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其表現(xiàn)多樣,典型的反酸、燒心(胃灼熱)癥狀,歸屬中醫(yī)“吐酸”“嘈雜”范疇;胸骨后疼痛,屬于“胸痹”范疇;咽部異物感屬于“梅核氣”范疇。細分癥狀遣方用藥,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吐酸

“吐”因胃氣之逆胃氣上逆,可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枇杷葉、柿蒂等和胃降逆以治標。而胃逆之本與脾、肺、肝、膽等有關,多由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外感、本虛等所致。若脾虛食積,應健脾消積,可選用健脾丸;若濕熱阻滯中上二焦,可選用蘇葉黃連湯加減;若外邪束表,肺氣宣降失常,導致胃氣上逆,應解表降逆;若情志不遂,肝氣犯胃,則應疏肝和胃;若郁熱傷膽,膽熱犯胃,應清解郁熱、降逆和胃,方選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加減。

“酸”由肝木之甚《黃帝內經·素問》言:“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比粑逍衅胶?,則體內五味不顯;若肝木甚,則見“酸”味。

泛吐酸水者,常由火熱克金,肺金不制肝木所致。因肺金受肝火反侮,除吐酸外,患者還可見胸膈煩熱、右脈寸部偏浮等癥狀,此時可選用左金丸或合黃芩瀉白散。飲食積滯導致脾土壅滯而作酸者,可見噯腐吞酸,當消導助化,可選用保和丸。此外,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者,可選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加減;脾虛肝旺者可選用戊己丸合小建中湯或痛瀉要方化裁;肝腎陰血虧虛導致木失涵養(yǎng)而亢甚者,可選用滋水清肝飲、一貫煎等平補斂降。

嘈雜

現(xiàn)代人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多缺乏運動,又喜食肥甘厚味,胃病多郁、多實、多熱。因此,治療嘈雜時,可用蒲公英或連翹清解郁熱,同時應用降氣和胃之品,如枳殼、枳實、大腹皮、檳榔、刀豆子、秦艽、虎杖等。胸骨后有灼熱感的患者,多見右脈寸部浮滑,屬上焦熱盛,可選用黃芩瀉白散,清瀉上焦浮火;脈沉者可選用梔子豉湯,宣清郁熱。

胸痹

胃食管反流病導致的胸骨后疼痛,是引起非心源性胸痛最常見的原因。若發(fā)病日短,痛無定處,其病仍在氣分,方選柴胡疏肝散;若痛有定處,或以刺痛為主而不著者,此屬“肝著”范疇,可選旋覆花湯、顛倒木金散或瓜蔞等配合使用。胸骨后疼痛日久或刺痛者應視為血瘀之象,血瘀較嚴重者可選用血府逐瘀湯。

梅核氣

梅核氣是指患者常自覺咽部有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氣的主要病機為肝、肺、胃不和,氣郁痰阻,膠結于咽。治療梅核氣可選用半夏厚樸湯合上焦宣痹湯,并加射干、貝母。

為防止胃食管反流病的發(fā)生,大家應避免吸煙、飲酒,喝濃茶、咖啡,少吃辛辣、油膩、過酸、過甜的食物,并避免在餐后3小時內平臥或彎腰。另外,由于本病與不良情緒狀態(tài),尤其是長期的緊張、焦慮密切相關,所以保持情緒平和非常重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經開區(qū)院區(qū)綜合內科主任醫(yī)師 張廠

編輯:梁婧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 葉龍杰

本文經「原本」原創(chuàng)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1Q3GXEDS】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