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至今,茶在促進人類的美好生活、增進友誼和人文交流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茶與湖北有特殊的緣分。湖北人陸羽所著《茶經(jīng)》是聞名世界的關于茶的經(jīng)典著作,其中記載茶的起源得益于神農(nóng)嘗百草,而神農(nóng)的傳說地就在湖北。萬里茶道起源于南方福建,經(jīng)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出內(nèi)蒙古之后,又經(jīng)蒙古國,到達俄羅斯,進而傳入歐洲。其中,湖北是其中重要區(qū)域。

萬里茶道 湖北考古博物館供圖
陸羽(約733—約804),字鴻漸,唐代茶學家,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jīng)》三卷,對茶的性狀、品質(zhì)、產(chǎn)地、種植、采制、烹飲、器具等皆有論述,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陸羽一生嗜茶,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diào)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shù),并擅長品茗,精于茶道。唐朝天寶十五年(756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峽川。一路上,他逢山駐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葉產(chǎn)制資料。
陸羽在反復考察的基礎上,作出了“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的評價。湖北考古博物館收藏了從三峽地區(qū)的秭歸考古出土的唐代茶具,十分精美,表明唐代峽州一帶茶文化發(fā)達,也是陸羽認為峽州一帶茶為上品的佐證。

秭歸出土唐代茶具 湖北考古博物館供圖
陸羽為了考察淮南茶區(qū),復東出舒州、南下黃州,北上壽州,再回紫陽洞,寫出淮南茶初考草稿,作出了“淮南茶光州(今信陽市潢川縣)上,義陽(今信陽)、舒州次,壽州、黃州、蘄州下”的品定。乾元元年(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鉆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上元元年(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閉門著述《茶經(jīng)》。其間,他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nóng)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恫杞?jīng)》成書受益于交流:陸羽下榻紫陽洞期間,平日與崇佛寺、太陽廟、觀音洞等寺院大師為友,白天賞茶、采茶,晚間談詩品茶、探討茶事,學識大進。
《茶經(jīng)》記載,茶起源于炎帝神農(nóng)氏嘗百草,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并引用《神農(nóng)食經(jīng)》“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表明茶的功效。陸羽所著《茶經(jīng)》三卷十章,7000余字,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概述了中國茶的主要產(chǎn)地以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huán)境和茶的性能、功用,當時制作、加工茶葉的工具,茶的制作過程,煮茶、飲茶器皿,煮茶的過程、技藝,飲茶的方法、茶品鑒賞,中國飲茶的歷史等,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chǎn)茶盛地,并品評其高下,描述了全國40余州產(chǎn)茶的情形,介紹了飲茶器具何種情況下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還主張把以上各項內(nèi)容用圖繪成畫幅,以品茶之味,明茶之理。《茶經(jīng)》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的系統(tǒng)總結(jié),特別講到茶的義理,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中國是茶葉原產(chǎn)國,茶區(qū)分布廣袤,茶樹栽培與制茶技術(shù)歷史悠久。早在16世紀,中國已有茶葉出口的歷史,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俄國和歐洲已培養(yǎng)起穩(wěn)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以肉奶為主食的游牧民族,需要依靠飲茶來消食化膩,到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17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茶葉經(jīng)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九省區(qū),銷往蒙古國、俄羅斯等地,然后再銷往歐洲。這條總長1.4萬公里的干線,被稱為“萬里茶道”。萬里茶道既是一條重要的國際商貿(mào)通道,也是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萬里茶道沿途尚存的人文資源,映射出這條通道上曾經(jīng)的車水馬龍、茶傳萬里。它所承載的歷史人文信息,凸顯了重要的文化和交流價值。
2012年,由湖北省文物局發(fā)起,“萬里茶路”沿線省區(qū)的文物部門、專家學者在湖北赤壁召開了首屆“萬里茶路文化遺產(chǎn)保護座談會”并發(fā)表《赤壁宣言》,初步確定了“萬里茶路”在我國境內(nèi)的主要線路。2013年9月,第二屆“萬里茶路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座談會”在河南社旗召開,形成了《賒店共識》,正式將“萬里茶路”改為“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有多種功能類型,以中國段為例,就包括南方茶產(chǎn)區(qū)路段、內(nèi)陸集散轉(zhuǎn)運路段和蒙古高原外銷路段,包含了茶園、村落、古道、碼頭、工廠、集鎮(zhèn)、會館、海關、銀行、寺院、宅院等一系列豐富的功能型遺產(chǎn)要素。遺產(chǎn)點中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武夷山、九江海關姑塘分關遺址、鷂子尖古道、江漢關、社旗山陜會館、關林、雁門關、雞鳴驛、大境門、伊林驛站遺址等。

秭歸出土宋代茶具 湖北考古博物館供圖
數(shù)百年前,一擔擔茶葉從福建起身、跋涉,穿越大半個中國,再橫跨西伯利亞,抵達現(xiàn)今的莫斯科、圣彼得堡,然后再被銷往歐洲。輸入俄國的磚茶均來自中國的南方,經(jīng)營者卻是非產(chǎn)茶之省的晉商。福建下梅村坐落于福建武夷山市東部,村落建于隋朝,里坊興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自清初始即有晉商來此販茶,村口有一塊石頭紀念碑,上書“晉商萬里茶路起點”?!冻绨部h志》中也記載了晉商在武夷山采購集運茶葉的繁忙景象:“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余艘,轉(zhuǎn)運不絕?!?/p>
萬里茶道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中國段落有:武夷山(福建)—九江(江西)—長沙(湖南)—武漢(湖北)—社旗(河南)—晉中(山西)—張家口(河北)—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二連浩特(內(nèi)蒙古);蒙古國段落有:扎門烏德—賽音山達—烏蘭巴托;俄羅斯段落有:恰克圖—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克—莫斯科—圣彼得堡。
在加強萬里茶道遺產(chǎn)保護的同時,相關文化交流活動也積極開展。繼湖北于2017年首次舉辦萬里茶道巡回展之后,湖南、福建、河北、江西等沿線省份也紛紛舉辦萬里茶道巡回展。與此同時,中蒙俄萬里茶道申遺網(wǎng)站、中蒙俄萬里茶道申遺微信公眾號等都已開通運行,中蒙俄萬里茶道文化遺產(chǎn)信息平臺也正在著手建設。此外還設計了“萬里茶道”品牌標示,啟動了萬里茶道優(yōu)秀公益文創(chuàng)作品征集活動。同時,積極推動與沿線的俄羅斯、蒙古國開展考古合作、互辦展覽、學術(shù)交流等活動。如河南、內(nèi)蒙古等地與蒙古國開展聯(lián)合考古,成效明顯;“絲綢之路與俄羅斯民族文物展”于2016年在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和俄羅斯民族博物館共同舉辦,展示了萬里茶道以及相關生產(chǎn)技術(shù)、社會習俗等。
至今,茶仍是連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與紐帶。習近平主席用中國茶招待印度總理莫迪、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傳遞中國人民的熱情與友誼。在當今,我們?nèi)孕璐罅Πl(fā)展茶文化,讓茶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促進人類文明交流與交往方面持續(xù)發(fā)揮獨特而積極的作用。
來源:《中國文化報》2023年6月13日8版

鳳凰會展2025濟南茶博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2025年10月24-27日于泉城濟南舉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