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寒食節(jié),現(xiàn)代人可能沒有特別的感受,也不會單獨過這個節(jié)日。寒食節(jié)是一個慢慢消失的節(jié)日,古代的人們在這一天會禁火,吃一些冷食,清掃爐灶,祭祖踏青等等。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漸漸融合在了一起,很多習俗也放在了清明節(jié)這天,所以就只過清明節(jié),不再單獨地過寒食節(jié)了。
可是直到今天,人們還是覺得寒食節(jié)并不陌生,我想這個和大量的寒食節(jié)詩詞有一定的關聯(lián)。很多文人都寫過寒食節(jié)相關的詩詞,最著名的莫過于唐代詩人韓翃創(chuàng)作的這首七言絕句: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大文豪蘇軾筆下也有很多描寫寒食節(jié)的詩詞。他的《寒食貼》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現(xiàn)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論其書,即使不懂書法的人也能感受到它的神氣充足,飛揚飄灑的魅力。品其詩,蒼勁沉郁,情懷真切,飽含著他當時心靈和生活上的痛苦和煎熬。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通過這兩首詩走進蘇軾人生當中最黑暗的一段時光。
寒食雨二首·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黃州寒食貼》是寫在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也就是元豐五年(1082年)。這年的寒食節(jié),天氣陰冷,天上還下著寒雨,顯得非常冷清。
倘若身體上的冷可以通過加一件衣服來抵御,那么心冷就只能通過自我開解,自我治愈了。于是他提筆寫下了心中的苦悶和凄冷。
其一詩文大意為:
自從我被貶黃州,已經(jīng)度過了三個寒食節(jié)。每年這個時候都想珍惜這美妙春光,可春天不管不問,自歸自去,容不得人惋惜。今年又苦于陰雨綿綿,這兩個月的天氣蕭瑟,就如同秋季一樣。
我獨臥在床上,屋外傳來陣陣雨打海棠聲,胭脂般的花瓣像雪花一樣凋落在污泥中。時間在我睡覺的時候,悄悄地偷走了我的青春年華,尤其是在黑夜之時,它就像小偷一樣,以至于清早起床,皺紋也變多了。常常覺得自己就像那生病的少年一樣,病好時發(fā)現(xiàn)雙鬢青絲變白發(fā),已然老去。

宋朝詩人邵雍有詩:人間佳節(jié)為寒食。寒食節(jié)這天,家人可以團聚。但是對于此時此刻的蘇軾來說,這一年他的處境可以用“寒”字來概括。
1076年,蘇軾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詩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那個時候他還勸慰人們要珍惜春天,可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了。同樣的春天,他感受到的是徹骨的寒冷,身體也和以前沒法比,白發(fā)漸生、病痛纏身。
這就是蘇軾最感人的地方,他和我們普通人一樣,都會面臨衰老、病痛、挫折,非常真實。他傷感于自己的遭遇,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同時也自我開解,又撥開迷霧繼續(xù)前行,這是非常寶貴的一種人生智慧,也是最能打動讀者的地方。
詩的后半段詩人通過對海棠花謝的嘆息,其實說的就是詩人自己,是詩人現(xiàn)狀的真實寫照,用絕妙的比喻來抒發(fā)自己凄涼的命運。所以在上文翻譯的時候是以詩人的口吻來的,沒有以海棠的口吻來翻譯。

寒食雨二首·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其二詩文大意為:
連日的春雨綿綿,江水暴漲,仿佛要沖進房屋一樣,雨勢兇猛,似乎沒有窮已。我的小屋就如同一葉扁舟一樣,籠罩在濛濛的水云當中??湛帐幨幍膹N房煮著些許寒菜,潮濕的蘆葦在破灶底下燃燒。
哪里知道今天是寒食節(jié)呢,卻看見烏鴉銜著燒剩的紙錢。天子的宮門有九重深,遙不可及,親人的墳塋遠在萬里,無法祭掃。此時的我,只想和阮籍一樣作窮途痛哭一場,心如死灰,不想重新燃起。
這首比第一首更悲、更痛。如果說第一首訴說的痛苦還比較含蓄的話,那么這首就是長歌當哭了。是蘇軾內心情感的真實宣泄。第一首就像是一種平靜的訴說,第二首就是訴說后的洶涌澎湃。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寫了雨勢的兇猛。長江暴漲,有沖毀小屋的可能。“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風雨飄搖,小屋就如同扁舟一樣,飄蕩在茫茫水云中。這兩句造足了環(huán)境氣勢,給人一種漂泊無依、孤獨萬分的感覺,同時也側面反應了詩人條件的艱苦。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這句就具體描寫了廚房的現(xiàn)狀,詩人物質生活極度匱乏,饑寒交迫。詩人用了“空、寒、破、濕”四個寒冷的物象,條件很是艱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詩人在京城、杭州等地過了很多寒食節(jié),可昔日這些美好和眼前的凄涼相比,讓人感慨萬千。很多時候人就是這樣,前一年還在歡快地過節(jié),后一年就寒酸不已。這就是人生的變化莫測,不確定性。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君門九重,欲歸不能;親人的墳墓遠在四川,想祭掃一番也是不能。“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據(jù)說阮籍每次走到路的盡頭就抱頭痛哭。詩人用這個典故說明前途非常渺茫。
很多時候不是不想做,而是根本就做不到。生活上的窘迫和政治上的失意,讓詩人心情沉悶,心力交瘁,甚至心如死灰。
黃州時期的蘇軾,寫了很多曠達豪邁的詩詞,這組詩最為沉痛。寫出了詩人最真實、最沉痛的內心情感。
看到這樣的詩,內心確實非常難過。其實,很多詩人都被貶過。比如大家熟悉的劉禹錫、劉長卿、柳宗元等人??烧怯辛诉@常人無法忍受的經(jīng)歷,才造就了他們輝煌的人生。他們經(jīng)過這樣的貶謫,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名作,揚名天下,永留詩史。
一個好的詩人,內心的情感非常豐富,人生經(jīng)歷也異于常人,所以貶謫后的詩人在心態(tài)上會有一個很大的轉變。
蘇軾就是這樣的人,他在被貶的山一程、水一程里,慢慢和自己和解。他將視線轉移到清風、明月以及身邊的一切。他在回味、咀嚼痛苦時,重新思考著人生的真諦,不停地調整前進的方向,最終實現(xiàn)了心靈的寧靜和坦然。

只要是人就不會喜歡苦難。可是苦難的來臨是無法預知的,它來的時候躲也躲不開,那就學會接納它。所以,讀了蘇軾挫折時期的作品,真會給人一種很大的震撼。
生活沒有白走的路,期間坎坷、挫折伴隨著我們的一生。既然不平,那就不妨欣賞一下這沿途的風景,學會和自己和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