩率領(lǐng)湘軍收復(fù)武漢,捷報送至咸豐皇帝的案前。咸豐看后,興奮異常,他沒想到曾國藩一介書生,不僅連續(xù)奪回湘潭、岳州,并且還收復(fù)了武漢這座兩湖最大的城市。
曾國藩立了大功,咸豐準備大大地賞賜他!"曾國藩著賞二品頂戴,署理湖北巡撫,并加恩賞戴花翎。"意思是,咸豐讓曾國藩做湖北巡撫。
大清王朝歷來各省的實權(quán)都掌握在總督和巡撫的手里,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各省的省長,就是說,咸豐一道諭旨讓曾國藩掌了地方實權(quán)。
曾國藩如果當了巡撫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他成為全省官員的老大,掌握著下級官員的身家性命,所有官員都將對他言聽計從,于他帶兵打仗、籌集軍餉等各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便利和好處,說夸張點能讓他瞬間年輕十歲。
但是,這道諭旨才到曾國藩手里沒幾天,他又收到了皇帝的旨意,"曾國藩著賞給兵部侍郎銜,辦理軍務(wù),毋庸署理湖北巡撫。陶恩培著補授湖北巡撫。未到任以前,著楊霈兼署。"就是說,我把兵部侍郎的官銜還給你,你繼續(xù)辦理軍務(wù),不用當湖北巡撫了,我派陶恩培去。
曾國藩接到第一道圣旨還沒歡喜兩天,就被第二道澆了個透心涼,煮熟的鴨子飛了。

都說皇帝金口玉言,咸豐皇帝為何會出爾反爾,自打嘴巴,還打得這么快?
那是因為有人在他面前進了讒言。
賞曾國藩巡撫之職的第二天,大學(xué)士祁雋藻就去見了咸豐,咸豐在他面前對曾國藩贊不絕口,沒想到祁雋藻卻說:曾國藩不過就是一個在籍侍郎,卻能一呼百應(yīng),這對朝廷來說恐怕沒有好處,現(xiàn)在曾國藩手下的人馬已經(jīng)多達兩萬,這兩萬人皆聽曾國藩號令,如果再給他地方實權(quán),后果不堪設(shè)想。
意思就是怕曾國藩擁兵自重,平定太平天國之后謀朝篡位。
咸豐帝被祁的話嚇到了,再想到曾國藩以前在京時對自己的頂撞,句句往他心口戳,于是就有了曾國藩收到的第二道諭旨。
按理說,曾國藩正在為清廷鞠躬盡瘁,祁為什么要給曾國藩穿小鞋呢?
其一,祁雖然才智平庸但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其中心思想就是大清的根本政治原則不能動搖。
大清的根本的政治原則是什么?
滿漢之分和強干弱枝。
滿漢之分是大清朝特有的政治現(xiàn)象,而強干弱枝即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是歷代歷朝都堅守的政治原則。
而祁就是堅定擁護者。

曾國藩是一個漢人,他手下的將領(lǐng)也多是漢人。
清朝有一個怪象是"漢人出力,滿人領(lǐng)賞",所以即使曾國藩有大能,也不能賞賜太過,反而要壓制他。
而目前壓制他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給他實權(quán)。
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曾國藩是祁的對頭穆章阿的學(xué)生。
咸豐皇帝上位以后,第一個裁掉的軍機大臣就是穆,接著祁就上位取代了穆成為領(lǐng)班軍機大臣。
可以說,曾國藩和祁在政治上走的是兩條路。
第三個原因是,曾國藩在做京官時狠狠得罪過祁。
咸豐皇帝上位之初,曾國藩曾在公開的奏折中批評過官場某些不良行為和風(fēng)氣,其中很多都和祁沾邊。比如說"退縮、瑣屑、皆媚軟熟、毫無建樹",祁都占全了。
但是祁的特點是保守聽話,而咸豐皇帝和他爹道光一樣,平庸無能,都喜歡安靜聽話的人,而祁完全符合咸豐帝的喜好。

祁在咸豐面前得寵,曾國藩又是他政治上的敵人,再加上曾國藩直言不諱得罪過他,所以曾國藩在前線拋頭顱灑熱血,他就專門在后面給曾國藩挖坑穿小鞋,讓曾國藩到手的實權(quán),可以讓他少長一半白發(fā)的巡撫之職落空。
常言道,寧得罪君子,毋得罪小人。曾國藩不僅嫉惡如仇,把小人得罪了,這個小人還是能在皇帝面前說得上話的,也算是自己給自己挖的坑了。
晚清時候,政治糜爛,朝廷腐敗,皇帝昏庸,而曾國藩大半輩子都是一個直言不諱、敢于撥亂反正的人,但他的行為違背的大環(huán)境下的官場原則,因此得罪過很多人。
比如在第一次出山在長沙剿匪練勇時把湖南官場得罪個遍,導(dǎo)致自己沒有容身之地,再比如說咸豐皇帝上位沒多久,他就用一紙奏折戳了皇帝的心窩。

02得罪咸豐皇帝
在我看來,曾國藩之所以居功至偉,卻得不到咸豐皇帝的信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把咸豐得罪狠了。
有一個故事叫"藏拙示仁",是關(guān)于道光決定傳位給咸豐的故事。
在咸豐還是阿哥的時候,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奕?。奕?比咸豐小一歲,但是聰明能干,而咸豐天資平庸。有一天道光皇帝通知他們到南苑狩獵,想考察兩個皇子誰更適合當皇帝。
騎馬射箭,咸豐肯定贏不了奕?,于是他趕緊找到了他的老師杜受田,杜也感知了道光的用意,給咸豐出了一個主意。
因此,打獵的時候,別的人滿載而歸,尤其奕?收獲頗豐,但是咸豐連馬都不上,兩手空空。道光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原因。他跪下說:"父皇教導(dǎo)我們要仁愛,現(xiàn)在正是春天,母獸們正是懷孕的時候,如果我這時候把她們射死了,豈不是太殘忍了。"
道光帝聽他這樣說,覺得這個兒子很仁慈,甚感欣慰。
后來咸豐就成下一任皇帝。

且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就算它只是一個傳說,也能從中看出咸豐的平庸,再加上咸豐小時候騎馬摔斷了腿,雖然給接好了,卻不幸落下了殘疾,成了一個瘸子,而且自小還有奕?這么個優(yōu)秀的弟弟對比著,導(dǎo)致他心里很自卑。
而這樣一個平庸無能還自卑的人,曾國藩竟然給他上了一道折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缺點和毛病,一點顏面也沒留。
曾國藩的奏折指出了咸豐皇帝的三大缺點,可謂句句戳心。
第一說咸豐皇帝"謹于小而反忽于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就是說他對小事謹慎得過頭,反而對國家大事沒有花時間經(jīng)歷去深入研究。
第二說咸豐"徒尚文飾"。咸豐才登基的時候擺出了一副賢明納諫的模樣,但是卻沒堅持多久就開始敷衍,就是說他"求言"只是做樣子,想要獲得肯于納諫的虛名而已。

第三說咸豐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咸豐擺出了一副納諫的謙虛樣子,但是一旦有人提意見,他就說大權(quán)在我這里,豈容你們多嘴多舌,這么多意見。曾國藩就指出,一開始是你提出讓大伙諫言的,但是一旦有人說真話你就聽不進去,還說出這樣自大驕傲的話,你這樣怎么還會有人敢說真話。你要是還像道光皇帝那樣,只任用對你言聽計從的人,一旦有大事發(fā)生,也沒人會出來承擔(dān)責(zé)任。
曾國藩的這道折子讓無能又自卑的咸豐帝怒火中燒,咸豐本來還挺喜歡曾國藩,這道折子一上,讓咸豐殺了他的心都有了!
越自卑的人越在乎自己的顏面,更何況是個自卑的皇帝。
雖然后來咸豐被大臣們勸阻說,"你要是真的處決了曾國藩,不就真的成了他口中的那種人?"而放過了曾國藩,但是這件事一直是咸豐皇帝心里的一根刺。
所以,即使曾國藩打了勝仗,立了大功,他一想起曾國藩曾經(jīng)讓他在群臣面前下不了臺的事,就覺得心口疼,再加上祁的一番言論,涉及到了對皇位的威脅,收回地方實權(quán)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所以,這巡撫之位注定落不到曾國藩頭上,他注定要遇到比想象中還要困難千倍百倍的局面。

03開罪湖南官場
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早年的曾國藩是一個直言不諱、嫉惡如仇的人。這是他的優(yōu)點,但這些優(yōu)點過于突出,不加收斂導(dǎo)致他為以后的道路埋下了隱患。
在長沙練兵剿匪的時候,就是因為他過于清流,才得罪了整個湖南官場。
"過于清流"是什么意思?
就是說曾國藩身上有一種"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氣質(zhì),在他心里,只有自己說的是真話,做的是實事,只有他是清白無污染的白蓮花,而其他官員勾結(jié)串聯(lián),腐敗不堪。
其實曾國藩沒有錯,晚清時期的官場大環(huán)境確實如此,但是他這股清流將對其他人的鄙視和漠視表現(xiàn)得太明顯,甚至涉及到了別人的利益。

比如說,他嫌棄地方官員辦案緩慢,對他們極其不信任,于是在長沙成立了一個審案局。
剿匪除惡的時候,將抓捕、審案、監(jiān)禁、處決權(quán)一把抓,不給其他官員留活路。
當時對于當官的來說,案子就是銀子,曾國藩將這些權(quán)利都收攏了,就等于當了別人的財路,即使曾國藩是個清官,沒有中飽私囊,但是貪官不在乎呀,貪官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曾國藩動了別人的奶酪,怎會不引起群憤。這是第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曾國藩能力超群,大事小事一把抓,視湖南官員于無物。
曾國藩到長沙半年,就把湖南積累的案件解決了一大半,還快速震懾住了匪亂和當?shù)氐膼簞萘?,他僅用半年時間就超過了眾多湖南官員幾十年的工作成績,讓湖南官員的面子往哪兒擱?最過分的是,他還視湖南官員于無物,很多案件都越級處理,繞過了原本必須經(jīng)過的部門。
其實曾國藩的目的很簡單,因為當時官場腐敗,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為了防止辦案途中有官員說情,妨礙他快速平定匪亂,剿除當?shù)睾趷簞萘?,所以決定速戰(zhàn)速決,再加上繳費期間咸豐皇帝對他頗為支持,讓他辦起案來更加理直氣壯。
曾國藩不僅既斷了他們的財路,還無視他們,官員們面子里子都沒了,所以就算明面上礙于皇命對他尊敬有加,卻在私底下同氣連枝抵制他。

其實,對于自己做的這些事會得罪湖南官員,曾國藩心知肚明,那他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曾國藩曾在寫給翰林院同事的信中提到他這樣做的原因: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xí)與優(yōu)容茍安,榆修袂而養(yǎng)姁步,昌為一種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風(fēng)……于是攘臂越俎,誅斬匪徒,處分重案,不復(fù)以相關(guān)白。
曾國藩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強硬手段,治一治湖南官場的"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風(fēng),肅清湖南官場的亂象,但是沒有人領(lǐng)他的情。
所以即使他在長沙剿匪除黑、勤奮練兵,都不能抵消他觸犯湖南官員底線的"罪過",反而認為他多管閑事,手伸得太長。
所以,在他兵敗靖港的時候湖南眾官員無視他的戰(zhàn)船停在長沙城外,落井下石,極盡嘲諷之能事。
這些事讓曾國藩看清楚了這批官員的真實面目和險惡用心,但以他目前的能力還斗不過他們,兩看生厭,導(dǎo)致他最后在長沙待不下去,帶著勇丁去了衡陽。

04總結(jié)
曾國藩身為漢人卻手握重兵,早年間還得罪過皇帝和軍機大臣,所以他即使對國家忠心耿耿一樣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又因為太過剛直嫉惡如仇,即使知道他的做法會得罪湖南官員,仍然一往無前而導(dǎo)致四方排擠、無人應(yīng)援。
也正是有了這些痛苦的經(jīng)歷,才有后來的大徹大悟,立德、立身、立言。
這是曾國藩注定要走的路,他的成圣之路。
有一個詞叫柔能克剛,我在想,如果那時候的曾國藩能夠委婉一點、柔和一點,在平定太平天國期間會不會更加順利一點?
但是這樣也許就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曾國藩了吧。
參考:《曾國藩傳》《曾國藩》
作者:大黎,寫優(yōu)質(zhì)的文章,說有趣的廢話。
歡迎關(guān)注我的賬號:成長,一起了解曾國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