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無論基于理論模型的推演,還是基于觀察數據的相關性分析,傳統(tǒng)研究方法在因果推斷上均存在明顯局限。實驗方法雖然在自然科學和部分社會科學領域大放異彩,但在國際關系研究中因倫理、技術和實踐上的障礙而難以實施。在這一背景下,準自然實驗(quasi-natural experiments)方法的興起為國際關系研究帶來了重要突破。這種方法不僅為解決長期困擾國際關系研究的因果識別問題提供了新的工具,還為研究者打開了探索復雜國際現象的新視角。

自然實驗的理論基礎

準自然實驗是指研究者利用現實世界中自然發(fā)生的事件或政策變化,為因果推斷提供條件,這些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隨機性”特征。與傳統(tǒng)實驗不同,準自然實驗并不依賴研究者對實驗條件的直接操控,而是通過觀察外生性事件對處理組和對照組的影響來識別因果關系。

準自然實驗方法的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經濟學和計量社會科學中的因果推斷理論,其核心假設主要包括外生性、可比性和干預效應的局部性。首先,外生性假設要求研究中的“自然”事件或政策變化必須是外生的,即其發(fā)生不受研究對象行為的直接影響。例如,非洲殖民地邊界的劃分被認為是外生的,因為它是由殖民列強在柏林會議上任意決定的,而非由當地民族或國家的行為所驅動的。其次,可比性假設強調處理組和對照組在事件發(fā)生前應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兩組應呈現相似的發(fā)展軌跡,這一條件通常通過匹配方法或統(tǒng)計控制來實現。最后,干預效應的局部性假設表明,準自然實驗通常依賴于局部的干預效應,例如,政策的臨界點、地理邊界的兩側或時間序列中的特定節(jié)點。這使得研究者能夠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有效隔離出特定的因果效應。

準自然實驗主要識別策略

準自然實驗方法的識別策略主要包括斷點回歸設計(RDD)、雙重差分法(DID)和工具變量法(IV)。

斷點回顧設計通過利用政策實施或地理分界等自然斷點,比較斷點兩側樣本的差異識別因果效應。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選舉結果的臨界點分析執(zhí)政黨更替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在臨界點附近,選舉結果的微小變化就像擲硬幣一樣隨機,從而為因果推斷提供了理想條件。

雙重差分法通過比較處理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后的變化差異實現因果推斷,這一方法特別適用于分析政策變化或事件沖擊的效果。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政策實施前后時間的差異,評估政策對經濟增長或國際合作的影響。

工具變量法則通過選擇與內生變量相關,但與結果變量無直接關系的外生變量作為工具,解決內生性問題并實現因果識別。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地理距離作為工具變量分析貿易對國際沖突的影響。

準自然實驗的典型應用

近年來,學者在戰(zhàn)爭與沖突、國際經濟關系以及技術政策實施等領域展示了這一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

在戰(zhàn)爭與沖突研究領域,陳沖(2023)的研究利用2008年馬里共和國和2012年尼日利亞武裝襲擊事件的突發(fā)性特征構建準自然實驗。這兩起武裝襲擊的時間恰好與“非洲晴雨表”問卷調查的實施時間相重疊,時間上的巧合創(chuàng)造了理想的準實驗條件:襲擊發(fā)生前完成的調查可以作為對照組,襲擊發(fā)生后完成的調查則構成處理組。這種研究設計的獨特之處在于,武裝襲擊的突發(fā)性確保了調查對象的分組具有隨機性,從而滿足了準自然實驗的外生性要求。通過這種設計,研究成功識別出武裝沖突對婦女賦權社會支持度的因果效應。

在國際經濟關系研究中,蘇布拉馬尼安等人(2007)展示了如何利用時間差異構建準自然實驗。他們注意到各國加入WTO的時間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源于各國的入世談判進程而非其貿易表現。基于此,他們將已加入WTO的國家作為處理組,未加入的國家作為對照組,通過雙重差分方法比較兩組國家在貿易量上的變化差異。為確??杀刃裕麄冞€根據國家的經濟特征進行了匹配,并通過多期雙重差分法設計控制了時間趨勢的影響。

在技術政策實施研究中,相關研究利用ChatGPT開放注冊這一外生性事件,結合“非洲晴雨表”第九輪調查的時間分布特征,分析算法介入如何重構民眾認知。通過將ChatGPT發(fā)布前后的調查樣本分為處理組和對照組,并進一步區(qū)分獲得ChatGPT官方注冊權限的國家與未獲得權限的國家,構建自然分組。研究采用事件研究方法,比較算法介入前后民眾認知框架的變化,同時通過多樣化的樣本和時間窗口驗證結果的穩(wěn)健性。

這些研究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捕捉到了由外部力量、歷史偶然性或政策變遷導致的外生性變異。在婦女賦權研究中,武裝襲擊的突發(fā)性創(chuàng)造了時間上的隨機分組;在WTO研究中,入世時間的差異創(chuàng)造了時間上的準隨機分組;在技術政策研究中,技術政策發(fā)布時間與調查時間的相互獨立提供了技術介入的外生性。這些研究不僅展示了準自然實驗方法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構建有效準自然實驗的多種策略:或是利用突發(fā)事件的時間巧合,或是利用歷史遺留的制度斷點,或是利用政策實施的時間差異。

未來發(fā)展方向

準自然實驗方法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未來發(fā)展充滿潛力,主要體現在方法論創(chuàng)新、新興議題的探索以及跨學科融合三個方面。

首先,在方法論創(chuàng)新方面,隨著數據科學和計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準自然實驗方法可以與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相結合,提升因果推斷的精確性和適用性。例如,機器學習算法可以用于識別潛在的外生性事件或政策干預點,并優(yōu)化處理組與對照組的匹配過程,從而增強研究設計的嚴謹性。此外,混合方法的應用也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通過將準自然實驗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因果機制背后的復雜動態(tài),從而彌補準自然實驗在機制解釋上的局限性。

其次,新興議題的探索為準自然實驗方法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例如,氣候變化對國際合作的影響、數字化轉型對國家主權的重塑、人工智能技術在國際安全中的應用等議題,均為準自然實驗方法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研究者可以利用極端天氣事件、技術政策的實施時間差異或區(qū)域性數字化進程的異質性,構建具有外生性的實驗設計,從而識別這些新興議題中的因果關系。

最后,跨學科融合將進一步推動準自然實驗方法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發(fā)展。國際關系研究本質上是一個跨學科領域。未來,研究者可以借鑒其他學科中成熟的準自然實驗設計思路,例如,經濟學中的政策評估方法或社會學中的社區(qū)干預研究,將它們應用于國際關系研究的具體問題。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陳茜

新媒體編輯:蘇威豪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