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座座山上種的都是茶,這片茶園可不簡單,此處種植茶葉的歷史超過一千年,唐代就開始了,宋代起成為御茶園,就是出產的茶葉全部是進貢給皇帝和貴族享用的,持續(xù)到明朝。那時普通老百姓是喝不上的,不過今天我們可以隨便喝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里是福建建甌市,建甌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古代屬于閩國的建州建安縣,現在的宣傳口號是“千年建州,北苑貢茶”,北苑貢茶便是這片茶園。因為建甌位于古閩國的北部,再往北就進入江西,所以稱北苑貢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里贊北苑茶:“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周絳在《補茶經》中盛贊“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丁謂在《北苑焙新茶》稱頌“北苑龍茶著,甘鮮的是珍”“作貢勝諸道,先嘗只一人”。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建安雪》中評價“建溪官茶天下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徽宗大部人都熟悉,歷代皇帝中藝術成就天花板,生活享受方面也是行家。陸游就不用說了都知道。周絳是誰?他是茶圣陸羽的“粉絲”,北宋人,開始是個小道士,后來考中進士做過太守,喜歡喝茶研究茶,周絳發(fā)現陸羽寫的《茶經》不夠完善,漏了福建的建安茶,于是他寫了一本《補茶經》,意思是補充茶圣著作中的不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后來周絳發(fā)現是自己搞錯了,丁謂和陸羽、周絳一樣,也都是愛茶懂茶的文雅人士,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官至宰相、昭文館大學士,不過在歷史上名氣不算大。丁謂寫過《北苑茶錄》,主要論述了采茶制茶方面的理論。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幾位都是喝茶品茶方面的“專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茶圣陸羽的《茶經》八之出(即第八章,茶葉產地)中,有“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的記載,其中的建州從唐貞元中至唐末以出產北苑茶聞名于世,成為五代南唐和北宋的主要貢茶,這些都是建甌北苑貢茶的最有力文獻證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苑貢茶古代以烏龍茶為主,現在這里的茶園也有白茶、綠茶等。《福建茶樹品種志》記載,矮腳烏龍起源于建甌,東峰桂林村對岸種植有樹齡160年以上的“矮腳烏龍”茶園,為建甌祖?zhèn)鞑铇淦贩N,臺灣的“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都是從北苑茶園傳過去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苑貢茶核心產區(qū)在建甌東峰鳳凰山一帶,此處山川膏腴、腹盆開闊、雨水充沛、光照充足,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是全國種茶適宜區(qū),名副其實的“千年古茶都”。自古以來產茶、制茶都在這里進行,是著名的御茶園,也是貢茶的產制中心,團茶制作工藝精益求精,古人的茶道比我們現代人還講究,不過已成為中國貢茶史絕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鳳凰山為中心方園30里都曾是北苑御茶園,現在隔壁的武夷山茶都是由北苑擴大而來。北苑貢茶外形條索緊結重實,色澤青褐油潤,香氣濃郁持久, 具有花果香,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黃,葉底肥厚軟亮,綠葉紅鑲邊。完美展現出了茶之五美: 色、香、味、形、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苑茶香味非常特別,品嘗后讓人齒頰留香,內含豐富的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等物質。采制工藝也是代代傳承,皇甫冉送陸羽的采茶詩里所說:“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采一筐鮮葉,需要一天時間,到晚上才能開始蒸制,再經過多道工序完成制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在的北苑貢茶園多了一個功能,成為茶文化展示旅游景區(qū),供游客休閑、賞茶、品茶,體驗悠久的茶文化,吸引了很多茶愛好者和旅游達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