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安史之亂最開始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fā)動的,但是在一年后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殺死了,但是這場動亂居然沒有被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之后又打了足足七年,這是為什么?其實整場安史之亂非常復雜,這不單單是一個胡人帶著十幾萬兵叛亂,而是帝國的兩大支柱,關隴集團和河北世家的一次總決戰(zhàn),河北世家在唐朝建立之后就被嚴重盤剝,家族勢力不斷被削弱,而關隴集團卻能夠大撈特撈,在不斷的對比之下讓河北世家滋生了反意,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河北人打唐朝一點兒都不手軟
安史之亂的最終結局可不是平定叛亂,而是唐朝和河北人議和了,河北三鎮(zhèn)相當于是事實上的獨立了。至于為什么河北人為何打得這么拼命,實在是唐朝不當人。首先是敲骨吸髓的收稅,在天寶年間,河朔三鎮(zhèn)以不到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賦稅。很多人看待安史之亂都是從大唐的視角出發(fā)的,那他們當然看不到河北人被盤剝得有多兇狠。
很多歷史學家將安史之亂定義為一場在皇帝昏庸的情況下,野心家掀起的叛亂。但是這無法解釋為什么野心家都死了之后叛亂依然沒有停止,如果沒有強烈的動機和士氣,幾萬河北兵能在鄴城戰(zhàn)役中以少敵多,面對絕對優(yōu)勢數(shù)量的唐軍以水代兵水淹鄴城,還堅持了四個月并完成反殺嗎?這場戰(zhàn)役中安史叛軍簡直是華夏超人,頂著極高的傷亡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在鄴城戰(zhàn)役最白熱化的時候,久攻不克的郭子儀在城北的漳河流域鑄造了兩個堤壩,挖了三條壕溝,然后對鄴城進行水攻,頃刻間整個鄴城陷入了一片汪洋大海中,但即使是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守城的五萬河北軍打得依然非常頑強,在數(shù)個月后擊敗了唐軍九個節(jié)度使合計20萬大軍,這不是超人是什么?

?關中和河北不可調和的矛盾
唐朝建立的時候是有很重的歷史包袱的,這個包袱就是存在了幾百年時間的“關隴集團”,唐朝一直奉行“關中本位”的理念,把全天下都當成了關中的護城河和自動取款機,等到發(fā)展到唐玄宗時期,這個集團已經壟斷了絕大部分的上層利益和上升通道,這些關隴貴族一個個都壞得很,全都成為了趴在唐朝身體上吸血的水蛭。
他們先是用特權兼并大量的土地,接著又隱瞞田戶抗拒納稅,明明一個個富得流油,但是一查卻又個個負債累累不用納稅,朝廷在關中大戶這里收不上稅,那就只能將稅收壓力給到其他地方了,比如江南、河北等地區(qū)。久而久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邊是關中地區(qū)花天酒地,朱門酒肉臭,一邊是河北苛捐雜稅一堆,路有凍死骨。

在科舉取士方面,關中貴族們干的也很不地道,唐王朝一共開科取士268次,所招錄的進士只有7448人,平均一年只有27人,這個人數(shù)顯然無法填補帝國龐大的官僚隊伍。而就算是科舉,大部分的名額也被世家大族們占據(jù)了,關中貴族們占據(jù)著大部分的資源,河北世家想要科考難如登天,很多落榜的河北世家子弟被迫投入各個節(jié)度使的帳下任職,范陽盧氏更是因為連年的歧視,從711年不再參加科舉了。
但是這一切在安史之亂后全都改變了,由于河朔三鎮(zhèn)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出了爆表的戰(zhàn)斗力,大唐最后只能采取懷柔政策,很多安史叛軍將領也能封侯拜相了,比如清河崔氏在安史之亂之前只出過兩個宰相,但安史之亂之后陸續(xù)出了八個宰相,趙郡李氏出了十七個宰相,范陽盧氏更是出了一百多個進士,和安史之亂前是天壤之別。

?安史之亂從表面上看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發(fā)動的一場大叛亂,但實際上他們只是被推到臺前的代表,真正的大老板們是河北世家貴族,河北的老百姓們也想要通過一場戰(zhàn)爭改變自己世世代代被盤剝的命運。否則憑什么安祿山一年就死了,而安史之亂還能延續(xù)好幾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